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天天動聽、蝦米音樂應用的啟動頁面一起顯示,“10月1日起天天動聽將停止服務,感恩一起走過的洪荒歲月”。
▲今后天天動聽仍然可以繼續(xù)使用,但無法獲取聯網服務,只能播放本地音樂
瞬間,這個老牌音樂播放器又激發(fā)起大家無限的回憶和情懷!畢竟網齡稍長的同學都還記得,天天動聽可是伴隨著諾基亞鼎盛時期的塞班系統(tǒng)成長起來的元老級播放器。最早的一批用戶,最起碼用了5年以上!
很多網友都在微博和公眾號下表達了自己對天天動聽的懷念——
@Billups:曾經的塞班系統(tǒng),好懷念那時候的學生時代。。。。唉
@波:從高中開始就是用天天動聽,那時候天天動聽里面無損音樂都免費,而且APP真的好用,大學畢業(yè)后一年后,天天動聽被阿里收購,改名阿里星球,不過這個時候的他早已不是我以前用的天天動聽,APP完全變味,早已經不是純粹就音樂做到極致的天天,對于阿里星球甚是不適,后來也就放棄阿里星球,選擇酷狗音樂!如今,天天動聽停止服務了,無論怎么樣?感謝陪伴我那么久!感謝青春里有你!謝謝
@Schneiderlin:從諾基亞N78,5800,到華為,小米,到現在轉投iPhone,天天動聽沒有被收購以前一直都是手機音樂播放器的第一選擇。不知道所謂的收購要毀了多少軟件。好好的做一個簡單的軟件就這么難嗎?
@Python:講道理,塞班的時候天天動聽真是獨步天下。用了好多年自己對它的感情挺深的,還經常下載皮膚進行文件替換,可惜在安卓平臺主角沒落,感覺本地化及推陳出新有點慢。很多音樂播放器體驗的確更加優(yōu)秀。 一如諾基亞,跟不上潮流,結局或許只有沒落了。
@阿明:要不是看這個新聞,我都差點忘了天天動聽了,以前塞班時期一直用,安卓初期也在用,后來工作了以后不知道怎么的就突然沒用了,工作以后,諾基亞也沒了,以前一直喜歡...工作以后,連老家的那只狗跟那只貓也沒了,陪伴我好多孤單無助的日子...發(fā)現工作以后不見的東西好多..唉,你喜歡的趁他還有,好好珍惜..突然一絲絲傷感..
@雙島型連城 : 千千靜聽和天天動聽是我用得最久的兩個播放器,前者被百度搞死了,后者…嘆氣
@庸政亡朝:曾經從塞班s60v3開始用…自從換了網易云音樂后就在于沒用過它
@誠:致敬從JAVA到塞班到安卓的記憶。。。隨之默默打開了網易云
(上述內容節(jié)選自科技美學公眾號評論以及部門微博評論)
從大量網友的懷念中可以總結出四點:
1、最早進入移動端的天天動聽,以及甚至更早時期PC端的天天靜聽,都是互聯網荒蠻時代深得人心的優(yōu)質軟件
2、天天動聽2013年被阿里收購之后,版權購買力并沒有隨之提升,用戶體驗也變差
3、更多的用戶只是借機懷念青春,很多人早已改換播放器,其實天天動聽停止服務后對他們來說影響不大
4、網易大法好(非廣告)
上面幾個觀點足夠總結出邦哥的觀點:天天動聽停止服務確實是因為客觀環(huán)境造成。所謂4億用戶大多已經是過去式,自身在阿里音樂的戰(zhàn)略版圖中定位尷尬(有更好的蝦米音樂),屬于典型的雞肋產品,最終還是被放棄。
看到這兒其實差不多說清楚了,不過如果有興趣的讀者,就和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天天動聽的誕生和屬于它的關鍵節(jié)點,作為又一款明星軟件的隕落,其實可以給創(chuàng)業(yè)者帶來很多啟示。
極盛而衰,技術創(chuàng)始人沒闖過去的鬼門關
天天動聽的創(chuàng)始人叫王智罡,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碼農,也是解碼器領域的專家。在他創(chuàng)業(yè)的2008年,諾基亞的智能系統(tǒng)開發(fā)比較火。抱著試一試開發(fā)的態(tài)度,他買了市面上相關知識的三本書??赐昃烷_始動手寫。想到解碼器端,經過分析討論比較適合做的有兩樣:視頻和音頻。
▲王智罡是典型的技術型創(chuàng)業(yè)者
王智罡說,選擇的創(chuàng)業(yè)方向一定是大眾都有需求的產品,這樣才能夠做大,音樂播放器在PC上已經被證明是一個大眾用戶需求。
他研究了市面上比較火的幾款軟件,發(fā)現做得最好的“電驢”公司都是一幫年輕人,包括創(chuàng)始人。再后來聽聞,另一款軟件“千千靜聽”也是很年輕的人獨立在寫。于是,稍微換下名字,塞班系統(tǒng)上的天天動聽就出現了。
天天動聽作為塞班之王的名號不是假的?;蛟S當時很多人認為,有了MP3,在手機上聽歌是很扯淡的事情。甚至天天動聽在塞班上出現后,被誤以為是天天靜聽的分身。
王智罡印象最深的是:當時有款新版本預計晚上6點發(fā)布,但6點時測出bug,于是就等到7點,然后又測出來問題。直到推遲到凌晨12點才得以發(fā)布,當時一大批用戶一直在論壇上等著自己的新產品,之后用戶拿著新版本到各個論壇上發(fā)布,那次的反響也比較大。
優(yōu)質的體驗最終讓天天動聽收獲了很多用戶,而他們的巔峰就伴隨安卓而來。憑借在移動端的長時間積累,天天動聽在安卓系統(tǒng)初期獲得了很高的市場份額,畢竟同時代的酷狗和酷我還沒緩過神來呢。
公開資料現實:2009年天天動聽用戶量突破1000萬;2011年用戶量突破5000萬;2012年用戶量突破1個億;2013年6月份用戶量突破2個億。
2012年,用戶量能夠破億的軟件屈指可數,天天動聽和另一款工具類產品“墨跡天氣”都是這樣荒蠻時代的王者??梢簿褪?013年,天天動聽暴露自己的短板:面對巨大的流量,在商業(yè)開發(fā)和前瞻性上明顯不足。
王智罡在當時接受創(chuàng)業(yè)邦采訪時表示:我們暫時不考慮盈利的問題,因為互聯網業(yè)務首先要有流量,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有了足夠的流量,收入自然不是問題。我們的團隊不擅長說,只擅長做,所以融資都是以我們的用戶量、產品、市場占有率為依據,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現實是音樂產品的變現遠比想象中要難,甚至很難稱之為“水到渠成”。再加上,2014年移動互聯網正式進入爆炸式增長,巨頭涌入音樂軟件的市場,版權爭奪越發(fā)激烈。本來背靠巨大流量的天天動聽應當有著巨大的談判優(yōu)勢,可是創(chuàng)始團隊太過濃厚的技術基因,使得他們又在前瞻性的戰(zhàn)略布局上落后一部。
天天動聽是一款很不錯的音樂播放器,但是也僅此而已。
阿里音樂里沒有它的位置
2013年,阿里巴巴戰(zhàn)略投資了處于巔峰的天天動聽,隨后又完成了全額收購,但仔細看一看阿里音樂的戰(zhàn)略版圖,卻會發(fā)現天天動聽處于非常尷尬的位置。
高曉松入職阿里音樂之后,順勢推動了阿里星球計劃。簡而言之,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演藝資源平臺,在這其中,阿里在文娛板塊布局的資源都各自貢獻力量——唯獨缺失了天天動聽。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是為什么呢?邦哥認為,其實阿里巴巴在收購天天動聽后,又收購了蝦米音樂,這個舉動本身就值得玩味。
按照媒體的推測,天天動聽巨大的用戶基數,可能會承擔阿里音樂建立渠道的作用,而蝦米音樂更好的高端社區(qū)氛圍,創(chuàng)作人角度給阿里帶來品牌價值。其實,這種想法有些想當然。兩者的差異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巨大,甚至用戶也是高度重疊的。
天天動聽在被收購之后,在版權上的投入也一直不溫不火。隨著越來越多的歌曲無法收聽,用戶流失速度十分驚人。2014年和2015年是移動互聯網App真正立山頭的兩年,天天動聽恰恰也是敗在這兩年。前些年積累的用戶,瞬間就可以揮霍一空。
喪失用戶的天天動聽,還有渠道價值嗎?
歸根結底,體驗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雖然天天動聽后來改成的阿里星球App讓人不知說啥才好),現在還要做App生意的人,必須得想清楚商業(yè)化的路徑。如今體驗更好的網易云音樂也不斷被傳在網易內部被下調戰(zhàn)略優(yōu)先級,還不是因為社區(qū)氛圍再好也面臨著盈利壓力,就更別說其它只想著做一個播放器的公司了。
從上文中不難發(fā)現,天天動聽在2013年這個分水嶺上,往前一步就是王者,往后一步就是墳墓,最終它選擇了按兵不動。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回過神來的時候,已經成為很多人的青春記憶了。
不過,這樣也不失為一種詩意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