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汽車商業(yè)評論(ID:autobizreview),作者:溫莎,編輯:黃大路,創(chuàng)業(yè)邦經(jīng)授權(quán)轉(zhuǎn)載。
“做塔塔人很難。這個姓氏不允許失敗……”吉塔·皮拉馬爾(Gita Piramal)在20世紀90年代首次出版的《印度商業(yè)大亨》一書中寫道。
10月12日,印度商業(yè)史上的傳奇人物拉坦·塔塔(Ratan Tata)離世,從英國茶葉公司Tetley Tea到豪華品牌捷豹路虎再到印度航空,他幾乎完成了自己人生愿望清單上的每一項,唯一的遺憾是:Tata Nano EV。
生前,塔塔一直渴望為印度數(shù)百萬普通家庭提供經(jīng)濟實惠且高效的交通工具。如果Tata Nano電動車能夠成功,這將是一份非凡的禮物?,F(xiàn)實卻是,這款可能徹底改變印度汽車市場的小車,從頭到尾只生產(chǎn)了400輛。
2015年,Tata集團想要制造一款低成本電動車,名為Neo EV,由印度汽車公司Jayem和Tata 集團聯(lián)合開發(fā)。Jayem Neo EV,就是后來人們通常說的Tata Nano EV,塔塔集團對此寄予厚望,由名譽董事長拉坦·塔塔親自監(jiān)督。
據(jù)媒體報道,Tata Nano電動版最初計劃有兩個版本:一款是48伏,另一款是72伏。這個一把手親自抓的項目在2018年突飛猛進,當時Jayem生產(chǎn)了400輛電動Nano,并在疫情爆發(fā)之初賣給了印度網(wǎng)約車平臺Ola Cabs,供他們在海得拉巴和班加羅爾使用。
然而,這款車從未正式上市銷售,塔塔集團也沒有給出過為何沒有上市發(fā)布的官方說法,印度媒體當時揣測出了諸多原因。如今再回頭,Nano EV失敗的背后離不開印度汽車市場停滯不前的電動化轉(zhuǎn)型困局。
無心插柳
印度網(wǎng)約車巨頭Ola公司創(chuàng)始人巴維什·阿加瓦爾(Bhavish Aggarwal)將Tata視為自己的領(lǐng)路人,他回憶多年前第一次見到Nano EV時的情景。
拉坦·塔塔親自帶他去了印度南部的城市哥印拜陀,展示了自己的秘密項目。他們甚至一起在測試跑道上試駕了新車,這次經(jīng)歷后來激發(fā)阿加瓦爾推出自己的Ola Electric。
“2017年的一天,我接到他的電話,讓我去孟買,他只是說,‘阿加瓦爾,我想帶你去個地方,給你看一些令人興奮的東西’。我們乘坐私人飛機前往哥印拜陀,參觀了Tata Nano EV項目?!?/p>
阿加瓦爾說,拉坦·塔塔對這款電動車充滿熱情和興奮。他甚至親自測試,然后向工程師指出需要改進的細節(jié),“那是Ola Electric 最初靈感的來源?!?阿加瓦爾說。
Ola Electric在印度生產(chǎn)兩輪電動車,成立三年來累積銷量超過30萬輛,占印度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8月9日已經(jīng)在家鄉(xiāng)上市,市值48億美元,是印度2024年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IPO。
電動兩輪車風生水起,電動四輪車卻胎死腹中。一度,關(guān)于Tata NanoEV的報道有很多,連產(chǎn)品細節(jié)都說的有鼻子有眼。
例如,新車售價預計在40萬至60萬印度盧比之間,速度可達60-70公里/小時,續(xù)航里程300公里,就連車身的六種顏色都已經(jīng)定了。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世界上最便宜的車
Nano EV之所以備受期待,是因為Nano。2009年,塔塔集團推出Nano,作為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車之一,新車售價10萬盧比,按照現(xiàn)在的匯率,只要不到9000元人民幣。
這款小車是拉坦·塔塔的心血結(jié)晶,一個下雨天,他看到一家四口開著兩輪車行駛在道路上,萌生了制造經(jīng)濟型汽車的想法。他認為電動兩輪車不安全,為了讓更多人開上汽車,Nano橫空出世。
從頭到尾,這臺車的理念就是一個字,省錢。能用塑料的地方絕不出現(xiàn)金屬,能用膠的地方肯定不上焊接;后視鏡只有一個,雨刮器只有一根,安全氣囊根本不存在;車窗是手搖的,后備箱是封死的。
塔塔想要為人民造車,他造出來了,人民卻沒有買單。十年時間里,Nano一共賣出了不到30萬輛,其開局還算說得過去,將近70%的車是前三到四年賣出去的。但在擁有超過14億人口的印度,“人民之車”稱不上成功。
也許連拉坦·塔塔都沒有想到的是,簡陋、安全,都不是Nano的致命傷,在階級分化的印度,人們并不愿意被打上“最便宜汽車車主”的標簽。因此有人認為,如果Nano EV以相同的名稱出售,其品牌形象將再次受到重創(chuàng)。
“Nano的品牌已經(jīng)無法挽回了?!盜HS Markit 南亞汽車分析師古普塔(Puneet Gupta) 說,人們的心態(tài)已經(jīng)改變,“他們不再渴望小型車?!彼淖C據(jù)是在印度燃油車市場中,小型車的銷量已經(jīng)下降。
Jayem汽車的董事總經(jīng)理安那德(J Anand)并不想過多的談?wù)撘呀?jīng)結(jié)束的Nano EV?!拔覀?yōu)槭裁匆懻撘粋€由于政府諸多法規(guī)限制未能成功的項目,新冠疫情和新的碰撞法規(guī)影響了進展,我們?nèi)匀慌c塔塔集團保持著良好的關(guān)系?!?/p>
從印度媒體報道的蛛絲馬跡中可以總結(jié),Nano EV從未上市銷售的原因有幾個,其中之一是工程師仍在努力降低72伏版本的成本,還有過度嚴格的碰撞測試標準導致了項目的流產(chǎn)。
在短暫的Nano EV探索過程中,Jayem在電動化方面累積了專業(yè)知識,目前正在開發(fā)、測試和制造各種汽車零部件。安納德表示,他沒有重啟該項目的計劃。
電動四輪車占有率僅為2%
人口眾多,市場廣大,印度總被認為是一個藍海市場。但從燃油車時代,這已經(jīng)被證實為一個偽命題。
海外品牌很難打入其中,特斯拉目前沒有在印度交付一輛電動車,中國品牌幾次嘗試后,也戰(zhàn)略性擱置了印度市場,只留下了一句“印度掙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的血淚教訓。
可印度總是展現(xiàn)著致命的吸引力,尤其是在雄心勃勃的電動車夢想面前。計劃中,到2030年,印度道路上的電動汽車數(shù)量將達到5000萬輛,市場規(guī)模預計達486億美元,電動汽車銷量占乘用車市場的近三分之一。
政府展現(xiàn)出了大力支持電動車發(fā)展的架勢,現(xiàn)實情況卻是,不同細分市場的增長率差異很大。如今,印度電動銷售滲透率最高的是三輪車,為54%,其次是兩輪車,為6%,四輪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023財年(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印度四輪電動汽車銷量僅為9萬輛,在同比增長1倍后,也才占到了汽車總銷量2%。
與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百花齊放相比,印度的電動車產(chǎn)品屈指可數(shù)。截至2024年7月,印度13家主流汽車品牌至少擁有一款電動汽車,電動車車型總數(shù)從2021年的15款增至約32款。
塔塔、寶馬和奧迪分別以5款車型領(lǐng)先,其中塔塔占據(jù)了電動乘用車市場的約三分之二份額。
然而,印度乘用車市場占有量最大的瑪魯?shù)兮從旧形赐瞥鋈魏坞妱悠囓囆?。此外,印度電動出租車也處于供不應求的階段。
2022年,印度網(wǎng)約車BluSmart計劃到2025年在道路上投放10萬輛電動出租車。2023年,該公司將目標縮減為到2024年初投放1萬輛電動汽車。目前,這家公司只擁有8000輛電動汽車,車輛短缺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
盡管緩慢,印度的電動化轉(zhuǎn)型仍要繼續(xù)。剛剛在上市的印度現(xiàn)代分公司準備推出一款小型車,塔塔也準備在未來一年內(nèi)向印度市場推出多電動汽車。
印度版五菱宏光MINI EV來了
中國已成為全球電動轉(zhuǎn)型的先鋒陣地。復盤中國的電動化之路,在起步階段,以售價為2.98萬元的五菱宏光MINI EV為代表的電動小型車充當了普及者和啟蒙者的角色。然而在印度市場,電動車的價格仍沒有被打下來。
2024年初,伴隨電池成本的下降,印度降低了電動汽車的價格。目前,MG Comet EV 是印度最便宜的電動車,起價為70萬盧比,約合人民幣6萬元;另一款Tiago EV的起售價為79.9萬盧比。
以便宜著稱的Nano EV被寄予厚望,一些小道消息正在暗示Tata可能很快在印度市場發(fā)布Nano EV。
有報道稱,新款Nano EV將和另一家汽車公司Jayen合作。最新版本的設(shè)計、內(nèi)飾和外觀與汽油Nano汽車相同,只有標志從Tata變?yōu)镹eo。
?由于Jayen是一家名不見經(jīng)傳的公司,當人們看到Nano EV時,只會想到Tata。如果成功了就是Tata的成功,如果失敗了背鍋的是Jayne,Tata的股價也不會受到影響。
與上一次不同,Nano EV看上沒有那么簡陋了,配備信息娛樂系統(tǒng)、藍牙、6個揚聲器、動力轉(zhuǎn)向、電動車窗、帶電子制動力分配 (ABD) 的防抱死制動系統(tǒng)和7英寸觸摸屏;充電后可行駛100至120公里,足夠日常代步,速度可以達到80~90公里/小時。
更加重要的是,Tata Nano EV價格實惠,起售價可能在45萬盧比,約合人民幣3.8萬元。
從亮相之初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了8年,印度版五菱宏光MINI EV會如約而至嗎?印度電動車市場是不是一個偽命題?這款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小車能夠創(chuàng)造出多大的奇跡?拉坦·塔塔的遺憾能被彌補嗎?
回答這些問題的前提,是Nano EV想要上市。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quán)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