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筆記俠,分享人何帆,創(chuàng)業(yè)邦經授權轉載。
大家好,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本土時代的生存策略”。
2020年5月17日,我坐著一輛重型卡車,跟著兩位司機從山東淄博一起到了武漢,因為我想看一看中國的物流網絡。
晚上10點以后,高速公路上基本上就沒有私家車了,都是大大小小的貨車——在大家已經入睡之后,中國經濟的脈搏依然在跳動。
而選擇去武漢,就是為了回答我內心的一些疑問,這些疑問可能也在很多中國人的心里徘徊。
一、危機之下,如何生存?
1.本土時代
在武漢期間,我大概采訪了二十多名新冠肺炎患者,幸運的是,他們中大部分都已經痊愈了,也有個別的人很不幸,最后可能沒有治愈,自己或家人去世了。
一位研究病毒學的朋友告訴我:從病毒學的角度來講,新冠病毒是一種完美病毒,前所未見,傳染范圍廣,傳播渠道隱蔽,潛伏期長,但致死率又不像流感一樣那么低。
全國各地的醫(yī)學精英,其中不乏與SARS、埃博拉戰(zhàn)斗過的人,在沒有來到武漢前,個個意氣風發(fā)。
他們覺得:武漢的情況之所以這么緊張,是因為我們沒有去,只要我們去了,馬上就能夠解決問題。
但是來了之后,這些醫(yī)學界的大牛一個個都傻眼了,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沒有找到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何況當時。
疫情一開始出現很多重癥病人、危重癥病人,死亡率很高。后來,治愈率提高了,關鍵原因在于醫(yī)療資源相對充裕了,是這些援助醫(yī)生、護士夜以繼日地照料,以及患者個人身體的免疫能力對抗了病毒。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超敏反應也會“殺死”我們自己。
人類免疫系統(tǒng)在長期的演化過程當中,留下一套密碼保護我們,能夠打擊“外敵”,其中有衛(wèi)生假說和老朋友假說。
“衛(wèi)生假說”認為,太干凈、太少生病的童年,對孩子將來的健康反而有負面作用。人在兒童早期受到的感染越少,日后發(fā)展出過敏性疾病的機會越大。
“老朋友假說”認為,激發(fā)人類免疫系統(tǒng)的可能是古老的病原體,是我們還在狩獵采集時代就已經經歷過的疾病。也就是說,不僅你自己的經歷,你父輩的經歷、祖輩的經歷,都有助于提高你的免疫力。
可以說,我們曾經歷過的不幸與磨難造就了強大的我們,幫助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
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到一個本土時代,即原來總去向別人學習,別人有標準答案,現在我們突然到了“別人會,但是他不告訴你”的時代,我們要靠自己去摸索了。
在這種情況下,唯一能夠繼續(xù)進步的辦法是自我學習。
2.變形金剛
但是,如何完全自主學習,我們好像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
我認為,我們要學會進行變形金剛式的創(chuàng)新(平時是普通汽車,遇到敵人變成高大威猛的機甲戰(zhàn)士)。
換句話說,就是調動原有的資源,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迎接挑戰(zhàn),而這件事情正在發(fā)生。
舉個例子,2020年最魔幻的故事,就是口罩的故事。
疫情初期,全中國都買不到一個口罩,但是很快就出現了口罩過剩的情況,原來生產口罩的企業(yè)在生產口罩,原來不生產口罩的企業(yè)也在生產口罩。
我去采訪了一家生產汽車(也生產手機)的企業(yè)——比亞迪。
疫情之后,比亞迪的總裁王傳福說:我們復工復產需要口罩,深圳還有那么多的企業(yè),同樣需要口罩,比亞迪是中國先進制造業(yè)的代表,我們能不能用最快的時間生產出來口罩?
大家可能會覺得,畢竟汽車都能生產,生產口罩這么簡單的產品有什么難?
口罩看似簡單,就是熔噴布、無紡布、鼻梁夾、然后焊起來,就做出來了。
但是事實上還真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因為原來比亞迪所有生產線上的工人基本上都是跟金屬打交道的,你想把它切成什么樣子,就能把它切成什么樣子,產品都是金屬的。
但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口罩,它的用料是軟的,即使生產了口罩機,如果你不把它調試好,一樣沒用。
其實,在我采訪的對象之中,有一家企業(yè)購置了口罩機,但花了一個月都無法生產。
比亞迪沒有購置口罩機,沒有雇傭調試員,為什么能在短時間之內生產出來口罩?
答案就是就地取材,自我改造,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
場地是創(chuàng)造性轉化出來的——正好有一個手機生產的車間。當時只要把標準稍微改一改,就能很快地把它變成生產口罩的凈化車間。
口罩機也是創(chuàng)造性轉化出來的——比亞迪的工程師去參觀口罩廠,那時候口罩廠24小時不停產,他們只能在旁邊一邊看,一邊琢磨機器原理。
回來立即設計圖紙,一邊設計,一邊跟模具中心的同事打電話,對零部件的有無進行確認。如果沒有零件,馬上就更改設計圖紙,用現在已有的零部件。
最后,工程師用三天時間畫出了圖紙,又用了七天,制造出了口罩機。比亞迪能有這么快的速度,靠的是原來積累的能力和非常強大的執(zhí)行力。
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啟發(fā):當你遇到新的敵人和挑戰(zhàn)時,最好的辦法是回到兵器庫里,去尋找那件用得最得心應手的兵器——舊兵器能夠幫助你更好地去應對新敵人。
所以,要想更好地活下去,我們需要回顧自己曾經的經歷,甚至是上一代,上上一代所有過往的經驗,然后認真總結。
往前去看,中華民族什么樣的災難沒有見過?
正是因為我們積淀下來了如此多的寶貴經驗,我們才成為全球唯一一個擁有漫長歷史且沒有出現巨大文化裂縫與鴻溝的國家。
講到優(yōu)秀,是可以跟別人學的,但是偉大無法學習,是被逼出來的。
每一個大國也都是被逼出來的。二戰(zhàn)逼出了生產力爆棚的美國,也奠定了二戰(zhàn)后至今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
二、如何能夠加快創(chuàng)新?
1.本土網絡
2020年是我們這一代人離計劃體制和戰(zhàn)爭體制最近的一年,我們以前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況,突然之間,小區(qū)封了,我們沒法出去買菜,逛商店了。
但這也是我們與社區(qū)產生緊密連接的一次,原來我們對社區(qū)基本上是無感的,城里人房子有個什么“大”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找物業(yè)。
其他事宜,比如上戶口、結婚,我們會去找政府的相關部門。這次疫情,我們突然發(fā)現,還有一個組織叫社區(qū)。
我們從外地出差回家的時候,剛剛放下行李,電話就打了過來,社區(qū)干部問我們:是不是從XX回來的?有沒有去過中高風險地區(qū)?
武漢在極短的時間內,組織超過1500萬市民進行核酸檢測,就是依靠基層社區(qū)。
今年我結交了很多居委會主任朋友,原來我不知道居委會是做什么的,然后犯了很多錯誤。
比如,我一上去就問居委會:你們的上級主管部門是誰?大家就笑。
因為居委會其實是沒有上級主管部門的,居委會既不是一個政府,也不是一個市場,它是介于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一個自治組織。居委會主任和副主任是由居住在當地的居民投票選出來的,中國最基層的政權其實是在街道辦。
我原來以為一個居委會管一個小區(qū),這次采訪下來才發(fā)現,一般情況下一個居委會要管好幾個小區(qū),甚至還有一個小區(qū)歸兩個居委會管的情況。
大家知道,購置商品房之后,物業(yè)會用手段將小區(qū)“封閉”起來,進行劃分,但是很多老小區(qū)是沒辦法這樣做的,最難的就是對老街道進行封閉式的管理。
此外,往往一個社區(qū)滿打滿算能夠用的人也就十幾個,但卻要服務上千戶人家。
我在武漢調研發(fā)現,有的社區(qū)做得確實是很好,但也有很差的。沒有資源,沒有經驗,突然涌入各種各樣的需求,全靠社區(qū)一一解決。
我們知道中國的優(yōu)勢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因為我們有一個金字塔式的體系,從決策中樞發(fā)布命令,然后層層傳達指令,執(zhí)行命令,所以執(zhí)行能力非常強大。
可是當到了社區(qū),這個金字塔顛倒過來了,因為所有上面的政策到了下面,我們都能夠看到它留下來的痕跡,但卻不一定產生了我們預想的效果。
比如,曾經國家有計劃生育政策,而在每一個社區(qū)里面,幾乎都能夠找到失獨老人(獨生子女去世,只剩下孤苦伶仃的老人)。
誰來照顧他們?只能靠社區(qū)。
我們的“鄰里”社會存在矛盾。比如我們有很多小區(qū)既有花了錢購置商品房的住戶,也有回遷戶,他們的生活習慣、生活經歷是迥然不同的,這兩個群體之間的矛盾,到了小區(qū)里面可能就會變成小區(qū)之間的矛盾。
這次疫情基本上將我們所有能夠調動的力量全部調動出來了,這才快速控制了局面。
但假如疫情持續(xù)時間更長,遇到更大的挑戰(zhàn),就靠十幾個基層的社區(qū)干部,如何才能做好服務這么多居民的工作?
2.戰(zhàn)略決心
所以我們會看到,組織創(chuàng)新最難的其實不在頂層的設計,而是要有戰(zhàn)略決心,大事能夠做好的前提是,你要先把小事做好。可是組織,尤其是基層組織的創(chuàng)新是非常難的。
這一張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華南海鮮市場,我是在離華南海鮮市場只有一墻之隔的一個小區(qū)的樓上拍的。
我問:傳說的賣蝙蝠的地方在哪兒?
一位當地人說:絕對沒有賣蝙蝠的地方,但是有一個地方,你可以買到一些野味,就是那個藍色的像臨時工棚一樣的地方。
2020年1月1日,整個華南海鮮市場停業(yè)整頓??上攵?,在一墻之隔的小區(qū)里面,大家會有多么恐慌。
我拍攝照片時所在的樓道,就有一戶可能感染的病例,有的小區(qū)居民說:要把他搬出去,要不然單獨弄一個電梯讓他使用。
如果你是小區(qū)的社區(qū)干部,你如何處理這種群眾之間的矛盾?當時沒有口罩,沒有消毒液。
再后來,大家都沒有辦法出去買東西,那你從什么地方調來大米,調集蔬菜,藥品,甚至是咖啡等物資?
群眾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如果完全依靠基層社區(qū)干部,一定沒有辦法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3.找好“兔子”
回想一下,這次疫情,我們出現了什么變化?就是大家習以為常的健康碼。
大家可能習慣了,但你仔細想一想,為什么別的國家和地區(qū)都沒有用健康碼的,肯定不會是技術或者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原因。
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二維碼,不是單純的技術創(chuàng)新,它意味著防疫戰(zhàn)略的部署出現了重大的轉變。
想想沒有健康碼的時候,如果你想從一個小區(qū)到另外一個小區(qū),要到居委會去開介紹信——我們已經很多年沒有在中國見到介紹信,蓋公章了。
而且用這種辦法,不管是跟人見面,還是接觸紙質介紹信,都有可能導致傳播和感染。
最早的健康碼,是支付寶的團隊應杭州市余杭區(qū)復工復產的要求做出來的。
最早的余杭碼只有兩個顏色。假設你在杭州市內開往余杭區(qū),首先要打開個人支付寶先下一個碼,然后到余杭區(qū)入口下車測體溫,體溫正常后,工作人員用他的手機掃一下你的碼,你的健康碼就從原來的灰色變成了綠色,就可以通行了。
可見,這樣依然不方便,而且無法對個人行蹤進行溯源,防疫難度依然很大。
現在健康碼已經從原來的兩個顏色變成了三個顏色,這不只是增加了一個顏色,而是背后的那套戰(zhàn)略部署出現了變化,是幾套數據相互支持的結果——國家衛(wèi)健委、電信運營商、公安系統(tǒng),各個部門之間的數據隔閡被打通了。
所以這不僅是技術創(chuàng)新,更重要的是組織創(chuàng)新,整合之后,提升了組織效率。
我給大家介紹一項研究: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調查了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對政府的滿意程度,滿意程度高達90%以上。
所以,隨著組織創(chuàng)新,變化一直在發(fā)生,最近幾年大家都有所感受,很多政務都可以在手機APP上解決,效率高,還不用再去現場“受氣”,不見面,反倒感覺和印象更好了。
出現這樣的變化,秘訣就是當你沒有辦法很快地推動組織創(chuàng)新時,我們讓技術創(chuàng)新走在前面,用技術創(chuàng)新來引領組織創(chuàng)新。
這很像我們參加馬拉松比賽的時候,除了跑馬拉松的選手,還會看到領跑員,因為長跑選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配速,前面跑得太快,后面就沒有力氣,前面跑得太慢,后面成績不好。
這時候你需要有一個有經驗的,能夠保持勻速配速的領跑員,他們有一個外號叫“兔子”。
現在,我們看到了,在中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yè)或是普通百姓,我們非常歡迎高科技,因為它也是領跑員,在幫助我們來進一步地加快組織創(chuàng)新。
三、經驗與教訓
1.中國魅力
2020年5月17日,是我去年第一次去武漢。后來又來了幾回,武漢已經非常寧靜了,那些最慘烈的戰(zhàn)役,我都沒有經歷,生活已經恢復正常,原來的批評和指責沒了,原來的表揚和掌聲也沒了,我們才發(fā)現真實的生活,真是一地雞毛。
得到大學武漢班上的同學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他是銀行里做普惠金融的,他有一位客戶,是一家小企業(yè)的老板,很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如果你去看他生病的時候在朋友圈里面發(fā)的消息,每一條都非常正能量——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等到他病好痊愈出來了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他原來的生意全賣掉,不干了,心灰意冷。
抗疫期間,我們看到很多從全國各地來支援武漢的醫(yī)護人員、醫(yī)療隊,大家都說,他們是最美的逆行者,非常勇敢,這當然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我們在武漢的朋友知道,最累的是武漢本地的醫(yī)生,比武漢本地的醫(yī)生更累的,是武漢本地的護士,比武漢本地的護士更累的,是武漢本地醫(yī)院里面的那些保潔人員。
疫情之后,我在朋友圈里面看到,有位武漢醫(yī)院的院長發(fā)了一條狀態(tài),讓我很心酸——歡迎大家到我們醫(yī)院來做核酸檢測,盡管收費比別的地方稍微貴一點,但是我們保證服務比別的地方好。
大醫(yī)院的院長都在朋友圈里面發(fā)這樣的消息,為什么?實在是沒錢了!這次為了治療新冠患者,國家是免費的。
有一位醫(yī)生和我說,行醫(yī)這么多年,這是我頭一次沒有見到醫(yī)患矛盾,因為患者不需要花錢,就得到了所有最好的藥,但醫(yī)院確實沒錢了,醫(yī)生、護士不僅疲憊,收入也在下降,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我到武漢的時候,在光谷步行街,10家店鋪之中就有三四家關門,我當時替武漢的朋友操心,他們什么時候能從這個大挫折之中緩過來?
但我發(fā)現,武漢朋友真的是心很大,不需要替他們操心,這個城市太有意思了。
其實很多人對武漢的了解還是不夠深刻,都是浮光掠影的,可能去過長江大橋、黃鶴樓,在長江大橋上偷偷刻一些字。
有趣的是,有一個外地的朋友,到了武漢長江大橋,刻了一行字:啊,黃河,我終于看到你了!
說回來,武漢有一個很特殊的地點,長江江邊。我去采訪了不少武漢老人,武漢老人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喜歡到長江去冬泳,游著游著就從武昌游到漢口了。
我就問他們:老人家年紀也這么大了,你為什么要冬泳?強度很大的。
老人的回答非常豪邁:毛主席都游了,我當然要游了。
我去看武漢的過早店,有一家已經做了40多年熱干面的小店,在很不起眼的一個老舊街區(qū)里,完了之后出來,我就在街上溜達,隨手拍下了一張照片,有一家店——花圈店,同時賣成人用品,我從來沒有在別的地方見過這樣的店。
我小心翼翼地問武漢的朋友,我說:是不是因為今年疫情太厲害了,然后多開了一間花圈店?
他說:不是的,這個店已經開了十幾年了。
我說:那你們花圈店的旁邊就是牛雜牛筋蘿卜湯,你們從花圈店走過去喝一碗蘿卜湯,不覺得違和嗎?
朋友說:這還真是個問題,你要不說的話,我們從來沒想過啊!
這是武漢很有意思的一面。生死一念,悲喜看淡。
在武漢我感受到中國力量,把它放大來看,武漢和中國一樣,你能看到它非常先進的地方,也有非常矛盾的地方。
你能看到它非常都市化的地方——到漢街去看,你會看到很多高檔商店和餐廳,但同時還有非常市井的地方,那些自下而上生長、朝氣蓬勃的地方。
在武漢,都有很多特別好玩的涂鴉,武漢最早的涂鴉是在武昌棋盤街,那里頭有一個美術學院,學院的年輕人老在那個墻上亂涂鴉,政府肯定會重新粉刷,但反倒又讓這些愛好者更好地創(chuàng)作了。
后來政府出了高招,在旁邊釘了一塊牌子,叫“政府指定涂鴉處”。
有一位武漢做涂鴉的朋友跟我說,如果在北京、在上海做涂鴉,很快就會有人舉報你,警察就會來,然后把你趕走。
但他在青山區(qū)涂鴉,警察過來之后說:干嗎要涂鴉呀,你要涂鴉的話,把這面墻整個都涂了,這樣比較好看啊。
唯獨在武漢,你在這邊涂鴉,后面會有觀眾,很多大爺大媽會站在后面看著,一邊看一邊評論:哎呀,小伙子啊,你太努力啦,天都這么熱,還在工作呀,休息一會兒吧,喝點茶吧。
這是武漢的魅力,這也是我們中國的魅力!
這是個復雜體,你沒有辦法從一個維度來認知這樣的復雜現象,所以你永遠不要低估其中可能蘊含著的生生不息的氣息。
2.三種力量
我問過得到App的陳海賢老師,我說你做心理咨詢師,聽過那么多人生故事,能不能總結一下,什么樣的人能夠扛過去,什么樣的人可能到最后就扛不過去了?
他跟我講了好多,我提煉出來三個能力,分享給大家。
① 反省力
第一個能力是反省力。
所謂的反省力,就是你要正視你過去可能有一些東西是做得不對的,所以你會把人生中的那些重要的事,按優(yōu)先次序重新做一下排序。
我想大家之前可能都已經把這門功課做完了,當我們無法去上班、上學,必須要呆在家里的時候,很多人會有一個難得的機會去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我們突然發(fā)現自己原來把優(yōu)先次序弄錯了。
我們原來會認為賺錢是最重要的事情,結果疫情來了之后,突然發(fā)現你有再多的錢也不好使。
我們原來總覺得到工作、事業(yè)是最重要的,我們在這一次才突然發(fā)現,家人更重要。
同樣,企業(yè)和國家也會重新排序。對一家企業(yè)來講,過去可能你覺得跑馬圈地、占領市場是最重要的,千方百計去獲得流量和市場的份額是最重要的。
但是疫情之后你會發(fā)現,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人好一點。如果你能夠有一群特別積極向上的員工,還怕找不到顧客?
② 忘卻力
第二個能力是忘卻力。
海賢老師跟我說,那些能夠走出危機的人都有一個特點,他們會找到一個盒子,把自己經歷過的那些不幸和痛苦放到這個盒子里頭,然后把這個盒子鎖上,就不再打開,繼續(xù)往前走。
這和我原來想的不一樣,我原來想的是一定要臥薪嘗膽,然后天天想著自己原來受過的那些痛苦,你才能夠發(fā)奮圖強。
后來我在讀尼采的書時,發(fā)現尼采也講過類似的話:弱者和強者最大不同在于,如果一個弱者遇到了很多不順心的事情,他會耿耿于懷,他會一直想這件事情。
但是一個強者,他沒時間去想那些別人對他的不公、自己過去犯的錯誤,他會很快忘記。因為前面有更大、更宏偉的目標等著他,只有忘卻了之后,才能夠輕裝上陣。
忘卻很難做到,因為忘卻的背后,必須內心要有一個強大的自我。
③ 敘事力
第三個能力是敘事力。
因為人都愛聽故事和講故事。我們如何描述災難和過去?
人們比較熟悉的第一個模式是受難者模式。
新冠來了,肯定要有人負責,那誰負責任?
官員無能、體制腐朽都是我們最初給的理由。但是我們最后發(fā)現,疫情到來時,無論是政策的制定者,還是我們普通老百姓,都在打一場遭遇戰(zhàn)——你根本不知道敵人是從什么地方來的。
最后打著打著,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才有了經驗,就像諾曼底登陸一樣。
第二種是英雄模式,比如這次的逆行者、修建火神山、雷神山醫(yī)院的工人、志愿者等等。
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人說自己是英雄,甚至志愿者證書都不愿意去領。
所以真正的英雄不會認為自己是英雄,他只認為自己做的是應該要做的事情。
而且真正的英雄沒有辦法永遠是英雄,英雄也要解甲歸田,也要回到平凡的生活,我們無法每一次都期待用英雄模式來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模式:重建模式。
我們要把自己原來的一部分打碎、去掉,然后加進來一個新部分,讓我們的過去和我們的未來能夠和諧相處,我們要把它們融在一起。
所以,從2021年開始,盡管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但是我們應該要做好在后疫情時代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要為曾經經歷過的那些東西,找到一個酒窖,把它藏好,用蓋子封起來,把它留在那個地方醞釀,未來某個時刻再啟封,共同品嘗歲月給我們帶來的這一壇美酒!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文中PPT圖片由講者何帆教授提供。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轉載,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