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作者:阿楚,創(chuàng)業(yè)邦經授權轉載。
這是AI根據本文提煉生成的播客,習慣聽內容的朋友可以聽聽看,也歡迎大家在喜馬拉雅、小宇宙、酷狗等聲音平臺同步收聽“娛樂資本論”專輯欄目
“熬夜是常態(tài),最久的一次熬了兩天,中間只睡了兩個小時?!?/p>
“一部55集的短劇,哭戲就占了50集,演完孩子性格都變得敏感了。”
“第一場戲就是淋雨,孩子整個人都被澆懵了?!?/p>
短劇的興起,確實給家長和小孩更多實現(xiàn)“童星夢”的機會。尤其是今年上半年,萌寶題材甚至成為短劇行業(yè)的爆款,主演日薪2000-5000成了一個常態(tài)。但在與家長和業(yè)內人士的對話中,娛樂資本論也看到短劇小演員行業(yè)的另一面。
從入圈開始,家長就要與信息差作斗爭,花錢進群看組訊只是第一步。如果沒能演到爆款成為頭部,后續(xù)還需要繼續(xù)“投資”掛靠演員經紀或者小演員培訓機構,獲得更多出演機會。
拍攝期間,小演員也很難回避熬夜、淋雨、大哭等“虐身又虐心”的情況,更棘手的是短劇草莽發(fā)展期,一些不合邏輯的劇情對小演員的心理造成影響。
不少家長表示,在選劇本時會拒絕有“虐小孩”情節(jié)的劇,有少兒不宜情節(jié)、臺詞爆粗口的劇本不能接,有家長甚至不想接有多個小孩的劇,“怕幾個小孩在一起吵架”。小演員芊芊的媽媽曾拒絕過一個劇本,因為要求“孩子在KTV衛(wèi)生間看成人親密戲”。還有短劇出現(xiàn)女主開車反復撞向自己孩子的離譜劇情。
頭部制片人小徐告訴娛樂資本論,在拍攝到一些涉及吵架、霸凌、兇殺等負面情節(jié)時,劇組會特別告知小演員“這些劇情都是不對的,拍出來是為了警示大家?!?/p>
但更多時候,劇組對小演員的身心健康的關注還需要更多制度上、規(guī)則上的約束。
經歷了這一系列“磨難”后,短劇小演員還面臨著出路不定、未來迷茫的困境,大多數小孩在小升初之后只能放棄演戲,但之前經常熬夜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已無法挽回。
盡管短劇的大量生產造出了更多“童星夢”,但最終這也只是少數人的游戲。
(西西、妙妙、小米、阿利、蝦米、小徐都是化名)
#本文已采訪九位相關人士,他們也是「娛樂資本論」2025年采訪的第359-367位采訪對象
01入局先拼“家底”,金錢鋪路成常態(tài)
小演員的起跑線,藏著家庭資源的巨大鴻溝。
與星二代們可以輕松進入娛樂圈,搭檔大明星,演大導演的戲類似,短劇小演員的家長們也常有圈內資源。
演過爆款劇的蝦米是從廣告圈轉入短劇圈的,他的媽媽其實手握“內部資源”,因其親戚在短劇剪輯公司工作,萌寶題材劇本直接遞上門。試戲當天就確定了人選,作品播出后即登頂劇查查熱力榜NO.1,至今片約不斷,檔期常常排滿下個月。
對少數手握資源的孩子來說,被經紀人發(fā)掘后,幾乎不費力氣就能成為 “小主角”,再穩(wěn)步成長為絕對的男女主;但對更多家庭而言,入圈更像一場需要 “家底” 支撐的硬仗。
破除信息差只是第一步。小米的媽媽將孩子掛靠經紀機構的入門費動輒1萬至10萬,只為擠進能看到劇組信息的微信群?!昂芏嗉议L交了10萬,一個角色都沒拿到,機構只說孩子‘資料不行’?!?/p>
對于這種情況,家長已習以為常,權當一次教訓,這個機構中不了單,再轉其他機構,或再掏錢報機構推薦的“保過”培訓班。家長的心理焦慮,成了這些小演員經紀最好的“提款機”。
除了金錢,時間與精力的投入也是隱形的 “家底”。短劇小演員的家長至少有一方需要全職陪孩子演戲。
阿利爸爸是一名自由職業(yè)者,常常一邊處理線上的工作,一邊在片場照顧阿利生活。阿利第一部戲是客串角色,當時他的爸爸直接開車從杭州到橫店,“劇組是不提供車費和住宿費的,都是自費,但是孩子有機會出演就很開心”。
西西的父母是個體戶,疫情期間從四川搬到重慶,爸爸在做工程,媽媽全職幫公司報稅,“誰有空誰就陪西西跑組,從重慶拍到全國,行程排得滿滿當當。”
妙妙的媽媽平時除了在劇組照顧孩子生活,平時也要觀看孩子的短劇剪作品發(fā)社交平臺。
但對于這些小演員未來的去處,更多家長的計劃是“走一步看一步”。
想未來往橫屏長劇發(fā)展?長劇市場留給兒童的角色少之又少,加上入圈的資源壁壘,普通家庭的孩子想進長劇劇組更加困難,且長劇制作周期長,播出時間并不確定,對自身的加成效果并不大。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一位業(yè)內制片人告訴小娛,他接觸到的大多數小演員在小升初后都不接劇了,一方面孩子年齡增長之后“萌感”下降,接戲范圍縮小,另一方面,發(fā)現(xiàn)童星沒有后續(xù)可持續(xù)的上升路徑后,更多家長只是抱著體驗生活的態(tài)度增加孩子的社會經驗。
西西媽媽寄望于“曲線救國”—— “拍短劇就像曲線實現(xiàn)夢想,說不定就被大導演看到”,她總是念叨著“我們自貢出了饒雪漫、郭敬明這樣的知名編劇,說不定哪天就有合作機會呢。”但她也深知,這是一場豪賭。
可即便如此,還是會有更多抱著“童星夢”的家庭闖入短劇圈,想在這場游戲里,搏出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02熬夜、淋雨、身體透支
蝦米2023年第一次拍戲時即一人分飾兩角,原本7天的戲,整整拍了14天,他的戲基本都是夜戲,夜晚出工、凌晨收工,日夜顛倒。轉場間隙,他只能蜷在椅子上打盹。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拍攝節(jié)奏快、一周拍一部是短劇的常態(tài),而短劇小演員也和成年演員一樣,熬大夜成家常便飯,這也是采訪中家長普遍都提到的、最擔心的問題。
娛樂資本論了解到,小演員接戲時默認拍攝時長為一天14h或16h,一旦超時由劇組支付10%超時費。“原先制作方還會因為想減少超時費合理安排時間,現(xiàn)在有的制作方寧愿給超時費都要孩子熬夜把戲演完,恨不得一天24小時連軸轉?!败奋返膵寢尡硎?,最近短劇小演員的需求增多,他們幾位腰部小演員的家長聯(lián)合起來,跟制作方提出不接受超時費,一定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拍完。
一位短劇制作人告訴娛樂資本論,一般來說,如果一定要熬大夜拍夜戲,劇組會和家長提前溝通,讓孩子在白天多休息,盡量保證合理的休息時間。
短劇草莽發(fā)展期有各種離譜情節(jié),也可能讓小演員遭遇極端的拍攝環(huán)境。
小演員西西人生第一場短劇戲份就是淋雨。在原劇情中,主演因為被陷害成“掃把星”被丟棄在大雨夜的山里,瓢潑大雨從灑水車傾瀉而下,“孩子整個人被澆懵了”,媽媽記憶猶新。兩條拍完,濕透的衣服只能用冷風吹干,緊接著又是第二輪澆淋。而且山上沒有熱水,只有刺骨的寒風。
古裝戲更是夏天噩夢般的存在,穿著厚重的長衫,帶著密實的頭套,烈日下一烤就是一整天,稍有“話語權”的小演員會直接拒絕,但對更多孩子來說,“有戲拍就不錯了”,根本沒時間挑揀。
成年人的身體尚且支撐不了高強度拍攝,更何況是抵抗力本就較弱的孩子,他們的身體還在生長發(fā)育階段,熬夜、淋雨、長時間暴曬這些超出負荷的消耗,對他們而言不僅是當下的煎熬,更可能留下未來的健康隱患。
曾拍過奧利奧廣告的小沐晨是一個童模,從3歲開始接廣告,小紅書主頁滿是精致的照片和視頻??山衲暌淮闻臄z中,她因情緒激動突然暈倒,做了開顱手術。
表面光環(huán)下,這些小演員承受著不為人知的壓力,而日薪超過家長的小孩,也有可能淪為家長賺錢的工具。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臺灣童星紀寶如的人生被奶奶掌控,為了讓她一直當 “童星” 賺錢、逼她打抑制成長的針,如今 63 歲的她,身高永遠停留在 149 厘米。
被稱為“年畫娃娃”的鄧鳴賀6歲開始上春晚唱豫劇,一次演出后確診了白血病,8歲就在家長的持續(xù)”消費“中離世,但是家長為了維持家族“生意”的運轉,開始按部就班地培養(yǎng)妹妹接替哥哥的工作。
這樣的例子并非個例。曾有一段視頻引發(fā)全網憤怒,在廣告拍攝現(xiàn)場童模妞妞因為動作慢,被身后的媽媽抬腳踢向她的腿部。鏡頭前的精致可愛,背后是孩子被當作 “搖錢樹” 的粗暴對待。
2015年“限娃令” 出臺,未成年人參與演藝工作本就成了敏感領域,可隨著短劇行業(yè)的爆發(fā)式增長,對小演員的需求陡增,童星夢看似觸手可及,背后的隱患也逐漸顯露。
03片場催熟、成人劇情,小演員心理健康需關注
小演員阿利的爸爸對拍戲給兒子帶來的改變頗為欣喜,上四年級的阿利曾因踢球沒天賦而受挫,接觸演戲后卻意外地順風順水,跑組一年多,整個人變得開朗自信。
但像這樣因演戲給孩子帶來積極影響的案例是少數,孩子在片場的經歷,更像一場提前闖入成人社會的試煉。
芊芊媽媽觀察到,在劇組待的越久的孩子,似乎變得越“圓滑”和“油膩”,心理以及性格都會受到一些影響。
芊芊拍過一個主角是小太后的短劇,劇中滿是陰陽怪氣的臺詞,“拍完之后,她日常說話的時候也常常會冒出類似語句,戲內戲外的情緒變得難以分辨?!?/p>
妙妙的變化更讓她的媽媽揪心?!斑B續(xù)拍完 50 集哭戲后,孩子的性格變得格外敏感。以前摔倒了拍拍屁股就爬起來,現(xiàn)在卻會下意識掉眼淚?!泵蠲畹膵寢屨J為,“其實沒有什么原因的硬哭是不符合語境的,觀眾看多了也會累,之前妙妙演的、大家反饋比較催淚的短劇,其實并沒有什么哭戲?!?/p>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更讓她心疼的是一次吊威亞的經歷,妙妙在現(xiàn)場被威亞磨得腿生疼,拍完后孩子夾著腿走路,她才發(fā)現(xiàn)屁股已經磨出血。“不是已經慢了嗎?我不想耽誤大家?!?六歲孩子的話像針一樣扎在她心上,這種超出年齡的懂事,讓她第一次認真懷疑:拍戲到底是不是對的選擇?
短劇草莽發(fā)展期,制作方追求“爆點”和“爽感“,往往會用夸張的情節(jié)和惡俗的趣味吸引觀眾,邏輯不通的劇情,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芊芊曾拍攝過一部戲,開場一個女孩直接死在了她爸爸面前,可爸爸卻轉頭就走。飾演爸爸的男主當即向導演提出疑問說不符合邏輯,導演也表示沒辦法,劇本這么寫,只能這么演。
制片人小徐向娛樂資本論表示,“不少家長會對孩子被打、生病去世等死亡的情節(jié)比較介意。這個不要說家長,我都介意?!?/p>
短劇《守望黎明的曙光》里,就出現(xiàn)了媽媽因不知地上是自己的孩子,而反復撞向孩子甚至將孩子撞死的情節(jié),這樣的劇情設置顯然不合常理,也會讓飾演孩子的小演員留下心理陰影。
更讓家長炸毛的是成人內容“擦邊球”。
芊芊媽媽斷然拒絕過一個劇本,要求小女孩在KTV衛(wèi)生間目睹“成人畫面”。 她認為這類畫面讓成年人來拍、“讓成年觀眾來看都沒問題,但非要加一個小孩站在那里看的情節(jié),我實在接受不了?!?/p>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其實現(xiàn)在平臺對小孩的矛盾沖突或者傷害鏡頭審查是最嚴格的”,頭部制片人小徐告訴小娛,隨著短劇精品化趨勢,平臺審核加緊,小演員的相關內容得到了更多關注。小徐表示,拍攝過程中,一旦出出現(xiàn)“校園霸凌”等負面情節(jié),劇組人員會對小演員進行現(xiàn)場引導,“會認真地告訴他們所拍內容是錯誤的,拍出來就是用來警示大家的?!?/p>
還有一些隱性的因素正在影響小演員和家長的心態(tài)。
芊芊的媽媽觀察到,評論里更多的觀眾并不關注孩子的演技,更多是從外貌上對她家孩子評頭論足,比如 “長得不好看”“不如另一個萌”……她盡量不讓孩子上網看到這些言論,害怕會潛移默化地改變的孩子自我認知。
當小演員飾演反派時,也很容易遭受到更多惡評。某部短劇中,一位小演員演了“心機小綠茶”的角色,評論里不少網友擔心“演這樣的劇情長大后可能也會受影響?!?/p>
小童星們生活在聚光燈下,被各種各樣的目光注視著,稍有不慎便成為眾矢之的。
北京奧運會上的紅裙女孩林妙可,因 “假唱風波” 被推上風口浪尖,后續(xù)各種爭議接踵而至,輿論的重壓最終讓她不得不淡出公眾視野。這種來自外界的審視與苛責,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往往是難以承受的重負。
快速發(fā)展的短劇行業(yè)需要對小演員的心理健康給予更多關注。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劇組就像一個濃縮的成人世界,孩子們過早踏入這片復雜天地,在鏡頭下快速成長,但是這究竟是在鋪就未來的星光大道,還是在透支珍貴的童年時光?
在追逐流量與效率的當下,為孩子們構筑堅實可靠的心理安全區(qū),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行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答題。這關乎的,不僅是少數孩子的當下,更是整個行業(yè)未來的健康生態(tài)。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