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讀美國財經(jīng)作家摩根·豪澤爾寫的《金錢心理學》,里面講到了比爾·蓋茨與肯特·埃文斯的故事。
比爾·蓋茨的名字家喻戶曉,但大概沒人知道肯特·埃文斯。
他們在西雅圖的湖濱中學讀書時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紀錄片《走進比爾》中,蓋茨至今都能清楚記得好朋友小時候家里的電話號碼。
兩個人當時在學校里也很有名,都極其聰明又努力,而且都是計算機方面的小天才。
學校曾在排課時遇到難題,把這個問題交給了兩個小天才,被他們利用計算機程序解決了,幾百名學生所選的課毫不沖突。
那可是上世紀60年代,計算機是相當前沿的技術,蓋茨和埃文斯能在十幾歲的小小年紀就接觸并精通計算機技術,其實得益于湖濱中學當時的一位老師:比爾·道格爾。
比爾·道格爾教數(shù)學和科學,他認為學生只學課本上的理論完全不夠,還需要很多實踐,于是說服湖濱中學的家長俱樂部花3000美元租借了一臺與通用電氣公司的主機終端相連,可以用來進行分時共享的電傳打字30型計算機。
這臺計算機比當時絕大多數(shù)大學研究生院擁有的計算機還要先進。
正是因為有這臺計算的啟蒙,比爾·蓋茨還有他創(chuàng)辦微軟時的合作伙伴保羅·艾倫,還有肯特·埃文斯都對計算機技術著了迷,一有時間就去鼓搗,各種新奇的創(chuàng)造了也由此萌生。
比爾蓋茨在后來更是直言不諱地說:“如果沒有湖濱學校,就不會有微軟了。”
這可以說是一個人的運氣。
要知道,湖濱中學購入那臺計算機是在1968年,當時全世界有3億多高中生,美國高中生也有1800萬,其中有27萬住在蓋茨出生的華盛頓州,10萬多一點兒住在西雅圖,但只有大約300人在湖濱學校讀書。
3億人中的300人。
百萬名學生中也只有1名能進入一所同時具備租借計算機的經(jīng)濟能力和遠見的學校讀書,蓋茨、艾倫、埃文斯都在其中。
這里面還有一個時代的背景板,就是上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國造富的第二個高峰年代,比爾·蓋茨、喬布斯、比爾·喬伊、邁克爾·戴爾、拉里·佩奇等在年富力強的時期幸運趕上了信息革命的上升周期。
所以比爾·蓋茨,還有他的創(chuàng)業(yè)伙伴保羅·艾倫取得的巨大成功,有個人能力和努力的因素,更有天時、地利一系列運氣的疊加。
這里沒提肯特·埃文斯,作為能力上與比爾·蓋茨并駕齊驅,且都成長在同樣環(huán)境中的小天才,他去哪了?
肯特·埃文斯遭遇了運氣的另一個極端:風險。
高中畢業(yè)前夕,埃文斯在一次登山事故中遇難。
美國平均每年有大約30人在登山活動中遇難, 而高中生在登山時遇難的概率約為百萬分之一。
又是百萬分之一!
同樣的力量,同樣的大小,作用的方向卻截然相反。
運氣和風險,二者都是個人行為之外難以衡量和預估的強大力量。每一個比爾·蓋茨都對應著一個肯特·埃文斯,后者同樣技術精湛,充滿熱情,但對他們而言,命運大轉盤的指針卻停在了截然相反的方向。
02
運氣和風險,告訴了我們什么?
比如最近股市又逢牛市了,每次牛市都會有一些朋友很羨慕從中賺到大錢的人,一位朋友告訴我說,他熟識的一位友人之所以能從股市中獲得超額收益,就是因為他大膽,并回憶了他的友人往昔的一系列敢于冒險的行為來加以佐證,于是“大膽一搏”成為他所認為的股市成功方法論之一。
還有,當我們談到失敗的人和企業(yè),總會把失敗的因素都歸結到他們自身,構建一個清晰而簡單的因果關系,似乎他們所做的幾乎都是錯的,所以才有此一敗。
運氣和風險,經(jīng)常就被成功和失敗所遮掩,從而被完全忽略。我們習慣觀察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從中吸取經(jīng)驗和教訓,總是說“要照著他這樣做”“不要像他那樣做”。
但這往往具有極大的誤導性,因為能走入我們視野中的成功和失敗的具體個案,往往有太多我們看不到、分不清的運氣和風險成分,使得很多案例是難以模仿和復制的,但我們卻用簡單的歸因把它作為經(jīng)驗和教訓。
我們會將馬克·扎卡伯格看作一個商業(yè)天才,因為他在2006年拒絕了雅虎10億美元收購其社交媒體公司的提議,他看到了未來的大勢所趨,因此堅持著沒有放手。
但是,夸獎他的人卻會轉過身去批評雅虎以同樣的心態(tài)拒絕微軟公司收購的行為,認為雅虎應該在他們能套現(xiàn)的時候選擇套現(xiàn)離場。
我們無法分清楚運氣與風險在成與敗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但我們能獲得的啟示是,如果你想欣賞和贊揚某人,一定要小心。同樣,如果你想輕視某人并避免重蹈其覆轍,也一定要三思。
還有就是,不要太關注具體的個人和案例研究,而要看到具有普適性的模式。
能成為案例的往往都比較極端,原因極其復雜,參考案例的結果越極端,受運氣或風險影響的程度往往就越大,你就越難將它們提供的經(jīng)驗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普適性的原則往往被認為過于簡單、平實,遠沒有一些“獨門秘籍”那樣看起來驚心動魄,但卻是普通人進階最有效的方法論。
比如復利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利滾利”,在金融領域里,一筆初始資金除了本金能產(chǎn)生利息,利息在后續(xù)的周期里也會加入本金,繼續(xù)產(chǎn)生利息,如此循環(huán),財富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但復利是不符合人的直覺的,很少有人能真正意識到持續(xù)的正向循環(huán)所產(chǎn)生的爆炸性力量。
比如巴菲特95%以上的財富都是在他65歲以后賺得的,他的投資生涯從還是個孩子時候就開始了,假如他30多歲才開始,60歲就選擇了退休,那么知道他的人可能寥寥無幾。
他從1988年買入可口可樂的股票,到現(xiàn)在一直持有,這其實就是選對方向,然后尊重復利的力量。
再說個普通人的故事,2014年時,一個叫羅納德·里德的人去世了,享年92歲,他只是一個來自鄉(xiāng)下普普通通的超市保安,卻登上了很多大媒體的新聞頭條。
他的工作、生活都平淡無奇,唯一的愛好就是劈柴,之所以能引起轟動是因為去世時他的凈金融資產(chǎn)超過了800萬美元。在遺囑中,他將200萬美元留給了自己的子女,而把剩下的600多萬捐獻給了當?shù)氐尼t(yī)院和圖書館。
很多人感到相當困惑,他的這么多的錢是從哪兒來的?
最后人們發(fā)現(xiàn),里德既沒有中彩票,也沒有繼承大筆遺產(chǎn),他將能攢的每一分錢都積攢起來,然后去買了藍籌股,接下來便是漫長的等待。等到幾十年后,這些微小的積蓄通過日積月累的復利,最終滾雪球般地變成了800多萬。
復利思維還應用在事業(yè)上,如果能找到可以持續(xù)不斷投入精力和激情的事業(yè),而非消耗性、沒興趣的事業(yè),在這個領域進行能力、人脈源源不斷地積累,即便沒有好運氣的眷顧,最差的結果也會是“大器晚成”。
還有其他一些普適性的模式。
為計劃留下容錯空間
很多原本高明的見解都是因為超過了度而變得和糟糕的主意沒有區(qū)別,為錯誤留出余地就是承認事物的不確定性、隨機性和概率。
正確看待各種“故事”
故事是驅動世界發(fā)展的一股強大的力量,大多數(shù)人在面對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時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不理解的,就會通過自己的經(jīng)歷和視角創(chuàng)造出一種說得通的故事,無論這個故事多么片面,甚至拿來作為投資的決策,我們也會被別人創(chuàng)造的故事吸引。
所以要承認自己的無知,不懂的事情在沒搞懂前不要輕易投資,更不能跟風。
不要輕易從別人身上學習理財經(jīng)驗
每個人的情況是不同的,所以不要貿(mào)然從那些和你情況不同的人身上學習理財經(jīng)驗。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商隱社”(ID:shangyinshecj),作者:商隱社,創(chuàng)業(yè)邦經(jīng)授權轉載。
段永平曾講到“股票是由每個買家自己‘定價’的,到你自己覺得便宜的時候才可以買,實際上和市場(別人)無關”。
你該為某家企業(yè)的股票付多少錢取決于你的想法。想在未來30年里做長線理財規(guī)劃,還是想在5-10年內(nèi)套現(xiàn),亦或是幾個月內(nèi)、甚至一個交易日就要賣出,得到的答案是完全不同的。
不要被悲觀主義情緒吞噬
經(jīng)濟史學家戴爾德麗·麥克洛斯基曾說“樂觀主義就像花言巧語的推銷員,而悲觀主義仿佛提供幫助的好心人”。
有時候樂觀視角在某種程度上讓人感到很荒誕,悲觀論調(diào)卻讓人感到它是很可能發(fā)生的。悲觀論調(diào)聽起來似乎比樂觀論調(diào)更富有智慧,所以也更具說服力。
但萬事萬物皆有周期,只不過從人的本能來說,失去帶給我們的精神影響比得到更大,而且進步往往發(fā)生得太慢,讓人難以發(fā)覺,但挫折卻出現(xiàn)得太快,讓人難以忽視,所以當遇到群體性的困境時,很多人都會感覺世界要完了。
其實經(jīng)濟下行期同樣存在很多投資機會,反而更容易發(fā)現(xiàn)價值被低估的資產(chǎn)。
普適性的原則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知易行難。我們要尊重運氣和風險的力量,把注意力投在真正能控制的事情上,也就容易找到正確的方向。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