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成人小说,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久久妇女,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

憋了2年,雷軍終于放大招了!干倒華為要從一顆澎湃的“芯”開始?

關注
手機市場又添一顆國產(chǎn)“芯”

手機發(fā)展這多年了,能夠自主研發(fā)處理器的手機廠家并不多,國內華為算一家,也因為有自家的芯片,華為走的每一步都充滿踏實感,讓人尊重。相反,小米走得似乎有點頭重尾輕,在被OPPO、VIVO和華為等企業(yè)趕超后,小米急需轉型,而研發(fā)長達2年的堅果芯片似乎被寄予厚望。

沸沸揚揚吵了幾個月,終于下周二2月28日,小米將發(fā)布自主處理器品牌:松果。

松果是怎樣的一顆“芯”

早在2014年小米就開始謀劃自主研發(fā)芯片的事,按照原計劃搭載自家處理器的手機應該是2016年秋季推出,如今雖然遲了些,但松果最終還是來了。

據(jù)Geekbench跑分顯示,小米松果芯片采用8核心,型號為V670,由4個高頻率Cortex-A53核心和4個低頻率Cortex-A53核心組成,并采用ARM Mali-T860 MP2 GPU,單核跑分762稍高于驍龍625,多核跑分接近驍龍808為3399分。

另外,松果處理器還有高配版,型號為V970,采用三星10 nm制程,V970也為8核心,由4個Cortex-A73核心和4個Cortex -A53核心組成,采用ARM Mali-G71MP12 GPU。

畢竟又是一顆國產(chǎn)“芯”,V970的CPU/GPU被拿來與華為的麒麟960進行比較,但得益于V970更細微化的制程,其在性能和省電效能上可能優(yōu)于麒麟960。V970預計在今年第四節(jié)季度上市。

據(jù)傳,小米的兩款處理器,一顆用于5c,一顆用于今年更高端的產(chǎn)品。

松果是小米長達2年的研發(fā)成果,不說外界評價及跑分如何,就自家MIUI而言,每啟用一款新處理器都要面臨重新兼容的困境,此前采用英偉達的小米3,就因兼容性問題被外界詬病。

而與最彪悍的蘋果A11、最主流的高通驍龍835、最黑馬的華為麒麟965/970以及最逆天的三星Exynos 8895相比,小米的松果顯得稍微弱了些,與競品放到一起,最多在中等水品的位置

但對于小米自身而言,松果的到來讓小米成為國內繼華為之后第二家掌握核心技術的公司,意義不言自明,雷軍同樣對其寄予厚望。

為什么死磕“自主芯片”

沒有“芯”的手機就像沒有靈魂的人一樣,能走多遠?

2014年小米布局芯片的自研發(fā),2015年就挖來了原高通大中華區(qū)總裁王翔來補強上游供應鏈的短板。手機相關的產(chǎn)業(yè)鏈下游不用發(fā)愁,中國的公司都可以解決,但產(chǎn)業(yè)的上游,比如芯片,是供應鏈問題比較嚴重的地方,小米的這一舉措無疑是在提高自己掌控供應鏈的能力,這一步走的對,但卻走的慢了些。

2016年,在國際數(shù)據(jù)公司IDC的《全球手機季度跟蹤報告》中,小米已經(jīng)徹底被華為、OPPO和VIVO甩到后面,歸到“其他”之列。

小米曾因驍龍820推遲旗艦發(fā)布而喪失首發(fā)優(yōu)勢,緊接著旗艦機銷量大幅萎縮,導致小米2016年全年的銷量同比暴跌20%。而蘋果、三星、華為一開始就設計了自家的處理器,銷量受限于芯片供貨量不足的問題基本不會發(fā)生。

2015年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增長已經(jīng)開始放緩,市場競爭激烈、洗牌效應加劇,不少國內的手機廠商努力走出國門,尋求更大的增長空間,華為榮耀就是典型的例子,從西歐到中東,海外戰(zhàn)順水順風。緊跟其后的小米因為專利問題,在全球市場擴張中劣勢明顯。而蟄伏兩年的松果將成為小米出海戰(zhàn)術的一顆重要棋子。

松果對于小米的意義還在于其在物聯(lián)網(wǎng)的長足發(fā)展,智能家居將成為小米未來規(guī)劃的一大重要領域。芯片作為智能硬件基礎中的基礎,未來幾乎所有的智能化應用場景都離不開芯片和軟件,松果的到來至少在智能家居上可以保證小米貨源的穩(wěn)定,有利于小米手機與其自家的智能家居產(chǎn)品系列構建智能家庭的解決方案。

而小米想在智能家居上走得足夠長遠,就必須有技術上的壁壘和優(yōu)勢,芯片作為智能設備的大腦,如果受限于人將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自主芯片”會是一手好牌?

小米模式遭遇困境,高性價比不再成為用戶購買其產(chǎn)品的理由,出海不順等一系列問題,讓雷軍必須重新審視小米的做法和定位,松果的到來也被外界看做是小米轉型的開始。

但一個現(xiàn)實的境況擺在面前,自主研發(fā)芯片是一個非常燒錢且對人才、技術有高要求以及需要持續(xù)投入資源的領域。

華為從2006年啟動手機智能芯片項目,2008年首款自主研發(fā)的手機芯片K3V1誕生,到2012年實現(xiàn)千萬級商用的業(yè)內體積最小的四核處理器K3V2,再到如今的麒麟965/970,足足十年之久,才逐漸被消費者認可。

華為在芯片領域的投入可謂是不計成本,僅對海思的投入已無法估算,如今海思已成長為擁有8000名員工的公司。華為還曾犧牲華為終端公司的利益為麒麟芯片提供庇護,更是在歐美、北京設計研究所用于招納全球人才。即便如此,華為研發(fā)了這么多年的芯片,才勉強夠自己用,但綜合性能依然與高通、三星存在一定差距。

再來說小米的松果,起步晚、步伐慢且不說,研發(fā)能力是否跟得上、資源是否能支撐到位等一系列問題都還是未知,像華為一樣被用戶接受的時間又需要多久?但雷軍要做國產(chǎn)“芯”,值得支持。

世界有太多的未知和不可能,希望松果能就此澎湃。

反饋
聯(lián)系我們
推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