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成人小说,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久久妇女,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

本田日產醞釀合并,倒是給中國企業(yè)提了個醒

“合縱連橫的出現(xiàn),意味著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div>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吳曉波頻道(ID:wuxiaobopd),作者:徐濤、和風月半,編輯:何夢飛,創(chuàng)業(yè)邦經授權轉載。

新的全球第三大汽車制造集團恐怕很快誕生了。

昨日,據(jù)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汽車兩大巨頭——本田和日產將尋求合并。

合并方案據(jù)傳分兩步走:本田和日產先是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來整合技術研發(fā)和生產經營,接著把日產旗下的三菱汽車也納入聯(lián)合公司。由此形成“本田—日產—三菱”產業(yè)聯(lián)盟,共同推動智能化和電動化轉型。

這意味著曾經的“日系三杰”——豐田、本田和日產,只剩下豐田和……Maybe,“日本”。

關于合并傳聞,兩家公司的措辭倒是比較嚴謹,稱并非兩家公司中的任何一家宣布。

資本市場卻弄得耐人尋味。日產創(chuàng)下歷史最高漲幅,漲了24%,三菱漲幅20%,而本田股價下跌3.4%,不免讓人懷疑是不是本田成了“接盤俠”。

一提商業(yè)合并,要么“強強聯(lián)合”,要么“以大吃小”,要么“抱團取暖”。

早在2020年,《金融時報》就報道日本政府正試圖推動和游說日產和本田兩大車企合并,原因是日本政府對日本汽車行業(yè)的未來感到擔憂,當時危機尚未顯露,輿論的反響是“天方夜譚”,媒體的措辭是“強強聯(lián)合”。

四年過去,似乎日產和本田正無限趨向于第三種情形:抱團取暖。

本田和日產為何考慮合并?

合并傳聞中的兩大主角——本田和日產,大家肯定不算陌生。

本田汽車的創(chuàng)始人是大名鼎鼎的本田宗一郎,憑借“技術至上,技術立身”的經營理念,本田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信仰級的產品,摩托車和內燃機是精髓,常被調侃為“買發(fā)動機送汽車”;

日產汽車的存在感稍弱一些,但如果用日語發(fā)音,叫聲“尼?!本投炝恕H债a的跑車GT-R是速度與激情的代名詞,而舒適的“大沙發(fā)”讓它的家用車暢銷海外。

圖片日本橫濱,日產汽車公司全球總部

“發(fā)動機+大沙發(fā)”本該是強強聯(lián)合的劇情,但從數(shù)據(jù)和一些傳聞來看,合并很可能是日產汽車的現(xiàn)金流先出現(xiàn)大問題。

今年前三季度,日產全球銷量同比微增0.4%,表現(xiàn)不算差,但問題在于利潤沒了。

頭兩個季度,日產凈利潤同比下跌99%。等到第三季度,凈利潤轉盈為虧,單季虧損93億日元。截至三季度末,日產汽車業(yè)務的自由現(xiàn)金流為-1456億日元。

11月底的時候,日產割肉求生,宣布全球裁員10%,同時削減20%的產能,并出售10%的三菱股份換取686億日元的現(xiàn)金。

結果沒多久就傳出消息,日產的現(xiàn)金流只能撐12到14個月,形勢危急,想要找一個穩(wěn)定的長期投資人以接手雷諾在自己這邊的股權(法國雷諾是日產的第一大股東)。

接手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合并傳聞中的本田。

圖片進博會上的本田展臺

但本田的日子同樣難過。今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暴跌61%,前10個月的全球產量下滑至去年同期的91%,其中,中國區(qū)的產量跌到65.5%,隨后本田關掉了在中國的兩個廠。

在汽車行業(yè),產銷量決定廠商和供應商的關系。如果產銷量大,廠商就能理直氣壯地要求供應商降價,由此降低整體成本去打價格戰(zhàn)。一旦廠商產銷下滑,供應商話語權提高,隨著零部件價格上漲,汽車產銷量將繼續(xù)下滑。

在這一輪中國市場的汽車價格戰(zhàn)中,日產和本田并未缺席,甚至說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然而利潤都快打沒了。

業(yè)內人士評價:“疑似失去所有力氣和手段”。

節(jié)節(jié)敗退的全球市場

財務報表上是絕望,背后是日系車在全球汽車版圖上的節(jié)節(jié)敗退。

彭博在一份報告里指出,全球汽車市場上,Made in Japan正被Made in China壓得喘不過氣來,1998年以來日本貢獻了21.6%的產能,縮減到了11.4%,取而代之的,是中國暴增了30多倍。

圖片

先看車輪上的美國。

2023年,豐田、本田、日產在美國的銷量同比大幅上漲,分別上漲了6.6%、33%和21%,但日系車的整體份額已經從2021年的40%掉到了35.5%,失去的部分被特斯拉牢牢占據(jù)。

未來一年,“關稅俠”特朗普將成為他們最大的灰犀牛,日產的部分產能,自墨西哥和日本本土出口美國,一旦提高關稅,核心的美國市場將遭遇重創(chuàng)。

至于中國,重創(chuàng)已是既成事實。

今年上半年,日系車在華銷售份額跌到了20%以下。

圖片

彭博社的報告也看到,2019年到2024年9月,日系車的份額分別下滑了1%到4%不等,失去的部分被中國品牌占領。

圖片彭博報告:日系車被中國品牌“合圍”

中美是日系車的主戰(zhàn)場,而在“下沉戰(zhàn)場”,也在失地。

日系車的后花園東南亞,2019年—2024年間,他們在泰國、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市場份額節(jié)節(jié)敗退,其中泰國和新加坡的份額,從50%掉到了35%。

在泰國,人們誅心地形容比亞迪的漲勢“就像以前的豐田”,2023年,泰國賣掉的新車里,比亞迪超過了日產和馬自達,日系車80%以上的市場份額榮光不再。

圖片

彭博報告:日系車與中國車呈現(xiàn)剪刀差

“想要刺激?開電動車。想要無聊?開豐田車。”2022年美國一場頂級汽車賽事上,一條橫幅如此嘲笑日系車,人們擔心他們若是電動轉型遲緩將會失去世界領先地位。

只是誰也沒料到,這天會來得這么快。

給中國車企提的3個醒

不過本次合并傳聞,倒是給蒸蒸日上的中國車企們提了三個醒。

其一,不要低估破壞式創(chuàng)新的力量。

日本車企曾是電動車行業(yè)的“弄潮兒”。1996年,日產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輛搭載圓柱形鋰離子電池的電動車Prairie Joy,比特斯拉的Roadster早了12年。2009年,日產推出Leaf,被視為大眾級電動車的先驅。同年,三菱汽車推出了首款電動車……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死锼固股秳?chuàng)新者的窘境》里的大企業(yè)病,日本汽車一個都沒落下。

彭博認為,“日本車企和政府一直不愿推動全電動汽車轉型,因為他們擔心這會蠶食現(xiàn)有汽車銷量,并摧毀廣泛的零部件供應商和分包商網絡?!?/p>

還有傲慢,日本汽車制造真正的危機,是步入智能化終端之后整個產業(yè)的理念危機。

換言之,即便摸黑趕路,也有可能走錯路。

新能源車的路徑中,搭配電動化的,是另一個詞:智能化,意味著移動互聯(lián)網、車載應用、操作系統(tǒng)、人工智能……這是新一代消費者喜歡的東西。而智能化恰恰是日本車企的短板。

日本車企“有硬件無智能”,早在手機時代就埋下禍根。由于認定“手機就是手機”,而非個人生活的移動服務終端。結果索尼、夏普逐漸沒落,日本也再沒能誕生出強勢的手機品牌和獨立的操作系統(tǒng)。

同樣的思維也在汽車上重演,在他們的對手——破壞式創(chuàng)新者眼里,汽車不是汽車,未來可能只是“給系統(tǒng)配的鐵殼子”。

日經中文網評價道:“新一代汽車可以像智能手機一樣通過更新操作系統(tǒng)來提高功能,此前以硬件為基礎的造車邏輯已行不通……”

慢了一拍的日本汽車制造由此陷入“紅皇后效應”:不停地奔跑,只能留在原地。因為整個生態(tài)的物種都在拼命成長,想追趕上只能用兩倍的速度。

圖片日本汽車制造廠,工人正在裝配汽車

其二,讓對手抱團,不代表自己勝利,肉搏戰(zhàn)就要開打。

合并或抱團結盟便是提高速度的手段之一,這在汽車業(yè)并不罕見。

雷諾和雪鐵龍曾合并為PSA集團,后又和FCA集團合并,成為新的Stellantis集團。日產、三菱和法國車企雷諾形成了聯(lián)盟關系——雷諾一度持有日產43.4%的股份,日產持有雷諾15%的股份,同時又是鈴木第一大股東,而斯巴魯、鈴木、大發(fā)、馬自達又與豐田交叉持股,形成豐田產業(yè)聯(lián)盟,共同致力于開放新興發(fā)動機,追求電氣化和碳中和。

聯(lián)盟的好處是節(jié)省了研發(fā)成本,也強化各自的技術優(yōu)勢,正如戰(zhàn)國時代通過“合縱”與“連橫”來整合“國際”關系,合縱是弱國抱團對付強國以防兼并,而連橫則是以強國為靠山進攻弱國。

本田、日產帶上三菱,以及豐田的汽車聯(lián)盟,是典型的合縱之勢。此外,通用也搞合縱,它正與韓國現(xiàn)代一起聯(lián)合開發(fā)純電動車和相關軟件。

連橫也頻頻發(fā)生。

2023年以來,大眾收了小鵬汽車4.99%的股份,上汽與奧迪、Stellantis與零跑展開合作;豐田聯(lián)手騰訊進行AI智能開發(fā);本田有意與華為、寧德時代、科大訊飛等合作;日產把電動車的技術開發(fā)主體轉移到了東風日產,側重在中國本土吸納工程師,馬自達開始銷售采用了長安汽車技術的EV及PHV等等。

值得警惕的是,合縱連橫的出現(xiàn),往往意味著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

此前種種只是熱身,往后幾年就要肉搏:搏什么?搏專利,搏服務,搏渠道,搏品牌。

從純電相關的專利申請量看,前10家企業(yè)中有5家日本企業(yè),豐田位居第一,本田第三,日產第九,而在“被重點引用的重要專利”,豐田第一、本田第二、日產第四。

服務上,他們擁有數(shù)十年服務全球客戶的經驗;渠道上,他們有電動汽車新晉者無法比擬的分銷和服務網絡;更重要的是,日系車的招牌依然金光閃閃——與之對應,中國汽車品牌知名度仍有待提高,也缺乏汽車全周期的鍛煉經驗。

雖然趕了晚集,但“這個大早”也不是白起的。

圖片

其三,變數(shù)永遠存在,虛弱時除了要警惕對手,還要警惕門口的野蠻人。

本田和日產的合并,還存一些外部變數(shù)。一個是鴻海(富士康),一心要進軍電動車領域的它,正對虎視眈眈日產。

據(jù)外媒報道,鴻海純電動車業(yè)務的負責人關潤,曾是日產汽車的三號人物,法國雷諾存放在信托銀行的22.8%的日產股權有望成為他們的敲門磚。

本田對此感到焦慮并表示,如果日產與鴻海合作,它與日產之間將一切歸零。

另一個變數(shù),來自于日產的股東。

11月,一家名為Effissimo的資本管理公司成為日產第五大股東。這位門口野蠻人的心思尚未可知,據(jù)傳它偏好“積極介入公司營運”,曾趁著東芝低迷時買成大股東,然后將之“逼入絕境”。

變局時刻,從不缺攪局者。

另據(jù)TBS報道,12月23日,本田和日產有可能發(fā)布公告官宣進展,這部日劇依然未完待續(xù)。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editor@cyzone.cn。

反饋
聯(lián)系我們
推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