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中國企業(yè)家雜志(ID:iceo-com-cn),作者:李欣,編輯:米娜,創(chuàng)業(yè)邦經授權轉載。
在進入零售業(yè)之前,嗨特購創(chuàng)始人張強身上最顯著的標簽是互聯網人。
不久前,《中國企業(yè)家》在嗨特購北京總部見到了他,當時他格外忙碌,不少券商、投資方前來拜訪,而他的工位旁堆放著各種產品。
張強透露,目前嗨特購的門店數接近500家,未來可能會發(fā)展到3000家。而這家主打品牌集合折扣店的企業(yè),在過去3個月,幾乎每天都開一家新店。其中,直營店與加盟店比例約為1:1。
品牌折扣店并非新興產業(yè)——早在16年前,主打正品特賣的唯品會就成立了。但最近幾年,隨著消費者越來越追求極致性價比,折扣零售行業(yè)儼然成為“風口上的豬”。
越來越多傳統零售企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者加入了這個賽道。如2023年,傳統商超永輝在門店增設“正品折扣店”;新零售代表盒馬也開了盒馬奧萊;與此同時,好特賣、折扣牛、奧特樂等一眾新品牌折扣店也在崛起。
前面是老對手,后有行業(yè)新秀,嗨特購靠什么殺出重圍?
在張強看來,現在整個行業(yè)遠還沒有到殺紅了眼的時候。但以后會比今天更卷,搶到好位置就可以賺錢的零售時代,已經過去了。
事實上,如今的品牌折扣模式也進入了冰火兩重天:一方面,一些零食集合店業(yè)態(tài)在發(fā)力下沉市場,成功沖擊萬店;另一方面,在行業(yè)爆火時,也有一些創(chuàng)業(yè)者最終黯然退出,如創(chuàng)立于2016年,被稱為硬折扣社區(qū)超市的比宜德,在2023年冬天宣布停業(yè)。
而嗨特購的護城河又在哪里?對此,張強認為:“現在零售行業(yè)的所有入局者,都應該將精力放在研究消費者,研究供應鏈上。”
六個財富自由的80后
張強曾是大名鼎鼎的“中供鐵軍”成員,所謂“中供鐵軍”,是阿里旗下B2B公司的一線銷售團隊,同樣出身于此的還有滴滴CEO程維、美團前COO干嘉偉等。2007年,阿里登陸港交所,張強曾在阿里價值觀宣傳片《六脈神劍》中代表“激情”出鏡,被稱為“激情小王子”。
2010年年底,張強離開阿里加入成立沒多久的美團,成為美團的第79號員工,在美團的3年時間里,他作為美團的四大區(qū)經理之一,管理著2000名員工。
2014年,張強再次履新,他來到由莊辰超創(chuàng)辦的去哪兒網,踏足在線旅游市場,并一路升任至去哪兒網COO。在去哪兒網工作期間,他先后創(chuàng)辦了旅悅和花筑酒店兩個項目。盡管都屬于內部孵化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但這兩段工作經歷,讓張強逐步積累了一定的創(chuàng)業(yè)經驗和資本。
2021年,張強和其他5位同樣出身于去哪兒網的同事,正式從互聯網跨界零售,創(chuàng)立了折扣零售品牌嗨特購——以提供正品、大牌商品的超低折扣作為賣點的折扣零售品牌。這幾位聯創(chuàng)有兩個共同點:都是80后,且在這次創(chuàng)業(yè)前基本實現了財富自由。
創(chuàng)辦嗨特購,是張強的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從互聯網到零售業(yè),張強跨界的引路者之一,是去哪兒網、便利蜂創(chuàng)始人——莊辰超。從去哪兒網離開后,張強和幾位朋友曾協助便利蜂搭建系統,“那段時間,我就覺得零售是一個有意思的行業(yè)”。
張強覺得,互聯網思維中所包含的用戶畫像、精準投放等理念,與線下零售如何做大規(guī)模、聚焦目標消費者等,某種程度上是互通的。零售業(yè)值得一闖。
如今,這家剛成立3年多的公司,雖然總部辦公室的面積不大,且只有百余位員工,但其中有一半人是采購。張強說,嗨特購內部主張“三個人干五個人的活拿四個人的錢”——這曾是馬云極為推崇的用人理念。
折扣零售這個模糊的方向出現后,嗨特購的幾位聯合創(chuàng)始人開始緊鑼密鼓地考察市場,ALDI(奧樂齊)、唐吉訶德等折扣零售品牌,均在學習之列。之后,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隨著大眾消費者在日常消費上逐步趨于理性后,他們會越來越關注物美價廉的商品,這也為折扣零售創(chuàng)造了極佳的土壤。
他們發(fā)現,中國零售行業(yè)最缺乏的其實是“買手文化”,不知道目標消費客戶喜歡什么,選不對也管不好品類?!安粫芯肯M者決策樹,對品類缺乏系統性的規(guī)劃。”張強說。
所謂“消費者決策樹”是品類管理中的一個概念,指消費者在購物時的思考決策因素,主要包括品牌、價格、功能、規(guī)格、材料、款式、顏色和口味等。不同類別的商品,消費者決策樹的差異很大,也決定了貨架的最終擺設。
消費者決策樹還由轉身層與替換層兩個部分組成。其中,轉身層是指,如果消費者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不會購買任何商品,然后轉身離開零售門店。替換層則是指,消費者會在貨架上的不同產品之間來回切換,但不會離開超市。
張強認為中國現在的零售行業(yè),應該在消費者決策樹中的轉身層增加東西。簡單說,就是要多品類窄SKU。一個品類通過最少SKU來滿足消費者,這是現在零售行業(yè)該思考的事情——比如面膜,這種品類應該覆蓋祛痘、補水、修復,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而不是單就祛痘這個功能引入10個品牌,既無法滿足多數消費者需求,還會讓品牌之間互相打架。
而這也正是他們幾個人的機會。
創(chuàng)業(yè)的藍圖逐步清晰了。這群創(chuàng)業(yè)者認為,嗨特購的目標人群,應是每月能夠有2000元到5000元可支配收入,且對美好生活有向往的人。
低價的核心:最短供應鏈
“我們以依云水來打個比方。過去一瓶依云水幾十塊,大家肯定不會買,但如果現在價格降到三塊、兩塊五,只比普通瓶裝水貴一兩塊時,我們的目標顧客可能就會選擇依云了?!睆垙娺M一步解釋道,“其他產品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想做到讓大家消費大牌時沒有壓力?!?/p>
2021年6月,經過了2個月的規(guī)劃與籌備后,嗨特購在望京SOHO寫字樓中心的負一層,開出了全國首店。此時,團隊也達成了一致,首店開業(yè)時不進行任何配套的營銷動作,節(jié)省費用只為降低毛利,第一炮必須通過口碑打響。
開業(yè)當天的結果,沒有讓他們失望。張強還記得,首日賣了4萬多元,整個店差點被賣空了。之后一周內,銷售額都保持在3萬多元,趨于平靜后,日銷售額基本穩(wěn)定在1萬元左右。
“第一家店開在公司樓下,當時大家聽說樓下開了個新店,都想去一下?!睆垙娀貞浀?,“我們幾個聯創(chuàng)特別開心,對于接下來的路也更有信心了?!?/p>
來源:受訪者
零售行業(yè)中,通常將折扣分為“軟折扣”和“硬折扣”兩種。其中,軟折扣多指將臨期、過季、瑕疵產品及尾貨等,以打折、特價的形式售出。而硬折扣,則是品牌反過來從供應鏈環(huán)節(jié)中尋找壓縮成本的機會,如從廠家直接采買,縮減中間環(huán)節(jié)等,從而最終實現低價。
嗨特購門店的商品占比中,日化產品占比為40%,食品與水飲占比50%,剩余品類為百貨商品。其中,日化產品的臨期產品占比為50%左右,臨期食品占比在30%~40%。超低價的日化尾貨主要起到引流的作用,在嗨特購,正價越貴的日化產品,折扣高,嗨特購的利潤相對較少,而普通的低價東西,毛利則相對較高。
基于以上特點,在很長一段時間,在外界看來,嗨特購更像是軟折扣的代表——低價賣臨期產品。
張強雖不抗拒臨期的標簽,但他也拒絕被定義。在他看來,所謂軟硬折扣其實只是手段,能讓消費者端感知到便宜,才是目的。且嗨特購門店內仍有超過80%的產品,是正常的非臨期商品,因此真正支撐起嗨特購價格優(yōu)勢的是最短供應鏈。
而所謂最短供應鏈,即派買手直接跟工廠合作,砍掉中間商。“某種程度上,我們和拼多多是一樣的——工廠出貨直接從拼多多上賣掉,我們會和工廠簽一年的框架性協議,工廠出貨后直接從嗨特購賣掉。”張強說,“此外,我們也會引進一些特殊包裝的產品,比如一些面膜是5片裝的,我們和品牌工廠定制3片包裝。但歸根結底還是從供應鏈上下功夫?!?/p>
對接到工廠、品牌和經銷商后,嗨特購會直接以現金方式與上游品牌方,以及代理商交易結算。張強也表示,嗨特購目前的預付款程度為百分之百,沒有賬期。
而之所以能做到沒有賬期,本質上還是依賴于商品的周轉率。據張強給出的數據,目前嗨特購店內商品的周轉率為7天?!盎旧现灰3衷?0%~28%左右,就能保持現如今較快的商品周轉速度?!?/p>
2023年,在大牌低價的路線外,嗨特購也開始嘗試建設強小鹵等自有品牌。彼時,對于該選擇,外界批評稱,這是品牌去庫存壓力降低后,軟折扣模式貨源變得不穩(wěn)定的表現,該模式的未來也充滿不確定性。
但張強向《中國企業(yè)家》表示,尾貨有兩種:一種是實體貨物;另一種是工廠內的閑置生產線,我們是用“尾貨”生產線來做自營產品。
而決定自營產品做什么的,則是品類本身。在決定做自營產品之前,嗨特購內部按照品牌和品類等計算維度制定了一個“商品基尼系數”,系數越高的產品,品牌屬性也會越強,在做自營品類時,嗨特購會避開這些品類。
“比如面膜,大家購買時會比較看重品牌和功能?!睆垙娬f,“但系數比較低的產品,如卸妝棉、牙簽、牙線、果仁、杏干等,大家在購買時沒有那么強的品牌忠誠度的品類,這些才是嗨特購自營品牌會選擇的品類?!?/p>
讓系統來解決問題
從線上走到線下,第一次面對線下規(guī)則時,嗨特購的幾位聯創(chuàng)也經歷過陣痛期。張強也承認團隊在尋找鋪位、采購等過程中,如何處理貪腐、人情等現實問題,是經歷了一段成長期的。
為解決這些問題,嗨特購成立后不久,就開始以任命“品類長”的形式來進行品類管理,每個品類長分管幾個類目,過去都是做技術、做系統出身的幾位聯創(chuàng)也開始下市場,去了解產品的最低定價。
“嗨特購現在已形成了買手文化,我們包括聯創(chuàng)在內的很多員工幾乎都成了專家,對市場價格有了通透性了解后,就會壓縮貪腐發(fā)生的空間?!睆垙娍偨Y道。
但事實上,在嗨特購,真正解決問題的是系統。從采購、庫存管理、銷售預測、新店選址、進貨、配貨、調貨、降價和促銷等,系統均可勝任。
例如,依靠自研的燈塔系統,嗨特購會派員工在開業(yè)前就去目標鋪位附近蹲點1~3天,白天拿手機錄制人流量、性別,晚上導入系統中數人數,再結合租金,經過數據分析后即可推算出該門店開業(yè)后能否盈利。如果某鋪位在測算中不過關,該鋪位會立即被放棄。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嗨特購的選址邏輯也經歷了一些變化。在成立初期,其多將門店選在寫字樓,但現在已經開始轉向商場。對于這個轉變,張強解釋稱,初期選在辦公樓下面,主要是考慮到當時寫字樓的消費復蘇的速度最快,但后期團隊發(fā)現,辦公室的客單價比較低,消費者在店內沒有逛街的心態(tài),導致復購率低。
“許多人到商場時,都是為了日化而來,契合我們用大牌日化引流的思路?!睆垙娬f,“且因為商業(yè)地產消費力復蘇較慢,現在許多商場鋪位的價格都是過去的六到七折,社區(qū)型商場的選址成本也在降低?!?/p>
商品的選品、定價的邏輯也依靠系統驅動。據張強介紹,一款商品在嗨特購的系統內會有歷史最低定價、競對定價、價格是否適合嗨特購選品等多個評判維度;而關于為什么要賣這個品,則會從品牌知名度,在小紅書是否有聲量,在普通超市、團購渠道的聲量如何來判定。通過系統對于價格維度的測算,再結合每個店鋪的情況,來決定每個店的配貨量。
在嗨特購的聯創(chuàng)們看來,嗨特購的買手文化是以消費者為核心的系統性規(guī)劃。只有系統才能精準把握消費者喜歡什么,用哪種定價手段才能讓消費者覺得便宜。貨物從經銷商到門店的過程中,也只有系統才能做到讓成本更節(jié)約,最終將價格做到最低。“未來零售業(yè)的機會正存在系統化的過程中。”張強說。
在前段時間舉行的FBIF食品飲料創(chuàng)新論壇上,張強進行了一次主題演講,結束后,參會的不少品牌負責人趕過來圍住這位零售業(yè)的新晉紅人,希望能交換一張名片,而后將自家產品推入該渠道。這個場景就像是一個注腳,是對折扣零售業(yè)態(tài)走紅現象的一個詮釋。
但張強告訴《中國企業(yè)家》,未來嗨特購仍會偏向進口、大品牌,一些小品牌并不是說它產品不好,而是它會更適合主攻三四線的零食集合店渠道。嗨特購門店多選在購物中心,去購物中心消費看重的其實不是單純的低價,而是性價比。
創(chuàng)業(yè)至今,張強習慣將所有沖擊、非議和困難都視為借假修真——“我們這6個80后,一直在應對各種挑戰(zhàn),唯一不變的就是創(chuàng)業(yè)的初心,許多零售企業(yè)都活了百余年,我們在零售業(yè)要走的路還很長。”
參考資料:
《品類管理:零售經營努力的起點》,【美】布萊恩·哈里斯 張智強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