編者按:本文來源創(chuàng)業(yè)邦專欄浪藍字計劃,作者,藍字,圖源:圖蟲。
7月20日晚上10點,鄭州經北六路交叉口往西約400米,一家酒店建筑在暴雨中看起來開始傾斜。
建筑墻體出現裂縫時,酒店的100多名住客,涌向了地下停車場等待救援。灌進停車場的水越來越多,很快就從膝蓋,淹沒了半身,墻體上的裂縫也越來越大。
他們的求助信息通過微弱斷續(xù)的信號發(fā)出,再被網友們匯總到一個騰訊文檔。
這份騰訊文檔,此時就是“生死簿”。
01
20日晚上,一個正在尋找父母的15歲小姑娘@晴晴,正在網上反復查看不斷更新的求助信息。最后她將目光集中在這份騰訊文檔上。
這份7月20日晚20點57分,由網友創(chuàng)建的騰訊文檔,成為了這些信息交流匯聚的中樞。
這些信息,來自散落在網絡里的志愿者們,在不同的微信群里,這些志愿者將微博、朋友圈、知乎等網絡平臺收集的求助信息匯總,依次核實后填寫進入文檔中,作為提供給救援隊開展救援的參考依據。
每一條救助信息,都包含著提交者、提交時間、更新時間、所在區(qū)、地理位置、簡要描述具體情況、緊急程度、高德地圖具體位置、求救人員聯系方式等詳細內容,能夠盡可能減少救援隊尋找求助者的阻礙。
上萬志愿者同時操作一份文檔,整理救助信息
意識到自己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和眼前的災難對抗,她決定要做些什么。
@晴晴通過那個文檔,找到了志愿者群的二維碼,開始通過互聯網,張羅與對接各種社會救助資源。
文檔的編輯后臺信息顯示,直至21日早上11點多,文檔已經更新了170余版,收集600多條求助信息。
有被困于網吧包間的年輕人,發(fā)布消息的人已經處于迷糊狀態(tài);有堵在溝趙鄉(xiāng)高速路口的人,沒有糧食和水,車輛浸泡失靈,已經癱倒在車頂;也有在孕婦在家里羊水破了,120沒有足夠的車派出。
這個騰訊文檔,于7月20日晚20點57分,由一位網友創(chuàng)建。
沒有人知道作者是誰,這份文檔,建立在微信+小程序的使用場景,使用起來簡單方便,每個人都可以對其進行編輯、修改,但它卻具備了極強的可信度,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并且快速更新與被協作利用。
02
作為網絡志愿者,@晴晴需要負責的主要是對騰訊文檔求助信息的審核和對接,通過短信向求助人核實情況,問清楚所需要的物資及所在地點,并將求助人提供的信息按照格式迅速整合并發(fā)進自己所在的八個救援群。
午飯前后,@晴晴已經成功地救助了一位老人:對方76歲,被困在家里,因為缺少食物且出現發(fā)燒癥狀而求助,@晴晴把他的信息發(fā)布進群里。很快,一位身處鄭州的網友聯系上她,表示自己與這位老人所在的小區(qū)相隔不過三公里,可以開車過去提供食物和藥品。
四十分鐘后,@晴晴收到老人發(fā)來的感謝微信,15歲的她興奮地地截圖,發(fā)了一條朋友圈:“我救人了,家人們!”
開心很快被巨量的求助信息沖淡了,群里不停有人加入,不停有新的險情發(fā)生,隨著信息量不斷增加,重復、錯誤,甚至虛假的求助信息開始出現。志愿者們再一次聚焦回那份騰訊文檔。
這是一個似乎有著某些不一樣的特質,卻又難以歸納的產品。在微信上,幾十萬人對這個文檔進行編寫修改,這樣的參與度,以及產品承壓能力,是讓人難以想象的。人們登錄騰訊文檔小程序時,都需要登錄個人信息,但相比其他文檔產品,騰訊文檔有著騰訊的背書,本身是更權威和可靠的。也就是說,這個文檔參與門檻低、覆蓋面廣。
與此同時,雖然無門檻,參與人數多,但這個文檔又不會變成泛濫無用的垃圾信息聚集地。這種嚴謹可信,讓志愿者們一致決定,把核實確認過的信息匯總進去,作為主陣地,方便查閱和篩除無效信息。
這是@晴晴第一次使用這類網絡工具,她小心翼翼按要求填寫著提交者、提交時間、更新時間、所在區(qū)、地理位置、簡要描述具體情況、緊急程度、高德地圖具體位置、求救人員聯系方式等,騰訊文檔本身擁有的大量模板,也給初次接觸者帶來了巨大的包容......
這些求助,看起來路徑清晰,有具體聯系人。但由于道路被洪澇割裂,信號由于基建設施與供電受影響,大多時候都無法通聯,因此救援難度一點也不低。
她不知道自己寫得那么細致有沒有用,但她想,“萬一呢”。
03
隨著求助者和救助者的信息越來越多,“阜外醫(yī)院急需救援”的消息反復出現,@晴晴往群里試探性地問了一句:“有人能聯系上阜外醫(yī)院那邊的被困人嗎?”
二十分鐘后,有人在群里@了她,并回復了一張截圖:是其中一位被困者的聯系方式。
她嘗試撥打,卻無法接通。
群里的前輩們忍不住提醒她:盡量發(fā)短信,不要打電話:整個鄭州受災區(qū)域信號強度都極差,另外,短信比電話更能節(jié)省對方手機電量。
很快,阜外醫(yī)院,這個聚集著大量病人與家屬的地點,成了旋渦的中心。
鄭州市中牟縣,賈魯河西岸的阜外路,在20日已經變成澤國。澤國中央,是高聳的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yī)院建筑群。
2014年3月5日,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yī)院建設項目被列為河南省重點建設項目,這間醫(yī)院自2017年12月16日開診以來,只用兩年時間就實現了心外科手術量24.6%的快速增長,增幅位居全國第一。
陪同父親在阜外華中醫(yī)院呼吸科看病的朱超,從未想到過,病房窗外那條看似柔美安靜的小河,會突然變成咆哮洶涌的狂潮。
2021年7月19日,晚21點08分,賈魯河上游中牟站水位開始起漲,起漲流量100立方米每秒。
河水還是漫上了河岸,阜外華中醫(yī)院的地下兩層很快被洪濤灌滿,水面不斷往上,淹沒一樓后,逐漸向二樓逼近。
病患們的庇護所,在近3米深的大水包圍下,成為與外隔絕的孤島,食物、飲水都集中在一層的餐廳里,被洪水吞噬。更緊要的是,由于斷水斷電,許多需要靠儀器2維持生命的危重病人陷入極端危險的境地。
意識到情況失控的時候,朱超拿起手機,撥打了一切他能想到的求助電話,但信號中斷,沒有一通電話能夠接通。
和朱超父子一起被困在這里的,有近2000余名病人及家屬,和800多位醫(yī)護人員。
情況越發(fā)危急,朱超安撫完父親,一個人拿著手機在醫(yī)院里四處狂奔,尋找可能接收到信號的地方??粗粩嘞陆档氖謾C電量,就像看著希望不斷流失。
奇跡發(fā)生在還剩30%電量的時候,在住院樓五樓的角落,他的手機屏幕左上角又出現了信號標志。
編輯好求助信息,加載近一分鐘后,朱超按下信息發(fā)送按鈕,他本來想刷新一次,確定消息順利送出,卻發(fā)現手機再次斷開連接,只能再次跑動起來,尋找下一個奇跡。
04
@晴晴抓住了那條求助信息。
“截至一個小時前,阜外醫(yī)院依然處于完全停水停電的狀態(tài)。洪水已經完全淹沒醫(yī)院地下室,地面積水也已經沒過車頂,具體深度目測有兩米左右。目前醫(yī)院里至少有千余人受困,繼續(xù)食物和飲用水,也需要配電設備。謝謝您!”
經歷最開始的震驚與茫然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網絡求助,求助信息繼續(xù)匯向那個騰訊文檔,也開始有救援隊、物資提供者,在上面發(fā)布進行救援、運送物資的啟事。
此時此刻,人們恍惚回到了開放共享本質的互聯網時代。
在這個災難到來的時刻,一個互聯網產品的公益性被徹底激發(fā),人們自發(fā)登記、傳播救援信息。
無效信息也同時被修正,形成了神奇的良幣驅逐劣幣現象。
收到朱超的信息后,@晴晴馬上在八個群里轉發(fā)這條短信和阜外醫(yī)院的地址,反復詢問大家是否有就近的援助隊伍,尋找能夠提供皮劃艇的運輸隊,希望他們可以給阜外醫(yī)院運輸發(fā)電機。
騰訊文檔和群里,關于阜外醫(yī)院的求助信息,一條條都得到了回應。
很快,距離阜外醫(yī)院十幾公里外,一群年輕人開始著手搬運物資。
05
文娜和袁海見,是鄭州本地餐飲企業(yè)“鮮炒居士”的員工,在網上看到物資告急的求助信息后,他們準備了500份食物和飲用水,打算運往阜外醫(yī)院。
由于道路嚴重積水,這趟物資運輸并不順暢,多次改道后,下午14點左右,雨勢漸停,運送物資的車隊卻不得不在近3米深的積水前停下腳步。
他們只能在網上發(fā)布信息,尋求運力支持,這條信息被傳遞到了晴晴所處的“鄭心援鄭州救援信息1群”內。
此時的阜外,仍然是信息幾乎隔絕的孤島,最令文娜和袁海見感到難受的是,距離阜外醫(yī)院只有1.5公里的距離,但因為積水,不通過皮筏艇根本無法將物資送入其中,他們已經可以看見被困住的病人和家屬們,卻無計可施。
救援群里,志愿者們努力和困在阜外醫(yī)院的求助人們取得聯系,尋找著附近的運力資源和可能的運輸渠道,信號斷斷續(xù)續(xù),傳遞出阜外醫(yī)院的更多需求和境況。
在那份騰訊文檔的記錄里,這些都被清晰記錄了下來:
12:41,群里更新了阜外華醫(yī)院的求助人的聯系方式;
13:10,有人提供救援物資并尋找阜外華醫(yī)院的對接人‘
15:20,阜外華醫(yī)院的受困人發(fā)來反饋,尋求皮劃艇運輸物資;‘
16:40,醫(yī)院被困人再次發(fā)來求助:需要發(fā)電機;
16:42,藍天救援隊已到阜外醫(yī)院,物資更新;
17:20,有人聯系上皮劃艇志愿者,并提供具體的路線信息;
17:25,求助需求再次更新,需要更多的食物;
17:52,可行的救援路線再一次更新。
19點左右,依靠皮艇,這批在路上等待近半天的水和食物,終于送到受困人員手上。
06
互聯網產品的提供的連接和效率,讓這些文檔里求助信息,一條條對應上了支援力量。
在此期間,@晴晴反復刷新微博里有阜外醫(yī)院的詞條,給每一位求助的網友發(fā)消息和短信,終于等來了六位被困者的回音。
朱超就是其中之一。
一位志愿者把這條消息搬運到互助群里,馬上就得到響應。有人提供物資來源,有人提供運輸隊聯系方式,一股腦用短信把需求對接完,很快,物資提供方就給出了回應。
經過兩天的不斷配合,一整套高效的網絡救援流程已經成型。
散布在天南海北,靠網絡參與救援的志愿者們,不斷收集求助信息,歸檔進騰訊文檔,發(fā)布到微博、社群里,盡可能為救援隊的行動提供資訊。
在巨量的信息洪流里,這份文檔卻展現出了罕見的可信、真實——成千上萬參與編輯的網友,都仔細核實、修訂、更新著文檔內的資訊,災情面前,所有人都自發(fā)成為把關人。
這是共產主義精神,在互聯網世界一次極致的呈現。
同樣的對話,在這兩天內無數次重復上演:
“核實了嗎?”
“能聯系上嗎?”
“已經確認?!?/p>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