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成人小说,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久久妇女,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

孟晚舟回來了,那華為呢?

國產替代才是硬道理。

編者按:本文來源創(chuàng)業(yè)邦專欄星海情報局,創(chuàng)業(yè)邦經授權轉載。

過去幾天主要被兩件事刷了屏,一是孟晚舟終于回國,二是東北限電。

我們這兩天也看了很多關于這兩件事的內容,但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都是情緒,有一些是分析,但是又分析不到點子上,甚至有的分析還十分讓人無語,少有能說到關鍵點上的。所以我們也想說說自己的想法,今天先聊聊第一件事。

局長知道孟晚舟獲釋這件事大概是在9月24日晚上,我的第一反應是,有點不真實。

一個月前的8月18日,孟晚舟的引渡案結束全部審理。法官決定在10月21日舉行聽證會,商定宣布判決結果的日期。當時無論是國內外的輿論,都還是比較悲觀的。這種悲觀基本出于對過往數據的總結,彭博社列出了孟晚舟被拘留之前十年的數據:

2008年-2018年,美國近800份引渡申請,最終只有8例被加拿大駁回或解除,概率只有1%。剩下還有幾十份是是由美方自行撤銷的。

換言之,想讓加拿大硬氣起來,概率連1%都不到,想讓美方讓步……至少一個月前,絕大多數人都覺得不可能。

但最終的結果,是她回來了。

圖片

我不想再渲染什么情緒,因為事實已經是最有力的回應了,有一些畫面是無聲勝有聲的。借用任正非的一句話:媒體炒作有時候偏激,偏激的思想容易產生民粹主義,對一個國家是沒好處的。

所以我們今天更像想聊聊她回國之后的事情,聊一聊華為這家公司在過去三年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作為中國高科技企業(yè),它正在書寫的故事,會給中國企業(yè)帶來什么樣的財富。

三年了,華為輸了嗎?

毫無疑問,在消費端業(yè)務,華為是輸了。

華為的業(yè)務主要分了兩大部分: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業(yè)務,和消費者業(yè)務。我們熟悉的手機、平板、電腦、耳機都在消費者業(yè)務里,去年汽車相關業(yè)務也劃歸到了消費者業(yè)務模塊里,簡單來說,直接能夠接觸到消費者個人的C端和服務業(yè)務,都在這一塊里。

三年前,孟晚舟被捕的時候,華為的消費端業(yè)務正在突飛猛進,一路飆漲。

那一年華為主品牌發(fā)了兩個旗艦系列:3月27日發(fā)布的P20全年賣出了超過1600萬部;10月16日發(fā)布的Mate 20系列,截止到年底,兩個月賣出了超過500萬部。而瞄準低端市場的榮耀在國內幾乎是一己之力對打小米、OV,海外營收也同比增長了170%。華為主品牌+榮耀總出貨量2.06億臺,同比增長了35%,根據IDC數據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4.7%。

依托于手機業(yè)務的成績斐然,華為那一年的消費業(yè)務收入3488.52億元,同比增長45.1%,占總營收比重48.37%。IDC那一年的年報數據,全球出貨量最高的是三星,其次蘋果,第三就是華為,剩下的小米、OV都和前三有近億量級的差距。

圖片

2015年余承東曾經豪言“三年超蘋果,五年超三星”,2018年是第三年,華為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出貨量都高于蘋果,全年出貨量和蘋果只差了不到300萬部,他們幾乎就做到了。

然而三年后,2021年第一季度,被迫賣掉了榮耀的華為出貨量為2450萬臺,同比下降67%,全球市占率只剩下了4%,直接掉出了全球前五,被IDC報告劃入了“Other”的行列。公司上半年的消費者業(yè)務收入為1357億元人民幣,同比暴跌了46.95%,相比去年同期減少1201億元,幾乎腰斬,占總營收的比重也已經降到了42.35%。

局長玩數碼的朋友說,他2020年最難過的一次,就是拿到Mate40系列的時候。這是華為有史以來最驚艷,最沒有短板,最全力以赴的作品,而它甚至沒有大放異彩的資格,就死于一場沒有道理可講的政治迫害。

在孟晚舟回家的那一天下午,我們聊天的時候他還提起了那臺Mate 40 Pro,他說自己之所以這樣激動,有一半是來源于為這款機器而產生的不甘與悲憤,一個優(yōu)秀的產品不應該被這樣辜負。

圖片

局長逛遍北京各大商圈數碼區(qū)尋找這款綠色素皮版本的Mate 40 Pro

但因為缺貨,很多店里甚至連演示機都沒有(圖源來自閑魚)

我總在很多鍵盤俠那里看到諸如“有錢沒什么不可以”之類的論調,每次都覺得這種就屬于沒有被現(xiàn)實毆打過的典型,尤其是和制造業(yè),和供應鏈有關的高科技行業(yè),真正做起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華為手機業(yè)務遭受重創(chuàng)之后的故事,可以驗證這種驚人的困難。

在2019年的巔峰時期,華為手機全球市占率17.6%,正式超越蘋果(14.5%),排名全球第二;國內市占率38.5%,是遙遙突出的第一。一次性給你打沒了,就意味著空出了全球17.6%的市場和國內近40%的市場,誰能不眼饞?

甚至當初差點吞掉萬科的險資巨頭寶能,掌舵人姚振華就在華為失位之后,將手機定為寶能準備發(fā)力的一條實業(yè)賽道,一度恨不得把華為整個團隊挖過去。

然而三星大中華區(qū)產品創(chuàng)新部原副總裁束燦入職寶能的手機團隊不到兩個月,就宣布離職。到了2021年春節(jié)后,寶能手機板塊又被全部裁掉,進軍手機的戰(zhàn)略不了了之。

寶能拿錢搞事,比你拿鍵盤搞事,考慮得還是要多那么一點的。但也很快就被現(xiàn)實教育得偃旗息鼓。

國內從小米到OV,人人都想承接華為的“遺產”,但事實上誰都沒有真正成功。哪怕是今年上半年業(yè)績漂亮得有點驚人的小米,本質上瓜分的都還是華為留下的中低端市場。真從數據來看,華為跌倒,吃得最飽的還是蘋果。

圖片

余承東朋友圈

2020年華為Mate、P系列高端手機開始缺貨后,同期推出的蘋果iPhone12系列產品創(chuàng)造了蘋果自iPhone6系列以來的最好成績:銷量在發(fā)布后的七個月內就突破了1億部,比iPhone11系列快了兩個月。

而進入2021年,根據蘋果財報,今年第二季度蘋果的大中華區(qū)營收同比增長了87%,達177.28億美元,去年同期這個數字是94.55億美元。2020-2021年,蘋果在8000元以上高端檔位銷售增長了260%。

曾經有個在某手機廠商工作的朋友跟局長說,實體清單出現(xiàn)的哪一段時間,幾乎圈內所有高層都在看每個月華為高端手機的銷量統(tǒng)計,琢磨著自家能吃下多大份額。但是垂涎了半天,高端這部分市場還是給蘋果拿走了。

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GfK的數據,全球5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場中,蘋果市占率由去年三季度的46%增至今年二季度的54.8%,而另一家主打高端的三星占比則基本沒有變化,維持在20%左右。中國高端市場蘋果的份額則從從去年三季度的24.7%增至到了今年二季度的40.6%——這部分份額基本全部來自于華為的缺位。

圖片

數據來源:GfK;圖片來源:網絡

華為手機幾乎銷聲匿跡,但它留下的市場空白,截止目前,仍然沒有被完全消化掉。有意思的是,我周末去逛了逛北京的幾個大型商圈數碼區(qū),華為的門店依然有很多消費者會留連詢問,市場依然記得華為,消費者也依然記得華為,只是華為供不出貨了。

一旦有一天華為回來了,拿出一個水準可以媲美當初Mate 40的產品,消費市場的爆發(fā)式增長可能就在一念之間。

從這個角度來說,華為還沒有完全輸掉。

華為式強行突圍

作為一個做慣了產業(yè)分析的人,在收到孟晚舟回國消息的那個晚上,我下意識地又去翻了一遍華為過去三年半的財報內容。關上文檔的時候心情多少有一點復雜,就像那位玩數碼產品的朋友一樣,我為這家公司大好局勢之下的飛來橫禍而痛惜,那感覺有點像是看到勒布朗詹姆斯飛起扣籃的前一刻,被人拽下來按在地上打斷了腿一樣難受……

但我又有一點點微妙的慶幸,因為如果不是華為,換另一家公司,還真未必能和自己的CFO一起,撐得住這三年。

這一架打下來,可能就不是斷條腿的問題了,是要送了命。

華為換了幾任輪值董事長,加上任正非,所有人都在反復表態(tài):未來5年,華為的任務首先是要活下來。今年上半年發(fā)財報的時候,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又加了一條,要“有質量地活下來”。

我看了過去華為的產品發(fā)布和財報數據,把華為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總結為:研發(fā),研發(fā),研發(fā)。

華為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yè)之一,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過10萬件,90%以上是發(fā)明專利。2020年的研發(fā)費用支出高達1418.93億人民幣,占了全年收入的15.9%。而華為內部從事研究與開發(fā)的人員大概是10.5萬名,占了員工總數的53.4%。也就是說,華為現(xiàn)在有超過一半的員工是在做研發(fā)。

這個數據是非常驚人的,你們科技行業(yè)喜歡提友商,那咱們也來看看華為的友商們。

圖片

華為的研發(fā)投入在全球所有公司里排名第四

華為從2008年開始披露公司的研發(fā)費用,從2011年開始,公司的研發(fā)費用占總營收比重就一直保持在10%以上,最近五年都保持在14%以上,2019年以后已經突破了15%。

隔壁小米從2017年上市開始能看到研發(fā)費用占比,平均比重大約是在3.8%左右。雷軍去年曾經發(fā)微博吹了一波2019年小米的總研發(fā)費用達到了75億元,并強調2020年小米用于研發(fā)的資金會上升至100億,結果被人在微博群嘲。

雷軍當時不太服氣,表示小米只有十年歷史,讓大家去看看友商十周年的時候研發(fā)投入了多少。

事實是華為十周年的時候,研發(fā)投入是7.5億元,也占了當年總營收的10%以上。論誰更舍得在研發(fā)上投錢,國內的手機廠商跟出身通訊產業(yè)的華為比,都屬于碰瓷兒。甚至蘋果每年的總營收比華為高了將近1萬億人民幣,但其研發(fā)投入占比直到2019年才超過6%,總的絕對值金額幾乎被華為打平。

這些錢當然不是都用在了手機上,有相當一部分用在了華為的ICT業(yè)務和基礎技術研究上。比如5G就是其中繞不開的一項,華為的專利占全球5G專利的15.39%,甚至超過了高通的11.24%。正是這部分基礎通信技術的研發(fā),引發(fā)了美國的警惕和戒備,最終導致了過去幾年這場曠日持久的政治迫害。

圖片

2019年歐洲十大專利申請人

(數據來源:歐洲專利辦公室)

但反過來,也正是因為這一部分技術上的硬實力,讓華為在被迫害的情況下有底氣站著不跪下,而且還反手偷了一把對面的家。

——2020年底,華為舉辦了一個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論壇,會上發(fā)布了個白皮書,盤點了一番華為歷史上的重大發(fā)明專利成就,然后宣布:從2021年開始,我們就要開始征收5G專利費啦!

說實話我看到這個事的時候,自己樂了半天,然后笑著笑著就哭了。

以前都是專利互相許可,你用我的,我用你的,共同進步發(fā)展,好好的全球化和人類共同進步,讓美國一搞,華為自己也用不上對面的專利了,只好被逼著去收專利費,搞得雙輸……

美國本土最大的本地電話公司和無線通信公司Verizon還跟華為打了場官司,企圖“白嫖”華為的5G專利,華為反手起訴了Verizon,要求對方交付10億美元的專利使用費,雙方糾纏談判了17個月才在今年7月達成和解。

在2021年Q1財報里可以看到一筆6億美元收入,約合人民幣38.9億元,就是來自華為的5G專利費。這一季度華為的營收只有1522億,同比縮水了16.5%,但利潤率高達11%,凈利潤不降反升,從去年同期的133.4億元增長至168.5億元,漲幅達26%,就是得益于這筆近40億人民幣的專利費。

根據華為官方信息,華為收取的標準是每臺手機上限2.5美元,任正非稱之為“良心價”,全球各大手機企業(yè),比如吃掉了華為高端市場的蘋果、三星,每年出貨量都是億級的,這部分專利費會變成支撐華為活下來的一份重要力量。

而研發(fā)除了直接帶來收入,還會成為華為所有業(yè)務線上的支撐力量。

拿消費者業(yè)務來說,即便是已經遭受了沉重打擊的手機業(yè)務,華為都在上半年頂著壓力發(fā)了新款P50,即便這個手機犧牲掉了5G芯片,只有4G版本,華為自己也知道競爭力不足,備貨也很少,但依然發(fā)了。

圖片

華為P50

這種策略顯然是為了保持:一,除了芯片以外,團隊研發(fā)的進程不要擱置;二,在市場上保持一定熱度,不要完全失去存在感。

而在手機之外,光今年上半年華為就上了3款智慧屏產品,同時切入智能汽車后,也很快有了合作的車款,都在努力為消費者業(yè)務補血。即便這塊業(yè)務營收腰斬,但無論是平板、智慧屏、筆記本,還是手表、耳機等方面,華為的產品研發(fā)節(jié)奏都很穩(wěn)定,雖然聲量比不上手機,但并沒有失去自己在消費市場的位置和曝光率。

現(xiàn)在玩消費的都喜歡講“占領消費者心智”,這種存在感,曝光率,是華為消費端業(yè)務新品推出的節(jié)奏決定的,而產品的推出背后,依然是研發(fā)實力。

在2021這個華為生存的關鍵之年里,華為的營收在降,但華為的研發(fā)投入金額甚至還在上漲??梢灶A見華為的2021年報,研發(fā)投入占比可能還要進一步擴大,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你很難不對這么一家企業(yè)產生敬意。

孟晚舟的回歸,不意味著華為的王者歸來,但至少對于華為是一場階段性的勝利——沒趴下,還活著,就是勝利。至于屬于華為的硬核突圍,甚至還沒有真正開始。

結語:國產替代才是硬道理

王興曾經有過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論斷,在圈里引發(fā)過非常大的爭議。他評華為做汽車配套:“特斯拉終于遇到了一個技術實力和忽悠能力都旗鼓相當的對手了?!?/strong>

圖片

王興飯否

好多噴子們看到“忽悠”倆字就高潮了,說王興在嘲諷華為。其實這哪里是嘲諷,這分明是帶一點酸意的吹捧。要知道特斯拉的技術實力放在10年前,屬于都有點科幻色彩的那種了,而馬斯克的忽悠能力,能媲美的說不定只有一貫不怎么做人的球鞋老大Nike。華為這種級別的想跟馬斯克比忽悠,屬于登月碰瓷的范疇。

中國經濟發(fā)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在今天這個國際形勢之下,剛好是一個轉折的節(jié)點。我們以前講過新消費,未來還要講,比如已經提上日程的球鞋和體育用品,還有和華為一樣有著“愛國”爭議標簽的李寧。

這些公司里面有些不太講武德,還停留在純忽悠的階段;有些則已經開始學著兩手抓,兩手都還不太硬;還有一小部分,產品、技術、營銷、渠道,每一樣都很強。

華為過去三年的歷程,故事,艱辛,痛苦,還有孟晚舟回歸那一刻階段性的歡欣鼓舞,最終指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一切的底氣。

孟晚舟不是第一個,在她之前有吳振洲,有皮耶魯奇;孟晚舟也不是最后一個,在她之后有俄羅斯天然氣集團諾瓦泰克的CFO馬克·杰特沃伊……往下深究,你會發(fā)現(xiàn),根源還是:美國制定了一套并不算公正的規(guī)則,沒有沖突的時候,這套規(guī)則或許能一定程度上維護秩序,但一旦存在利益沖突,這事馬上就不受控了,開始從法治走向人治,司法目的開始以政治目的為轉移。

同樣的故事我們在BCI新疆棉事件的解讀中說過,今天美國的長臂管轄立法,同樣是一套由他們指定的,并不公正的司法規(guī)則。中國在孟晚舟事件上的階段性勝利,是因為我們用我們的硬實力,帶出我們的理念、邏輯,和規(guī)則,去進行了有理有據的碰撞和博弈。

歸根到底,還是我們多次說過的那句話:不光要做產品上的國產替代,還要做規(guī)則上的國產替代,要有話語權,才能有生存的空間。

愿與諸君共勉。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editor@cyzone.cn。

反饋
聯(lián)系我們
推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