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詹騰宇,編輯:尤蕾,創(chuàng)業(yè)邦經(jīng)授權(quán)轉(zhuǎn)載。
跑步這件看起來這么無聊、機械又重復的事兒,怎么會跟這兩位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嚴重外溢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呢?
姜思達,藝人、主持人、辯手、工作室主理人;“紙巾老撕跑跑步”(以下簡稱“紙巾”),視頻UP主、編劇、《暴走大事件》前內(nèi)容核心成員——如果不是因為某個既樸素又特殊的共同身份,這兩位過去沒有交集的公眾人物,唯一相似的標簽是“粉絲眾多的內(nèi)容創(chuàng)作者”。因為創(chuàng)作方向完全不同,他們此前從未在任何地方“同框”。
作為姜思達和紙巾的老粉,當記者第一次知道他們跑步且跑得非常嚴肅時,滿腦子問號:做內(nèi)容的人,大概都活泛、敏感、熱愛變化、厭棄枯燥寂寞,這兩位是怎么跟馬拉松這項“古板枯燥”的運動聯(lián)系到一起的?面對這件注定痛苦且重復的事情,他們以及更多突然愛上跑步的人,為什么開始,又靠什么堅持呢?
姜思達和紙巾用他們擅長的、相似的方式給出了答案:不斷跑、記錄和表達,就像他們在鏡頭前一直做的那樣,讓意義在汗水、步伐和文字中涌現(xiàn),于是更多的人邁開步子,加入進來。
就像紙巾說的那樣,跑步的一定都是瘋子吧——但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瘋子?
這事兒一定沒那么簡單。
“我都行,你有什么不行的?”
“一個35歲之前沒有跑過步的36歲男人,決定參加一次馬拉松。這就是我,一個腦子有病的人?!?/p>
在發(fā)布于2023年6月27日的視頻《中年人第一次跑馬拉松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中,紙巾——一位剛開始跑步一年半的新手,報名了國內(nèi)金標賽事——蘭州馬拉松。
紙巾原本的參賽預期是安全完賽,外加吃喝玩樂。馬拉松比賽A、B區(qū)會聚了各路長跑大神和資深跑者,C區(qū)是業(yè)余選手區(qū),而他從D區(qū)出發(fā),網(wǎng)友說這一區(qū)是標準的“旅游觀光區(qū)”,他則稱之為“呃反正你們加油吧區(qū)”。
紙巾在這則視頻中分享了一位馬拉松“老鳥”(注:馬拉松“老鳥”一般指長期參加馬拉松運動,或經(jīng)驗豐富、競技水平高的人)的建議:開場要“茍”,別太快;要是中途停下,重新起步就慢了;卡準4小時跑到30公里,后面即便走路,也能趕在關(guān)門前完賽。
他樂觀地認為,按此前的訓練水平應該沒問題,于是不出意外地出了意外,撞墻了——撞墻是指訓練量不足、體力耗盡,精神與肉體一起崩潰,剩下看似“走都能走完”的12公里變得遙不可及,每跑1公里感覺像跑2公里甚至5公里一樣。
(圖/視頻截圖)
于是他對著鏡頭,懊喪地說出初跑者經(jīng)常對自己說的那句:“我有病吧?”
因為實在太疼了:腳底、肩膀、背、腋下、乳頭,像抽筋又似乎不是抽筋的腿,“疼到說不出到底是哪兒疼”,每一處都足以摧毀紙巾本就搖搖欲墜的身體和意志。
因為真的上當了:說什么“參賽不講配速,安全完賽就好”,說什么“這種體驗美妙無比,還能順帶旅游”,說什么“要突破自己”——一個編劇,不好好寫劇本,來受這種苦做什么?都是跑友的陰謀和騙局!
賽事的收容車從身旁開過,紙巾一邊羨慕那些放棄后終于解脫的人,一邊“隱約透著點懦弱和莫名其妙的堅定”,在多跑兩步與徹底解脫中反復煎熬,直到他回頭看到“關(guān)門兔”,驚覺“被關(guān)門比提前放棄更糟糕”,才拼上最后的氣力,在關(guān)門前兩分鐘通過終點線。
(圖/視頻截圖)
沖線后,紙巾的手機自動關(guān)機,人搖搖欲墜,走路“像個僵尸”,眼淚不自覺地流了下來,還流了兩次,和周圍歡樂的完賽氣氛格格不入。他在視頻末尾的一段自白打動了許多觀眾,引來一片“我也哭了”的彈幕:“我知道我為什么哭了,我既在哭自己太弱,又在哭自己太厲害。對于全馬來說,我太弱了;但我這么弱竟然還能跑完,我真的太厲害了?!?/p>
就像他在家門口參加西安馬拉松賽后說的那樣:“有人說馬拉松跑得再好,也不會有人高看你一眼。這誰不知道?。课覀兣荞R拉松,不過是為了自己高看自己一眼?!?/p>
紙巾開始跑步完全是被“誘拐”的:他曾心安理得地過了30多年的“肥宅”生活,覺得熱愛跑步的人都是瘋子,自己體檢問題不少也堅持躺著,因為“得腎結(jié)石肯定沒有跑步痛苦”。直到朋友耿輝鼓勵他嘗試跑步,并分享了一份從零開始到跑完21公里的計劃。計劃中只有兩樣東西:一張課表,一個群。參與者線上打卡,大家互相監(jiān)督。課表看起來不難,從兩三公里開始,隔一周提升一些跑量。
雖然課表看似簡單,但紙巾發(fā)現(xiàn)這種拆解目標和集體監(jiān)督的方式出奇地有效,讓他在每一次突破自己的過程中頓悟了——跑步哪有那么難?循序漸進就好了。那么多人跟你一起,那么多人鼓勵、寬容你,真的不難。像《強風吹拂》中田崎先生所說:“秘訣就是——左右腳輪流向前跨出去!”“……只要這么做,遲早會抵達終點。就這樣!”
(圖/《強風吹拂》)
當然現(xiàn)實不是熱血漫畫,紙巾的跑步水平至今沒有質(zhì)的提升,全馬“破4”(注:馬拉松全程為42.195公里,4小時內(nèi)完成)無望,依然是普通人水準。然而,他在2025年波士頓馬拉松、首爾馬拉松、大連馬拉松等一系列參賽視頻中,始終直面并調(diào)侃自己這份“弱”。他的跑步視頻無疑成為許多人的精神指引,他以自己的樂觀、細膩表達和自嘲精神,用“我都行,你有什么不行的?”的坦誠姿態(tài),讓許多普通人和當時的他一樣充滿懷疑地邁出了第一步,這何嘗不是一種持久的、照耀更多人的“強”?
跑步當然艱苦,直面自己的平庸也是件不容易的事,但跑步絕不是毫無意義的苦役,而是在痛苦中尋找生機的歷程。紙巾以普通人的視角溫暖普通人,讓初跑者發(fā)現(xiàn),生機其實無處不在:“跑起來吧,讓昨天的你追不上今天的你!”
紙巾給初跑者帶來許多慰藉,而說到天賦、速度和追求成績的決心,就不得不提另一位讓人意外的跑者了。
“姜思達,你站在賽道上,不是來玩的”
“2:59:47,證書上的數(shù)字,成為我人生下筆有力的標點,我仍然酸痛的小腿,攜帶著沖線時熾烈的空氣與歡呼的余溫?!?/p>
在這則發(fā)布于2025年3月26日的B站視頻中,姜思達寫下了這段仿佛能聽到粗重喘息聲和心跳聲的文字,把觀眾拉回那條見證他突破自我的賽道。
2021年,和紙巾幾乎同時開始跑步的姜思達只能勉強跑個3公里,花了快半小時;2023年,他在采訪時提到“我起碼想在娛樂圈子里當跑得比較快的那個人”;2024年,他在巴黎奧運會大眾組馬拉松跑出了3小時20分的好成績,這個成績已經(jīng)是大眾精英跑者級別。而在跑步4年之后,他在2025年無錫馬拉松中強調(diào)“ 姜思達,你站在賽道上,不是來玩的”,隨后成功“破3”(全程馬拉松跑進3小時),達標國家三級和大眾精英級。
2025年3月23日,2025武漢馬拉松鳴槍起跑,4萬名跑者參與賽事。圖為參賽選手打扮成騎著恐龍的形象進行比賽。(圖/張暢/中新社)
獲得這個成績當然有天賦的因素,“破3”絕不是純粹苦練就能達到的高度,但姜思達為此付出的努力同樣驚人。
在探索自己身體能力上限的過程里,姜思達始終帶著他過去在不同身份之間切換、做不同類型內(nèi)容的心境——因為好奇自己的潛力和上限在哪兒,于是邁開步子試試看,在胃液翻滾、腳底發(fā)軟、瀕臨崩潰時抵死堅持,帶著追求速度的本能和對目標的執(zhí)著,一步步踩出一個關(guān)于自我的新答案。
回到無錫馬拉松的賽道,從B區(qū)出發(fā)的姜思達第一次嘗試不戴耳機跑全馬,他說這是訓練自己“生硬地抵抗無聊”的能力。他仔細傾聽自己身體與周圍的聲音,傾聽自己和其他跑者腳步落地的聲響,感受其他人的狀態(tài)、訓練水平和生命力,就像他剛剛接觸路跑時,突然注意到城市中那些曾經(jīng)被忽略的景象一樣:街道、店鋪、綠化帶和人們的狀態(tài),這些重新發(fā)現(xiàn)的體驗,對他來說和成績本身一樣重要。
做內(nèi)容和跑步有許多共同點。姜思達說,這類人的特質(zhì)不外乎是“專注、自虐、目的性強”,“跑步雖然是一件對抗天性的事,但它總體收益是更大的,所以這點兒苦還是能吃的”。
2025年4月21日,美國波士頓。姜思達參加2025年波士頓馬拉松比賽。(圖/微博@Daghe)
對跑者來說,吞下的苦能成為養(yǎng)分,堆積的跑量是面對長距離的信心,這非常公平。對姜思達來說,公平極為重要,因為“大家都見識過各種類型的不公平,而跑步是一件最公平的,能客觀地、無情地反映一個人最近到底努不努力的事情”。努力的結(jié)果、訓練的質(zhì)量會如實反映到成績上,這讓他覺得安心:“只有無法辯駁的、客觀的數(shù)字,是能夠安慰到自己的?!?/p>
他覺得,這些年很多事無法確定,努力有時候不見得有收獲,這時候跑步可能是一種救贖、一種暗示,一種“如果這么辛苦我都能頂下來,其他事就沒那么容易難倒我”的自我重塑。這種意志通過肢體的規(guī)律運動傳遞出來,以視頻或文字的方式感染自己,也能感染周圍的更多人。
跑步就是這么回事。在盡力維持穩(wěn)定的重復動作中不斷與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對話,重拾掌控身體乃至人生的能力,同時找到運動的滿足感和美感。
姜思達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稱號——“美神”。他認為運動之美來自協(xié)調(diào)性,而協(xié)調(diào)性來源于高質(zhì)量的訓練,松松垮垮、隨隨便便不是美,更不可能在運動場上“扮漂亮”。唯有訓練能讓肢體協(xié)調(diào)、富有力度。有彈性的步點是美的,挺拔的姿態(tài)是美的,歷盡艱辛拿到屬于自己的結(jié)果是美的。美是水到渠成的,無法速成的——和跑步一樣。有了一定訓練基礎,就能感受到自如操控身體的樂趣。姜思達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在跑步中找到適合自己當下的狀態(tài),在最適合自己的強度和節(jié)奏里“玩出樂子就行”。
跑步確實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每隔一段時間,身邊總有人興沖沖地加入這趟旁人不理解的旅程,在痛苦中嘗試、掙扎、頓悟,直至樂此不疲。
它很簡單,紙巾可以,你大概率也可以;它也不簡單,姜思達“破3”,大多數(shù)普通人做不到。它可以是很多東西,但絕不是一場無所得的苦役;它是獨屬于個人的,是從身體到心靈的徹底凈化。
這種基于“簡單重復”得出的哲思和樂趣,只有真正邁開步子的人才了解。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quán)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