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XXX,創(chuàng)業(yè)邦經(jīng)授權轉載。
身處如今的社交網(wǎng)絡時代,我們渴望表達,社交媒體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分享一張圖、一句話,向世界展示自己;我們又害怕表達,字斟句酌卻仍怕詞不達意,想要講好一個故事卻不知從何說起。
于是偶爾我們也渴望在被信息包裹的世界中換取些許喘息的機會,拒絕表達本身也是一種表達。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回顧近一個月以來與“表達”相關的內(nèi)容,精選部分文章的評論區(qū)留言,分享讀者們對于當下社交話語表達及文化作品表達的真知灼見。
我們需要用表達來傳遞情感
碎片化的交流方式我們都不陌生,6月18日全媒派文章《一句話要分好幾條發(fā)送:線上社交時代,連表達都逐漸碎片化》就從原因和影響等方面分析了這一現(xiàn)象,這種日?;谋磉_小現(xiàn)象引發(fā)了讀者們熱烈的討論。
與碎片化消息不同,《超快節(jié)奏的信息環(huán)境里,我們?yōu)楹螘菰S“意念回復”的存在?》一文則分析了聊天中另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意念回復”,這無疑是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叛逆”之舉。
與“意念回復”類似,《Twitter考慮推出拒絕被@功能:萬物互聯(lián)下,偶爾也喘口氣》這篇文章從@功能入手,討論了我們是否需要被@的問題。
社交媒體上的連接與反連接越發(fā)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有些讀者認為碎片化適應了快節(jié)奏的交流習慣,營造了在場感;也有讀者更認可“佛系”的意念回復,允許自己在信息環(huán)境里小憩片刻???,我們總是對社交媒體上的表達又愛又恨。
碎片化消息是親近與在乎的證明
@B:
感覺碎片表達就是線上交流取代線下交流的某種標志。線下交流時的溝通和閑談明顯是兩個不同的場景,可以通過表情、語氣和用詞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但在線上交流只有一個聊天框,長語句的“斟酌感”,取代了上述的線下交流時“嚴肅、認真”的氛圍。反之,碎片詞句,則體現(xiàn)了不假思索的閑談,而且更能強調(diào)情緒,而非信息。
@Euphoria:
太真實了吧,我朋友天天說我打字慢,hhhh這不是幾個字幾個字打有助于營造一種“在場感”嘛,為了表示我時時刻刻在“即時”聊天。本來文字就缺乏面對面交流的的優(yōu)勢,“對方正在輸入中…”這幾個字還是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會感覺你倆正在共享時空。
@Leaven Holin:
不同的傳播情境應用不同的語言符號,我們講求的是合適而非拘泥于表達形式,但這種碎片化表達方式不利于梳理邏輯,這點應該警惕。當然警惕歸警惕,這種表達方式年輕化,有時也如文中所說,是熟悉關系的象征符。
@馮藝莎:
碎片化的消息是在彌補不在場的交流不及時性吧,可以明白對方想要及時回復的心情。
@安里:
作為一個從小就這樣發(fā)信息的人,我表示真正原因就是因為我等不及打完全部再發(fā),我要先引起對方注意,然后打半句就發(fā)怕對方等,基本上屬于面對面說話的進度,因為我打字很快。所以我覺得關鍵是因為我急性子,我需要“對方在聽、而我在說”的狀態(tài)。
生活這么累,我只想靜靜
@路旁的qx:
我比較反感過于碎片化,因為有時候我在做什么事微信設置成震動一般消息我都會先不看等事情做完再看,但是有些人一句話分成很多條,手機就會震動很多下,這給我一種“有人有很重要的事找我,很急”的錯覺,然后我打開手機一看,就是很普通的不重要的事分成了很多條,這真讓人頭大。
@Dxlkslbccdtks love:
作為一個每次看到@,尤其是有人@你就要做很多心理建設才能打開信息的人,真的超級期待這項功能(拒絕被@)的出現(xiàn),社交媒體平臺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同時也讓我們陷入了無止境的社交中,工作與生活分界線逐漸被忽略,人們開始疲于應付各類社交場景,的確需要采取一些舉措,通過一些功能來減少我們在社交上的焦慮。
@九:
看完發(fā)現(xiàn)自己也一度被“秒回”所束縛,自己常常這么踐行著,內(nèi)心似乎也這樣要求親近的朋友。而從學術和技術角度切入以后,明白“秒回”的確不是絕對必要的,放過自己也放過親近的人,或者說彼此寬容。雖然在感性層面,我們還是渴望有來有往、幾乎零時差的交流,只能說,可以試著抽離,偶爾回到一種只有車馬書信的狀態(tài),給自己也給他人更多獨處和喘口氣的時間。
@高山巷95號:
“我們活在精心設計的注意力經(jīng)濟之下,各種便攜性會為我們的改變造成摩擦,最終抵消改變的慣性,直到滑落回起點?!卑蔚舨孱^、社交齋戒最終只能促使人們反思永久在線、永久連接的弊端 卻無法阻止人們重新回到網(wǎng)絡中去;“意念回復”的存在,更像是出于自我保護的愿望,為了給自己一個短暫抽離其中的機會而按下的暫停鍵。
我們需要用表達來撕掉標簽
00后是一個生來就帶著標簽的群體,“網(wǎng)絡一代”“飯圈”等詞匯總是圍繞在他們身邊。
00后無疑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原住民,特殊的媒介成長環(huán)境也讓他們在表達中顯得格外特別,他們樂于分享感受,表達態(tài)度。
在《對話常江教授:00后群體的媒介使用習慣與興趣取向》這篇文章中,我們與常江教授探討了00后的媒介使用習慣,對我們而言,更多的討論意味著更深刻的了解,而了解才能消除誤解。
摘下標簽,真誠才是最好的表達
@Dxlkslbccdtks love:
很喜歡文中常江老師的那句“中年寬容則時代寬容”,作為在互聯(lián)網(wǎng)下成長的一代,90后乃至00后常常被說是“垮掉的一代”,似乎根本不能承擔責任,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年長一代對他們的刻版印象和固定認識,在他們各自擅長的領域和各自的圈層里,他們其實能夠主動去學習、去做事,也能取得自己滿意的成績,對于相關的國家大事、社會問題,他們同樣關注,也會提出自己的意見看法,比起年長者,他們個人意識的覺醒和社會技術手段的發(fā)展,也讓他們在獲取信息和表達自我上有所不同。
@???????:
數(shù)字化信息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00后,作為網(wǎng)絡時代的原住民,也被網(wǎng)絡技術影響著交往方式——更加注重互動性、興趣更加多元。但太過龐雜的信息的確讓我們自己開始給自己建起圍墻。隨著00后年齡增長,信息繭房可能堅固化。理論上年青一代總是樂于并能快速接受新信息,但隨著00后步入社會,工作環(huán)境比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包裹作用更有力,更有強制性——如此說來00后的主動探索能力在被擠壓著直至疲于探索。
@zero:
很喜歡文章中的這段話“代際差異和代際矛盾當然不可能完全消除,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去堅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p>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們不能夠用我們認為優(yōu)的方式,去隨意批判或妄圖同化不同代際的生活方式。文章的學術問答中不乏讓人易于理解的小例子,還有很多精彩的小金句,太贊了!愿我們在變老的過程中,要習得“坦蕩的內(nèi)心、寬闊的精神世界和不畏變動的靈魂。”
我們需要用表達來講好故事
文藝作品同樣需要考慮如何更好地表達。
歷史對我們來說總像是遙遠時空的往事,而近幾個月電視熒幕上的優(yōu)秀作品卻為我們展示了這個時代我們該如何講好歷史故事、呈現(xiàn)文化傳統(tǒng)。
《從<山海情>到<覺醒年代>:主旋律影視劇拍得越來越好看了?》一文討論了近年主旋律作品的破圈原因,觀眾從來不抗拒主旋律,關鍵在于如何呈現(xiàn)好故事。《河南衛(wèi)視的爆款節(jié)目是怎么養(yǎng)成的?》則對話了《端午奇妙夜》的幕后主創(chuàng)們,了解國風之美背后的故事,而他們對于歷史文化表達的闡述也贏得了讀者們的稱贊。
主旋律和傳統(tǒng)文化從來都不無趣,畢竟那是鮮活而熱烈的曾經(jīng)。
觀眾聽得見真實和用心的表達
@心動:
《山海情》和《覺醒年代》都看了,最吸引的點是我覺得這很真實生動,那些困難、苦痛都是曾經(jīng)真實發(fā)生過的,所以那些感情也是真摯的,能與觀眾產(chǎn)生共鳴。
@John Fever:
真實和貼近才會引起共鳴,說到底還是了解人的情緒,尊重人的情緒。
@hhhhw:
把以往太過于平面化的人物變得更為立體了,好的內(nèi)容生產(chǎn)出來遇上好的時候、好的讀者就是一件極好的事情,越來越有希望了。
@Miss楠:
內(nèi)容創(chuàng)新,畫面動人,并蘊含深厚文化底蘊。在一眾流量扎堆的節(jié)目中脫穎而出,就說明我們年輕人還是沒有丟掉審美品味的。
當今時代需要歷史文化的表達
@耶耶也耶:
看《覺醒年代》的時候是一種沉浸式的觀劇模式,總感覺這些歷史書上的人物,就出現(xiàn)在了我們身邊,他們的形象是如此飽滿、接地氣。看劇的時候,情緒總不自覺地被劇情感染。
@豆餡兒:
就沒看過每一集都讓我啪嗒啪嗒掉眼淚的劇,《覺醒年代》是第一個,有時候是一句話,有時候是一處景,總能讓你為那個時代的青年感動,也總讓你聯(lián)想自己作為當代青年的志向和責任,要做什么,要如何做。生活來之不易,我輩自當自強。
@V:
在當今越來越娛樂化的新聞環(huán)境下,個人認為傳播傳統(tǒng)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本人也特別喜歡漫威、DC等西方的超級英雄文化,但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可不比他們差呀!應該像作者說的一樣結合天時地利人和,上到體制機制改革,下到受眾細分,利用好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技術優(yōu)勢,結合大家的創(chuàng)新理念,像咱們的李子柒小姐姐一樣,不僅讓中國人自己越來越喜歡自身文化,也讓外國友人慢慢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池恩祂準-:
河南推陳出新,這種表演形式讓更多年輕人發(fā)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其實也可以提升文化自信!這才是正確的文化輸出!
可以說,讓我們又愛又恨的“表達”,一直在悄悄改變這個世界。語言是表達,文字是表達,影像也是表達。我們?yōu)樯缃幻襟w帶來的永遠連接和碎片化消息而小小煩心,為表達絕妙的文藝作品歡呼雀躍。我們需要表達,因為這讓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得以袒露,精神世界得以充實。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轉載,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