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礪石商業(yè)評論(ID:libusiness),作者:孫越 ,編輯:308 ,創(chuàng)業(yè)邦經授權轉載。
成立將近 10 年的地平線,終于上市了。
10 月 24 日,地平線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9660」,它的每股定價 3.99 港元,共發(fā)行 13.55 億股股份。 開盤價格為 5.12 港元,盤中漲幅一度超過 30%。
在上市儀式中,地平線創(chuàng)始人兼 CEO 余凱博士表示:
地平線成立于 2015 年,是首家也是目前最大規(guī)模量產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中國公司。經過九年的努力,我們已經成為眾多車企品牌在中國布局智能化的首選合作伙伴,也是汽車智能化變革的一支重要推動力量。此次香港上市的完成,標志著我們面向國際市場邁出了關鍵一步。
對于地平線來說,上市本身確實是值得慶賀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
但從企業(yè)長期發(fā)展的角度,這個節(jié)點本身,可以看做地平線在中國智能駕駛產業(yè)發(fā)展中的一個階段性總結,也是它在未來走向國際化過程中的一個新起點——而地平線作為一家智駕科技企業(yè)的商業(yè)邏輯,依舊值得關注。
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地平線該如何進一步超越自己,實現一個更加長遠的商業(yè)正循環(huán)?
一個難得的基本面
作為一家智駕科技企業(yè),地平線選擇走向港交所場的時機,確實是難得的——這不僅僅體現在它的實際業(yè)務表現上,也體現在它在招股書中披露的一連串財務數據中。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地平線在智能駕駛領域確實已經有了不可忽視的地位。
按 2023 年及 2024 年上半年解決方案總裝機量計算,地平線在中國所有全球高級輔助駕駛和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四,市場份額分別為 9.3 % 及 15.4%。
截至目前,公司的軟硬一體解決方案已獲得 27 家 OEM(原始設備制造商)、42個 OEM 品牌采用,裝備于 290 款車型——其中,中國十大 OEM 均已選擇地平線的智駕解決方案。
市場份額大幅提升、客戶認可度提升,與之相應的,營收也在翻倍。
2021 年至 2023 年,地平線的營收分別約為 4.67 億元、9.06 億元、15.52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82.3%;2024 年上半年的營收約為 9.35 億元,同比增長 151.6%。
不過,在招股書中,也有一項極為刺眼的數據:2021 年、2022 年、2023 年以及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止六個月分別產生期內虧損人民幣 20.64 、87.20、67.39、50.98 億元。
營收翻倍,虧損仍在繼續(xù)。原因在招股書中也有體現:
于往績記錄期,我們的有關虧損主要是由于,需要大量前期投資;規(guī)模經濟效應尚還沒有釋放;采用權益法入賬的分占投資業(yè)績;優(yōu)先股及其他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
不過,盡管一直在虧損,資本對于地平線很有耐心。
招股書顯示,地平線自成立以來,先后獲得 11 輪融資,投資者陣容涵蓋汽車行業(yè)上下游以及多家知名投資機構,包括上汽、廣汽、比亞迪、英特爾、紅杉資本、高瓴、黑石、SK Hynix、寧德時代、立訊精密、星宇股份、舜宇光學等。
在此次 IPO 中,也有多家知名機構投資者加入——地平線引入 4 位基石投資人,其中包括阿里巴巴、百度各認購 5000 萬美元,法國達飛集團 CMA CGM 控股認購 990 萬美元、JSC(寧波甬寧高芯 SP)認購 3000 萬美元。
為了不辜負資本、市場、客戶的期待,地平線的解題思路是,全力投注 Horizon Superdrive,向高端市場進軍以期早日擺脫虧損現狀,站穩(wěn)國內市場,遙望海外市場。
今年 4 月份,在 2024 智駕科技產品發(fā)布會上,地平線表示 Horizon Superdrive 將于 2025 年第三季度實現首款量產合作車型交付。
因此,或許明年此時,才是衡量地平線能否開啟新一輪增長曲線的關鍵時刻。
從征程 1 到 Horizon Superdrive
地平線能夠成就今天的地位,與它多年來在智能駕駛領域的布局密不可分。
2015 年,地平線成立之初,就瞄準了自動駕駛領域,但它的著力點不僅僅是芯片本身,而是也考慮到軟件和算法。2016 年 3 月,地平線發(fā)布了第一代 BPU 架構。2 年過后,地平線便拿著 1 TOPS、L2 級別的 ADAS 征程 1 芯片,向車圈投石問路。
隨著技術迭代以及下游市場的需求情況,地平線在 2019、2020 年分別推出了車規(guī)級芯片征程 2(>4TOPS),高效能車載智能芯片征程 3(5TOPS),專注于座艙交互和 L2+ 輔助駕駛,獲得多個傳統(tǒng)車企的青睞。
其中,真正讓地平線獲得業(yè)務重大突破的,是它與理想汽車的合作。
2021 年,征程 3 芯片理想 ONE 車型上實現首發(fā)量產,這讓地平線成為了國內首家前裝量產供應商,也由此開啟了地平線在國內智駕市場的飛躍路線。
毫無疑問,這是地平線發(fā)展道路上的第一個里程碑時刻。
2021 年到 2022 年,摸爬滾打了 6 年的地平線又完成了新一輪階段性的「厚積薄發(fā)」。
2021 年 7 月,地平線發(fā)布了 128 TOPS 算力、功耗 30W 的征程 5 芯片,它定位于車規(guī)級整車智能中央計算芯片,既可以用于自動駕駛也能夠驅動智能座艙以及車內交互。
除此之外,地平線還打造了整車智能開發(fā)平臺、AI 開發(fā)套件、Matrix 5 域控參考平臺、AI 軟件棧、天工開物 AI 芯片工具鏈以及艾迪 AI 開發(fā)平臺等等。它們能夠滿足 OEM 與生態(tài)伙伴的不同開發(fā)需求,從而使得在地平線的芯片上快速部署自動駕駛應用,并且降低開發(fā)適配和應用部署的成本。
到了 2022 年,地平線征程 5 方案成功搭載在理想 L8 車型中,為理想汽車的 AD Pro 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算力支撐。不僅如此,理想汽車也在后續(xù)的 L 系列 Pro 版車型中,繼續(xù)采用地平線征程 5 方案。
而除了理想汽車之外,傳統(tǒng)車企一如既往地下了訂單,新勢力朋友圈也越拓越寬,包括哪吒,嵐圖在內的車企,也都加入了征程 5 的陣營。
不過,到了征程 6 時代,由于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地平線不僅僅推出了一系列算力芯片,也基于自家的算力平臺推出了面向于高階智能駕駛的一整套方案,也就是 SuperDrive。
2024 年 4 月,Horizon SuperDrive 的發(fā)布,無疑讓地平線智能解決方案再上一個臺階。其基于征程 6 系列最高階的計算平臺 J6P 開發(fā),算力最高達 560 TOPS,定位于全場景城市 NOA,也就是所有城市、高速公路和泊車場景。
自此,地平線形成了以下業(yè)務圖譜:Horizon 系列組成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由算法、專用處理器架構 BPU、開發(fā)工具鏈 “天工開物”、嵌入式中間件 「踏歌」,以及軟件開發(fā)平臺「艾迪」構成技術支撐。
同時,地平線也采取了更為靈活的銷售模式。招股書中寫道:
我們的客戶能夠在我們從算法到軟件和開發(fā)工具,再到處理硬件的全棧產品中選擇任何解決方案或組件的任何組合,這種靈活性幫助我們不斷獲得新客戶并擴大市場份額。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按安裝量計,地平線為中國 OEM 提供 ADAS 解決方案的市場份額由 2023 年的 21.3% 增加至 2024 年上半年的 35.9%。
但市場份額的增加,也有降價的因素在。
在招股書里,地平線提到其戰(zhàn)略性地降低了 Horizon Mono 的定價,以在高級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市場獲得更多市場份額。
Horizon Mono 的平均售價,由 2021 年的人民幣 185 元下降至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止六個月的 142 元。先前一度漲價的 Horizon Pilot,也漸漸走向了性價比路線。其平均售價由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止六個月的 754 元減少至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的 636 元。
在這種情況下,Horizon SuperDrive 的市場表現和價值提升,對于地平線下一步的發(fā)展就顯得更為重要。
必須要攤薄的研發(fā)投入
從業(yè)務上來說,地平線一路而來,確實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殊為不易;而從財務上來說,地平線的營收邏輯更加復雜一些。
先來看看:地平線的錢是如何賺到的?
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地平線的收入來源,主要是汽車解決方案,今年上半年收入占比甚至高達 97.7%。
而汽車解決方案,又分為產品解決方案和授權及服務業(yè)務,主要是由 OEM、一級供應商買單。解決方案我們上面已經介紹過,而授權及服務業(yè)務,簡單來說就是花錢買地平線的技術產品、服務團隊打造專屬于自己的產品。
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是,特定的 OEM 廠商最早是希望和它學點技術,學著學著就買了現成的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原因有二。
一是解決方案的大部分商業(yè)化有滯后性,要等合作車型開到馬路上才能坐等收錢。 二是,更多人愿意去學技術以保持自己業(yè)務的相對獨立性,這也是情理之中,畢竟沒有企業(yè)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在這之中,有個反常的數據是,2023年 OEM 給技術、方法論交的學費突然大漲。
據招股書顯示,原因是拿到了酷睿程(與大眾集團合營企業(yè))的大單,直接貢獻了整體授權及服務整體業(yè)務的 46%。再加上解決方案,酷睿程總共付給地平線約 6.3 億元,占地平線當年總收入的 40.4%。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收到這筆錢,地平線 2023 年的收入和 2022 年基本持平。
也就是說,地平線去年的營收翻倍并非是規(guī)模效應釋放帶來的,即投入并非正常轉化為產出,所以有以上情況存在。
而在一級供應商這里,地平線總是賺錢的。一級供應商的偏好與之相反,先是更偏向于買它的產品,然后再賣給自己的客戶。但今年來上課的更多了。一級供應商同樣也希望自己能夠把OEM的項目都包了,以期獲得更多營收。
在量產車型落地之前,地平線能夠憑借著自己的扎實技術和服務團隊,賣一個好價錢,繼續(xù)保持營收增速。
那么,地平線的錢又去哪里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對于地平線來說很簡單——研發(fā)費用。
2023年,地平線的研發(fā)投入高達 23.6 億元,占營收的 150%,其中 60% 用于支付研發(fā)人員的福利費用。
地平線的研發(fā)人員,的確值得如此高的薪酬。解決方案落地是需要硬件、軟件、算法、服務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打配合,不光是要優(yōu)化底層算法,還需要給不同客戶定制不同方案,方案的驗收、交付、落地都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靈活解決方案背后,是更高的人力成本。
可以預見的是,在沒能在市場站穩(wěn)腳跟之前,地平線的研發(fā)費用不會放慢增長的腳步。
因此,通過后期技術成果的大規(guī)模落地和量產交付,來進一步攤薄前期研發(fā)投入的成本,并且最終構建出一個商業(yè)正循環(huán),成為地平線必須要面向資本市場給出的一個答案。
誰將為 Superdrive 買單?
事實上,在招股書中,關于如何擴大營收規(guī)模并最終獲取利潤,地平線也已經給出了明確的解題思路。
總的來說就是,等待合作車型的量產,吸引更多新客戶、挖掘老客戶,走向出海,以及走向高端化。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地平線的客戶拓展進度其實已經非??捎^,通過直接合作或與 Tier1 廠商達成間接合作的方式,中國市場前十大車企都已經成為其客戶——出海這條路也是地平線的一個不錯選擇。
不過,目前在國內,除了理想,已有不少車企在英偉達、華為平臺基礎上,向用戶成功交付了帶有城區(qū)智駕功能的高階智駕方案。
因此,結合這一背景綜合來看,能夠實現全場景城市 NOA 的 Horizon Superdrive,將成為地平線拓展新客戶、挖掘老客戶、并實現高端化的關鍵。
而地平線也把對Horizon Superdrive的投入拉滿。
從去年 10 月開始,地平線投入了超過 1000 人的團隊,專門開發(fā)基于 J6P 軟硬結合的高階方案——SuperDrive。
招股書顯示,截止 2023 年底,地平線約有雇員 2066 人,這意味著地平線將近一半的精銳部隊都投到了 SuperDrive 的開發(fā)上。并且據晚點報道,地平線內部針對智駕軟件的研發(fā)做了戰(zhàn)略調整。其將中階的方案全部交由 Tier 1 合作伙伴來做,內部聚焦高階,并且整合了原有內部中階的團隊。
在今年 4 月份的發(fā)布會上,Horizon Superdrive 將于 2025 年第三季度實現首款量產合作車型交付。目前,已有客戶下單——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地平線已與約七家 OEM 及三家一級供應商就多款車型展開 Horizon SuperDrive 的合作。
某種程度上來說,Horizon Superdrive 的落地成績,已經成為了地平線未來發(fā)展想象空間的關鍵衡量要素。
而這個成績,在一定程度上既取決于地平線自身的技術、成本和開發(fā)配合度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則取決于外部競爭態(tài)勢。畢竟,畢竟英偉達的 DRIVE Thor 車載計算平臺,也是 2025 年開始量產。
從這個角度來看,上市的鐘聲,固然是資本市場對地平線階段性進展的肯定,可喜可賀——但同時,以上市為節(jié)點,地平線面向高階智能駕駛市場的向上沖擊之路已經開始,這并不會是一條非常容易的路,但地平線沒有選擇,它只能在余凱的帶領下迎難而上,爬上更高的生態(tài)位。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