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閱讀應用“熱門話題”的創(chuàng)始人劉炳路此前是《新京報》的副總編。有人感嘆,連劉炳路都去創(chuàng)業(yè)了!不過,他自己并不認為這很意外。在以前的采訪中,他曾表示過,“其實,我是學經濟的,做企業(yè)一直是我心底的夢想。有一段時間甚至很困惑,覺得內容做得越好距離初始的夢想越遠,我就越恐懼,擔心自己被定格在某個領域。”
在碼字生涯中,他一路從記者做到主編、編委、副總編,順風順水,“那么,問題來了,盡管我們在傳統(tǒng)媒體的深度報道領域出了很多作品,也確立了江湖地位和行業(yè)標尺,但是思維也固化了,很難突破常規(guī)報道模式,觸到了天花板。早在 2012 年底,我就萌生了轉型的想法,想探索新事物。”
于是,就誕生了“熱門話題”這款 App。因為獲得了來自《新京報》和三胞集團的千萬級早期投資,這讓“熱門話題”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內部創(chuàng)業(yè)項目。不過,劉炳路說,“熱門話題”其實是完全獨立運營的,團隊成員有 90% 左右來自互聯網公司。
做內容無疑是媒體人創(chuàng)業(yè)的最大優(yōu)勢,劉炳路顯然也是這么想的。盡管新聞閱讀領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地方,且不說騰訊、網易、搜狐、鳳凰等各大門戶的新聞客戶端,半路殺出的“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已經成長為彪悍的產品。特別是“今日頭條”,剛剛完成了高達 1 億美元的 C 輪融資。不過,在劉炳路看來,這并不代表沒有機會。他自己的手機里也裝著各種新聞閱讀 App,但卻經常是安裝卸載、安裝卸載,因為信息太雜亂了,讓他無所適從,“所以,我就想,有沒有人,像我一樣,沒那么多時間去瀏覽海量信息,能不能幫我做內容篩選?”
于是,他做了一個數據調查:在海量信息和精致內容之間做選擇的話,你會選什么?結果令人驚訝,17.67:82.33,“我想也許選擇精致內容的人會超過對海量信息追求的人,但沒想比例這么高,這就是歷史給我們的機會,讓’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去競爭對海量信息的優(yōu)化去吧,’熱門話題’如果跟在他們屁股后面追,絕對會被拖死,但我們改變游戲規(guī)則,向相反方向跑,采取機器算法加人工的辦法,優(yōu)中選優(yōu),前路便豁然開朗。”
所以,“熱門話題”給用戶呈現的內容,要做到優(yōu)中選優(yōu),強調“有趣”、“有用”、“有溫度”,這樣才能符合其打出的“與膚淺為敵”的 slogan。
劉炳路的觀點是,“熱門話題”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新聞客戶端,而是話題性內容類產品。具體來說,就是“不三不四”。“不三”包括“無延展不新聞、無分享不熱門、無互動不話題”。“無延展不新聞”是指新聞的標題制作、角度選擇、導語提煉、所配圖片,都是新聞本身的深度延展;另外,也會選取有趣、新穎、另類的角度,進行盤點整合,延展新聞的厚度和廣度。“無分享不熱門”是指一定要選取那些大家有分享沖動的內容提供給用戶。“無互動不話題”則是指有討論、有爭議的,才是話題。每條新聞后面,都會精選集納附上網友對此新聞的精妙點評、觀點吐槽,同時用戶也可以跟帖進行討論。
“不四”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不乏味——有趣;2.不浪費——有用,向用戶提供貼心的資訊,不浪費他們的時間和精力,既緊跟形勢,又多“漲”姿勢;3.不膚淺——有料,針對熱點的深入淺出的話題討論和妙趣橫生的解析;4.不冷血——有溫度。
劉炳路的結論是,“熱門話題”的目標用戶主要是 20 歲到 35 歲的社會中堅力量,并會將精英理念貫穿到底,通過機器篩選和人工精編,給他們提供“有溫度有趣有用”的新聞內容。
從“熱門話題”的欄目分類,也不難看出上面提到的“不三不四”原則。目前,“熱門話題”包括“聞所未聞”、“畫外音”、“看鏡頭”、“圖文無關”、“此帖終結”、“深閱讀”等 10 個分類欄目。特別是里面的“圖文無關”,一張圖配一句逗比的話,下面再給出真正的解釋,被“圖文相符”這個框架束縛多年的人看到后,總有一種叛逆的快感,且不失好玩,感受一下這兩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