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觀眾朋友們,大家過年好!”伴隨著撒貝寧、任魯豫、龍洋等幾位主持人的開場語,華人世界最盛大的TV秀——2025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拉開帷幕。
今年B站拿下了春晚轉播權,主持人也在串場中多次強調“春晚獨家彈幕平臺嗶哩嗶哩邀您與B站年輕人彈幕聊春晚,下載嗶哩嗶哩,大屏看春晚,小屏聊答題,答對有獎?!?/p>
“終于有地方可以噴了”“彈幕比節(jié)目更精彩”,早在一個月前就傳出B站轉播春晚的消息,一眾網友開始興奮。然而除夕夜B站春晚現(xiàn)場,整齊劃一的“新年快樂”“蛇年大吉”“爺青回”飄過時,網友們怒敲鍵盤:“說好的彈幕自由呢?”
| 春晚的苦衷 |
四十多年前,當春晚第一次在除夕夜點亮千家萬戶的熒屏時,它或許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中國人最“長情”的集體記憶。
那時的晚會像一場文藝工作者的“家宴”:馬季的相聲敢拿社會現(xiàn)象開涮,陳佩斯的小品能為一碗面條較勁半小時,趙本山、宋丹丹的“白云黑土”是簡單的快樂,李谷一的《難忘今宵》尚未成為固定終曲——一切都新鮮得冒熱氣。
可如今的春晚,早已被裹挾進時代的洪流。它不再是單純的藝術“家宴”,而是被套上了一層層枷鎖。它需要照顧國內不同民族、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以及海內外華人的需求,跨越時空達成共識——個體與集體共鳴以及貫穿中國人一生的家國情懷。
在這樣的情況下,春晚成了含有某些固定動作的“大雜燴”:戲曲、武術、奧運選手、社會熱點......
今年,《生動梨園》作為湘劇首次亮相春晚,融合了多種戲曲的小品《借傘》讓人眼前一亮;
甄子丹的武術節(jié)目《筆走龍蛇》讓海外僑胞想起“中國功夫”的榮光;
人民英雄、奧運冠軍更是雷打不動的“主旋律硬菜”,今年陳奕迅與奧運冠軍們的一首《孤勇者》又讓觀眾們回到了熱血、刺激的奧運賽場;
“嫦娥六號”等國家重大工程的亮相更是必不可少;
過去一年的熱點事件也得有所展現(xiàn),沈騰馬麗的小品中諷刺了去年被熱議的“提燈定損”事件,李宇春與易烊千璽的合唱《China travel》再一次宣傳了中國游;
更有無償捐贈了包含大量日軍侵華二戰(zhàn)畫冊的美國人埃文凱爾來到春晚現(xiàn)場。
但這些“規(guī)定動作”背后,是眾口難調,是春晚無法言說的困境。
最近十年,春晚一直被觀眾吐槽,即便它一直想要改變,也一直在改變,它努力讓東北老鐵和廣東靚仔看得懂同一個笑話,讓00后和60后在同一首歌里找到共鳴。但是就如同一個拖著生活重擔的中年人始終難以跟上年輕人的步伐,春晚離年輕人似乎越來越遠。
| 年輕人的吐槽 |
時代在變化,年輕人的思想也在轉變。隨著短視頻的崛起,年輕人被快餐時代包圍,已經很難被“央視出品”的套路打動。
被亞文化包裹的年輕人已經厭惡了“包餃子式”的團圓結尾,“催婚相親”同質化的套路也令人生厭。有網友精準總結:“春晚的套路比奶奶織的毛衣還密——開場必跳紅綢舞,零點前必煽情,主持人必說‘全球華人同胞們’,結尾必唱《難忘今宵》?!?/p>
當春晚試圖用家國情懷凝聚共識時,年輕人卻在用彈幕、段子、二創(chuàng)將其拆解成一場全民參與的“文化梗百科”。正如B站用戶所說,“春晚最大的價值,就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年一度的吐槽素材?!?/p>
今年獲得轉播權的B站曾是年輕人吐槽春晚的高地。
在B站,春晚不再是單向輸出的“文化權威”,而成了全民解構的素材庫。有UP主用AI預測2025年春晚小品,包含病毒防護、婆媳關系、家庭矛盾、催婚、三胎、包餃子等春晚小品常見元素。評論區(qū)引起一片共鳴,甚至稱“比春晚好看”。
還有被屢屢“鞭尸”的《初見照相館》,你可能沒看過這個小品,但一定會在B站看到過它的身影,有UP主發(fā)布了視頻另類解讀《初見照相館》,被評論區(qū)網友笑稱“UP的梗比小品還多”。
更有知名網紅在B站模仿春晚主持,評論區(qū)一片“包餃砸”。不僅如此,過去幾年的多屆春晚都被做成了吐槽合集,播放量高達幾百萬。各種失誤、翻車也別想逃過B站UP主們的雙眼。
即便如此,央視還是擁抱了B站。1月9日,B站成為央視春晚“獨家彈幕視頻平臺”。
除夕當晚,B站春晚直播間觀看人數(shù)超1億人,30歲以下觀眾占比83%,直播彈幕數(shù)超1.2億條。
| 道阻且長 |
今年春晚最魔幻的一幕莫過于:一群穿著大花襖,拿著手絹的機器人扭秧歌、轉手絹。
前一秒,觀眾剛說完“假的吧,手絹是粘住的”;下一秒,機器人就把手絹扔上了天又接回來,讓觀眾大受震撼。宇樹科技這一波機器人跳舞不光秀到了老外,也秀到了自家人。
炫完科技,春晚似乎聽從了大家的建議,歌手唱歌、小品演員演小品、相聲演員說相聲、主持就用專業(yè)主持人,各司其職,就連實在沒處去但又深得年輕人喜愛的流量偶像們也被安排到拼盤唱歌中美美地出場。
從內容到播出渠道,春晚都在積極迎合年輕人。
以往大家習慣于在電視看春晚、看新聞聯(lián)播,但隨著短視頻的興起,電視逐漸被淘汰掉,取而代之的是小屏的手機、平板等。為了迎合時代,春晚也開始與B站、抖音合作,轉戰(zhàn)小屏。
尤其與B站的合作,讓年輕人可以習慣性地邊看邊發(fā)彈幕、邊吐槽。
這些春晚的努力是值得被肯定的,但與B站的合作本身卻遭到吐槽。
雖然網友們已經預料到了彈幕不會隨便,但沒想到會如此不隨便,尤其“預制化彈幕”讓網友強烈不滿。
除夕當晚,觀眾們打開B站準備發(fā)送彈幕時發(fā)現(xiàn),彈幕竟然成了選擇式:彈幕盲盒、新年心愿、春晚名梗、B站嚴選、年度彈幕。
觀眾們只能在這五個主題中選擇,且內容也是很老套、無趣的梗,最終彈幕上全是機械化刷屏。
當發(fā)現(xiàn)彈幕無處施展吐槽“才華”時,網友們開始試圖在評論區(qū)吐槽,然而事與愿違,網友們發(fā)現(xiàn)自己剛發(fā)出的評論“全被吞了”。
常年在B站彈幕評論區(qū)征戰(zhàn)的老用戶們表示,這些評論“過于正常了”“好詭異”“人機彈幕”,連彈幕用戶的ID都變成了xx網友,與自己所熟知的B站大相徑庭。
想發(fā)的彈幕發(fā)不出來,只能按照既定的彈幕走,讓B站失去了原有的社區(qū)氛圍,也失去了年輕人想在B站看春晚的意義。
想要“年輕化”的春晚似乎又一次走上了與年輕人的期待截然相反的岔路口。想完成身上肩負的使命,又想迎合年輕人,難度可想而知。春晚如同被年輕人遺忘在老家的、上了年紀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拼盡全力想給你更好的,但卻被無情嫌棄。
| 結語 |
當《難忘今宵》的旋律如期響起時,各路吐槽如同被按了暫停鍵,彈幕飄滿了“正片開始”“全體起立”時,這一刻,春晚終于顯露它最本質的面目。
不是文藝匯演,不是宣傳陣地,而是一代代人關于“團圓”的執(zhí)念。那些被吐槽的套路,恰似奶奶每年非要塞給你的壓歲錢——你早過了收紅包的年紀,但拒絕的話,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這一刻,你可以原諒春晚所有的笨拙。它或許永遠追不上年輕人的梗,但只要我們還需要一個讓全家放下手機、一起團聚的理由,這位“老朋友”就永遠有存在的意義。
圖片源于嗶哩嗶哩APP截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