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我來分享一套提升精力管理的方法。
原因是,在過去一年,我也發(fā)現自己的精力水平越來越跟不上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對于愛研究和愛學習的我,面對這座擋在面前的大山,我是無論如何也要翻越它的。
還好,就在上個月,我學習了一套已經被驗證的提升精力水平的方法,我準備放在公眾號,分享給我的朋友們。
為什么人到30歲后,就精力不足的原因,這是醫(yī)學和生理學,咱們暫且不談。
糾正一個概念
先給你糾正一個概念,為什么我叫它“精力管理”,而不是“時間管理”。原因是,在我看來,“時間管理”是個偽概念,時間是不可管理的,但是我們的注意力可以管理,原因是,時間是公平的,每個人每天就24小時,除了睡覺的時間,能夠被我們自由支配的也就16小時。
精力管理的核心,是管理注意力。目標不是延長這16小時,而是讓我們在這16小時中如何保持最佳的狀態(tài)。
形象點說,時間管理就是安排我們比賽每天的日程,而精力管理就是提升汽車的狀態(tài)。如果你這臺車的狀態(tài)本身就不好,各種爆胎、漏油、發(fā)動力馬力不夠,那么你就是很難取得這場拉力賽的勝利的。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雖然做了時間管理,但是半途而廢的了。因為是自己的狀態(tài)不好時,再精明的時間管理都是自欺欺人。
精力管理的方法論
在這里,我就省掉了我們精力不足的各種原因,直接上來告訴你,我在踐行的精力管理的這套方法。這套方法背后,有一個叫做“金字塔模型”,沒錯,我們就是通過這個“精力管理金字塔”,就可以提升我們的精力。
這套方法,已經是高手們驗證過的。所以,你只需要和我一樣,相信它并且去踐行它,這就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
沒錯,精力管理的核心,就是通過管理體能、情緒、注意力、意義感這四個維度,來提升自己狀態(tài)的。
要想正確理解并踐行這套方法,必須從金字塔的底層開始改善。所以,我會依次從體能管理開始,分享高手們每天踐行的內容。
一、體能管理
體能是精力的基礎,好像就是汽車發(fā)動機的馬力一樣。
醫(yī)學發(fā)現,體能好的人,尤其是心肺能力突出的人,大腦的供血、供氧、供糖都會很好,所以大腦的工作效率也高,長時間工作更不容易疲勞。
怎么做體能管理?研究發(fā)現,體能和我們的健康狀況、飲食選擇、運動習慣、睡眠質量都有關系。
你可以來先做一個小測試,看自己能不能一次順利地完成50次的深蹲。如果可以的話,表明你的體能還不錯。如果不行,那你更應該認真聽一聽我下面講的內容。
小技巧1:運動讓人精力更充沛。
為人在運動的時候,耗氧量和能量的消耗都大量地增加,血流速度加快,身體分泌大量的激素,比如腎上腺素和生長激素。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給大腦提供充分的氧氣和養(yǎng)料,并且清除代謝的廢物。
我們都說“生命在于運動”,也知道要保持“適量的運動”,但是這個量到底是多少?世界衛(wèi)生組織針對18歲至65歲的成年人給出的推薦是, 每周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也就是每天如果半小時的話,一周要五天。
如果你要達到最優(yōu)的健康的效果,需要300分鐘,也就是每天一個小時,每周五天。這個數量對于達到我們精力管理的目標是非常合適的。
你可能會問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什么叫中等強度?這里有一個計算標準:
中等強度就是你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就是用220減去你的年齡。
比如我28歲,那我的最大心率就是220減去28,是192。192的60%~70%大概就是125。所以對于我來說,每天如果我運動,心率能達到125的時間超過半個小時就是合適的運動強度。
怎么樣在繁忙的工作中養(yǎng)成運動的習慣呢?我給你三個方法:
第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
第二,要設置具體的目標,并且建立反饋機制;
第三,要學會利用碎片時間見縫插針地進行運動。
比如我,就是平時奧森跑跑步,或者出去游玩,但是出去游玩都是一直開車,其實也不是好的方式。如果你實在不想運動,但是也不想放棄運動,那么你在每次運動之前,多想想運動的好處,不要想運動的痛苦。甚至你想想,自己變成八塊腹肌。
建立目標, 一定要設定具體的、可測量的、可實現的、而且有時間限制的,因為這樣才容易堅持。比如說:每天要跑步兩公里,這就是非常具體,所以的反饋機制,這個也很簡單,就是要看到自己在進步,你可以在家放一臺體重秤。
利用碎片化時間,運動不一定要跑步,也可以在不工作的期間,隨時都能運動,比如我,現在出門,如果不是很遠的話,基本就不開車,盡可能騎車,或者走路。
二、飲食管理
不知道你中午會不會覺得困,一定要睡一個午覺?我們經常在午飯之后說吃飽了就困,你知道為什么嗎?它跟午飯吃什么有沒有關系呢?
其實,這些都可以改掉,我很明確告訴你,這與你飲食關系很大。
下面,我就跟你詳細說一說要想精力充沛,在吃的方面有三條重要的規(guī)律。
少吃多餐,變三頓為五頓;
吃低糖高營養(yǎng)的食物,尤其是綠葉的蔬菜;
多喝水,保持充分的水化。
原因是,而且吃得太飽,大量的血液來到消化道,也會讓大腦血供下降而覺得疲憊。多種原因的綜合,使你覺得困。因此,要想下午不犯困,你一定要注意白天的飲食,維持血糖的穩(wěn)定。
所以,盡量中午少吃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比如米飯、面條。
小技巧1:少吃多餐,變三頓為五頓
核心是:要想中午不犯困,你需要盡可能地減少血糖的波動。
如果一餐吃的過飽,兩餐之間間隔的時間比較長,血糖容易大起大落。大腦不喜歡這種狀態(tài),精力當然好不了。
所以,為了盡可能減少血糖的波動,我們需要少吃多餐。
在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時候少吃一些主食,多吃一些蔬菜。因為主食容易讓血糖快速地上升,但蔬菜不會。
在上午和下午的間隙,你可以補充一些零食,比如堅果、水果、蔬菜沙拉等。
具體來說,你一天的飲食可以這樣安排:
早餐,不要吃得太飽,要吃以高蛋白和高纖維為主的食物;
上午10點-11點,可以吃一把堅果或者一小盤水果;
午餐,吃六七分飽,吃大量的蔬菜或者像雞肉、魚肉這樣的高質量的蛋白質;
下午3點-4點,再加一頓零食,比如藍莓、草莓或堅果;
晚餐,可以相對多吃一些碳水化合物,比如谷物雜糧。
小技巧2:吃低糖、綜合營養(yǎng)質量指數高的食物
綜合營養(yǎng)質量指數,就是把食物中各種營養(yǎng)素含量的NQI做一個加權,算出其綜合得分,并且按照1到100,給它們一個排序。
簡單總結一下,ONQI基本的原則是:
ONQI指數最高的食物是深綠色的蔬菜,像菠菜、西蘭花、芝麻菜這一類的;
其它新鮮的蔬菜、水果、豆類、堅果ONQI指數比較高;
加工過的食物,尤其是餅干、薯片一類的ONQI指數很低;
白米、白面、甜食基本上全都是熱量,營養(yǎng)含量很低,這些都是ONQI指數比較低的,所以要盡可能地少吃。
小技巧3:讓身體充分水化
人的身體70%是由水組成的,大腦更是高達80%。很多人在覺得疲勞的時候,其實并不是真正疲勞了,而是身體缺水帶給你疲勞的感覺。
你怎么判斷自己喝水喝得夠不夠呢?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用你的體重除以32,你一天大概就需要這么多升水。
比如,我體重71公斤,除以32,大概一天就需要2.2升水,也就是600毫升的礦泉水大概要喝三四瓶。
第二個方法,根據你的排尿來判斷。
如果你每隔一兩個小時都會上廁所,而且尿的顏色比較清亮,說明你的水是喝得足夠的。如果你半天都沒有尿,而且每次排尿的時候,顏色都非常深,說明你的水攝入不夠。
三、睡眠管理
首先,我要給你糾正一個錯誤觀念,就是精力旺盛的人睡得很少。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基于很多專家的共識,推薦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時間是7至9個小時。
如果你睡眠有問題,包括入睡困難、睡不踏實、多夢、醒得早等等。我給你幾個小技巧。
沒事別上床,戶外多活動,睡前做準備,小心酒和鼾。
小技巧1:沒事別上床
沒事別上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除了睡覺,其他活動最好不在床上,包括像看電視、看視頻、玩手機,你要訓練自己,如果是干這些事情,就到沙發(fā)上或者到椅子上坐著,你上床就是為了睡覺。
如果你躺下了,發(fā)現20分鐘以后還仍然清醒,那你就起身離開臥室,進行放松。比如說讀本書或者聽聽音樂或者走一走。
另外, 你要設定鬧鐘,在每天早上的同一時間叫醒自己,包括周末。醒了以后也不要賴床,一定要起來。
小技巧2:戶外多運動
建立好了上床和睡覺之間的條件反射之后,你還需要重視白天的活動。因為睡眠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它和我們清醒時的行為是息息相關的。
小技巧3:睡前多準備
尤其是睡覺前的一個小時,要創(chuàng)造適合入睡的環(huán)境和心情。
什么樣的環(huán)境適合入睡呢?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晚上睡得比較好的時候,環(huán)境都有什么樣的特點。
我來給你總結幾點:第一點,讓屋子保持黑暗的狀態(tài)。第二點,降低我們人體的核心體溫,人體核心體溫的下降能夠誘發(fā)我們的睡意。第三點,增加白噪音。第四點,讓大腦進入疲勞的狀態(tài)。
小技巧4:注意酒和鼾
科學研究發(fā)現,酒精的確能讓人快速地進入淺睡眠,但是它會擾亂人的深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
科學研究發(fā)現,酒精的確能讓人快速地進入淺睡眠,但是它會擾亂人的深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
四、情緒管理
你可能會覺得說,情緒這個東西都是外界的刺激所導致的,你自己沒有辦法控制。我要告訴你的是,完全可以。
但你需要掌握方法,并且不斷地練習。就好像體操運動員一樣,通過不斷地訓練,形成肌肉的記憶。人的情緒其實是一樣的,你只要通過合適的訓練就能夠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關于情緒的三條定律
關于情緒有三條重要的定律,這可不是我忽悠你,這是很多心理學家研究的發(fā)現。哪三條呢?
第一條,人的腦子在一個時段只能主要存在一種情緒;
第二條,相比正面情緒來說,人腦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第三條,人可以通過自主的訓練來控制情緒。
美國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家,叫作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說:“我們每天的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的比例要大于3:1,才能維持積極情緒的正循環(huán)?!?/p>
小技巧:如何激發(fā)正面情緒?
我教給你的第一個方法叫做 熱啟動練習(Priming)。它可以幫助你激發(fā)自己正面的情緒,讓自己感覺到快樂、感恩、興奮、堅定。
做熱啟動練習包括了五個部分:
1、呼吸的練習;
2、感受你的心跳;
3、回憶你值得感恩的事;
4、想一想你值得改善和慶祝的事;
5、想一想你的三個目標。
小技巧: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焦慮的體驗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擔心或者害怕,是我們對于危險和不確定性的一種正常反應。
有時候還會伴隨著植物神經功能的失調,比如說手抖、出汗、尿頻、心悸或者運動性的不安。這種情況在醫(yī)學上可能就是焦慮癥,一定要去就醫(yī)。
方法1:比如說放松呼吸練習,這是冥想里面的一種基本的技巧。
它主要是讓你專注于你的呼吸,把你的注意力錨定在你的呼吸上,通過這個練習可以讓你精神更放松,注意力更集中。
方法2:情緒標簽法,這個方法可以跟我們之前說的呼吸練習一起做。
如果你自己覺得非常焦慮,焦慮感在你腦子里揮之不去的時候,你可以試試通過給焦慮打上標簽的方法來緩解焦慮。
怎么做呢?你可以在內心對自己說,這個感覺就是焦慮,我焦慮的時候會覺得心跳加速、手掌出汗。
如果你能在意識上去認知到焦慮的感覺,那你也就不那么焦慮了。因為你已經從這個感覺里跳出來站在旁邊觀察它了。
方法3:把焦慮的事情寫下來并且列出相應的對策。
為什么寫下來能夠減輕我們的焦慮感呢?因為焦慮的發(fā)生常常有兩個因素。
一是過度專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鉆牛角尖,這需要我們轉移注意力來緩解。
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找不到解決的方法,覺得擔心,但是沒有答案,導致焦慮泛化。
所以把問題寫下來就能夠讓注意力轉移到紙上,而不是問題上。寫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算不完美,也能朝解決問題的方向邁出一小步,焦慮感就會隨之減少。
小技巧:如何預防抑郁癥?
和焦慮不一樣,抑郁主要的表現是情緒低落,感覺不到快樂,也沒有動力。嚴重的話可能悲觀厭世,甚至產生自殺的想法。
應該怎么預防抑郁癥呢?我給你講兩個小技巧:
第一是感恩的心態(tài);
第二是運動。
小段總結:當你遇到了負面的情緒,尤其是焦慮、抑郁的時候,你要記得人的腦子就像一臺電視機,你有遙控器,你可以主動地換頻道,你可以用呼吸練習、情緒標簽、運動、感恩的方法來對抗負面的情緒。
五、注意力和意義感管理
旺盛的精力好比是加滿油的汽車,光有了車還不行,你還需要回答兩個問題:
去哪?
怎么去?
意義感回答的是要去哪的問題,注意力回答的就是怎么去的問題。
1、注意力在哪兒,精力就流向哪兒
要想讓有限的精力產生最大的產出,最關鍵的一項技能就是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能夠心無雜念地把精力用在能產生最大產出的事情上。
這也是我,為啥一直提倡注意力管理,而不是時間管理的原因。
你可能會有疑問,我們現代社會不是特別提倡多線程工作嗎?能夠同時應付好幾件事情的人不是最高效的嗎?你為什么說心無雜念、聚焦最重要?
這里我想跟你區(qū)分一個概念,處理事情多而且快,不一定就更高效。
因為人的大腦有兩類輸出:
第一類是事務性或者叫應付性的輸出。
第二類是系統(tǒng)性、創(chuàng)造性的輸出。
首先,你要知道人的大腦不是生來就會專注的。我們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生存下去,其實很多時候是不專注的。
尤其是需要保持對周圍的環(huán)境和危險的敏感,需要我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現代社會這些危險已經沒有了, 但是由于信息的發(fā)達,所有人都想搶占你的注意力。
小技巧:三個方法讓你擁有專注力
第一個方法,設定盡可能清晰的目標。
聚焦的第一步,就是要清楚地知道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結果是怎么樣子的。
舉一個例子,百米運動員為什么能夠聚精會神,就是因為他的前方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終點線。所以你給自己定的終點線要越清晰越好。
第二個方法,你的大腦加一個外掛,把碎片信息清理出去。
你可能有這樣的體會,就是有時候我們聚精會神地做一件事的時候,腦子里突然會冒出另外一個事把自己打斷了。過一會兒這件事又想不起來,自己覺得很難受。
這種情況出現,是因為我們人腦的潛意識就像操作系統(tǒng)一樣是一直在活動的。偶爾會有一個小程序啟動起來,來到你的意識里面。
所以在這個時候,你需要有一個停車場,把這些想法給放進去,留到有時間的時候再去處理,不要打斷你現在的工作。
我可以給你推薦一個工具,是一個手機App,叫做Wunderlist(奇妙清單),它有什么功能呢?
它可以幫助你很方便地記錄這些腦子里的奇思妙想,以后再定期地去分類處理。你只有把碎片信息清理出去,你的腦子才能夠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第三個方法,你需要把最好的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情。
我們的腦子會對困難或者不熟悉的事有一種天然的抗拒感。比如說像制定戰(zhàn)略、寫一篇文章、學習一個新的技能、進行一個困難的對話,都常常容易拖延。
而腦子很容易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簡單、重復、滿足好奇心的事。比如刷朋友圈、看今日頭條,刷得都停不下來。
但是如果你想成為高手,一定要改掉自己的這種習慣。你每天需要鎖定一段時間,通過一些儀式感進入沖刺心流的狀態(tài),專門用于處理復雜和困難的事。
你需要仔細觀察一下,自己在哪一段時間是最有效率的,要把這段時間留給重要的事。
最后還有一點提醒,人的精力輸出不是線性持續(xù)的,而是脈沖短跑式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的精力雖然能聚焦,但是它不會聚焦太長的時間,通常只能聚焦45分鐘。我們小時候上課,45分鐘會有一個課間休息,就是這個道理。
2、找到你的意義感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做過一個畢業(yè)演講,他說的這個偉大的工作,其實就是我們人生的目標,或者說我們生活的意義。怎樣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感呢?
人生的意義在于用自己的所長服務他人。
你可以問自己四個問題:
第一,我擅長做什么?我是指真心擅長能夠給別人當老師的那個程度。
第二,我做的這個事是服務誰?
第三,他從我的服務里能得到什么?
第四,我的服務能夠讓他有什么不同?
回答清楚了這四個問題,我相信你就一定能找到答案。就像斯蒂芬·茨威格所說: “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人生的中途、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fā)現了自己的使命?!?/p>
所以如果你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擅長的和別人所需要的這三個東西中間的交匯點,這很可能就是你的使命,也就是你的意義感的來源。
當一個人找到了意義感,人生就有了燈塔、事業(yè)就有了方向,做決定也就不再糾結了。
總結,精力管理和意義感,我們學到了:
訓練我們的注意力,你需要不斷地為自己設定清晰的目標,并且提醒自己這個目標;利用工具減少大腦的負載,把碎片的想法放到一邊;還要把精力最好的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情。
要找到意義感,你需要找到什么是自己真正擅長并且愛好的事,還要想明白這件事對別人的價值。
以上,就是精力管理的踐行方法,這套方法是我學來的,目前在踐行的。
說到和做到之間,就像物種和物種之間的差別。我經常說:學到,做到,得到。我相信,和你我一樣,都已經學到了一陣套的實踐方法,接下來你需要和我一樣,不斷地做到它,驗證它。
最后,我還想送你一句話,在我們沒有更好方法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無條件選擇相信,并且去證明它。即使失敗了,那也是一種成長。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用,歡迎轉發(fā)給你的朋友。
(完)
本文作者,西方紅戰(zhàn)略營銷創(chuàng)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