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unsplash
編者按:本文來自十里村,作者十里村村長,創(chuàng)業(yè)邦經授權轉載。
這幾天國外一款語音社交產品Clubhouse火了。
朋友圈許多人都在求邀請碼,還有很多知名的大佬也在上面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聊天房,發(fā)起各種話題的討論。
據說國內一些做社交產品的團隊,似乎又找到了一株救命稻草,正在加班加點做研發(fā),好去再騙一些投資人的錢,春節(jié)已經不打算放假了。
包括頭條、騰訊等內部的多個團隊,正在采用賽馬機制做類似的產品。
畢竟大家對有一款新社交產品太渴望了。
01
Clubhouse在國外火了
說實話,村長其實早在去年5月份的時候就看過相關的報道了。
對于Clubhouse在中國火了,我還是挺意外的,因為真的太普通的。
但是在國外火了,我到是一點不意外,所以我們先來理理Clubhouse在國外走紅的一些潛在原因。
1、據說是第一款音頻社交產品
我對美國音頻社交產品的發(fā)展歷史完全不清楚,這個定義是我網上查找到的資料。
Clubhouse目前是美國第一款真正意義上音頻社交產品,若是如此,我覺得火起來到是情有可原。
畢竟無壓力與別人交流或者聽別人探討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既有窺探欲,又有收獲感,完全打開了美國人探索陌生社交的新世界。
而且Clubhouse采用的邀請制,不僅自己玩有優(yōu)越感、能邀請別人也有優(yōu)越感。
2、數位圈層大佬站臺
Cluchouse完全可以算是含著金鑰匙出身的互聯網產品,它的兩位創(chuàng)始人都有過成功創(chuàng)業(yè)的經歷。
內測5000用戶時,估值就過億,最重要的是美國著名的VC圈、名人圈、積極圈、藝術圈大佬紛紛加持。
就像特斯拉的馬斯克一時間讓Clubhouse的服務器差點被搞垮,他的分享自然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參與。
3、疫情助推
大家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疫情最嚴重的的國家,疫情讓很多無法和朋友面對面交流,也無法拓展更多的人脈圈。
壓抑的社交情緒,自然需要一個渠道進行發(fā)泄,也許Clubhouse只是其中之一,但又是命中注定。
美國有多年來的播客、電臺的收聽客戶,50%的美國用戶都是播客用戶,70%以上美國人對播客不陌生。
我看朋友圈里面有許多人使用完Clubhouse寫了這樣的感受:可以偶爾當成廣播聽一聽,但是挺費電的。
而在美國,每周有超過5000萬的用戶收聽各類電臺,有80%的人會完整或者大部分聽完播客節(jié)目。
另外,無論是Clubhouse產品的簡介設計、較高質量的主題內容、輕松的討論環(huán)境以及美國人本身熱愛交流的習慣,讓Clubhouse在2020年變成一款無壓力的社交產品出圈。
02
在中國真玩不起來
目前Clubhouse在美國等地的用戶還在爆發(fā)式的增長,整個項目的估值也超過了10億。
但是我覺得這樣純粹的主題房聊天模式,在中國做不大、走不遠。
當然我今天還看到一些Clubhouse的擁躉者,說什么現在看不懂Clubhouse的,就像當年看不懂b站。
我覺得這完全就是兩碼事,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論。
因為B站在當時走的是二次元風格,市場上還找不到成熟的玩家,而且當時的95后、00后還沒有成長起來。
但是現在他們卻是B站的中堅力量,之前有數據顯示B站25歲以上的用戶不超過25%,所以那時候的我們當然看不懂了,因為你根本就不是他的用戶群。
可Clubhouse完全不同,在中國這類產品前赴后繼,至少可以列舉出幾百個來。不僅做的時間早、功能還比它做的更好。
最核心的一點是什么?是這種略帶討論性、學習性、減壓式的交流,在中國根本玩不起來。
1、有啥好聊的?
在中國,有句話叫話不投機半句多!
試問各位宅男,宅女,日常生活中,和別人認真聊天的次數有多少?
為什么大家如此依賴于微信?
為什么中國大多陌生社交產品最終都難以撇開色、撩、約的情況?
為什么公司開會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低下了頭沉默?
因為真的沒啥好聊的!
否則我們建了那么多垂直行業(yè)的微信群、QQ群,應該要被聊爆了。
但事實上,絕大多數的討論都以主持人尷尬收場。
2、誰有時間來閑聊呢?
我不知道各位每天會花多長時間,去參加一些討論會、尤其是你還要參與其中的。
最重要的一點事情,你為什么要發(fā)起這場討論?
我們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的討論都是一個社群組織的付費性質,但前提是,如果當天的討論沒有重磅的嘉賓,幾乎可以宣告討論無效。
所以,只有牛逼的人,有號召力人的討論,才會吸引別人。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是雷軍、吳曉波等,你只要建個群發(fā)個朋友圈也有人進。
但如果是個普通人你試試?
3、有價值的內容都是要付費的
越是真正有價值的交流,越需要收費。
你覺得馬斯克、扎克伯格、李開復、張小龍會每天都開直播分享嗎?
你覺得他們每次的分享你都有機會參與其中嗎?
肯定不能,你幾乎無法和他們在一個圈層。
哪怕不是這樣名人,就如你所參加的企業(yè)家組織、如果真在有價值的內容都被公開了,你還會去付費嘛?
所以,一時鮮的東西不長久、長時鮮的東西才吸引人。
我看朋友圈有很多自我標榜的達人、企業(yè)家、KOL都去注冊使用了,但一個月、兩個月回來之后,再看看,你是否還沉浸其中?
4、內容的不可控
我看到最近有很多人跑去創(chuàng)建的一些話題,尺度也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涉及黃段子、性相關的內容。
試問真要是這些東西,在國內能聊多久,能維持多久?
包括其他更大膽的一些話題討論,能不能討論?
比如我們的微信群,里面一些敏感的話題,都會被封群。
前不久,QQ聊天自習室也因涉及大尺度的內容被禁止。
盡管我們可討論話題很多,但是大家真正感興趣的有幾個呢?
最重要的一點是,普通人只能當聽眾,做不了話題發(fā)起者,這恰恰又是一個負循環(huán)。
因為當聽眾是很難獲得互動機會的,也是很難有組織的成就感,時間一些自然就不想玩了。
所以,盡管Clubhouse在國外很火爆,我們也不用擔心它能不能在中國上市。
但在國內做類似的產品我肯定不看好,短則三五月,長則一年,就難以尋覓蹤跡。
哪怕當廣播聽也不適合,因為內容是不連貫的、也是無法保存的。
所以真的做了這種產品,還能把一些投資人、投資機構忽悠下水的,我也是挺佩服的。
03
主打耳朵+社交經濟
的產品泛濫
1、語音聊天房不稀奇
現在還有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真正抄襲想做出一個中國版Clubhouse,但是稍微有點經驗的人,都應該知道。
這樣的產品,在中國起起伏伏,不知道有多少了。
我記得我用語音產品進行聊天培訓就是用的YY,早在10年前,他就有了創(chuàng)建房間、指定角色發(fā)言、直播間音效互動。
同樣也在十年前,當時的51網,就已經有線上語音興趣社交了,還可以做交友配對。
大家再去看看豆瓣的音頻小組、前幾年的音遇、嘿嘿語音等。
有專門定位婚戀交友的、有定位音樂語音交友的、還有定位游戲組隊開黑交友的,還有無聊打發(fā)時間的語音交友。
最終這些產品,都難逃關停的命運。
因為相比這些,看別人直播跳舞、唱歌、講段子、賣貨、打游戲,視頻化的內容更能吸引他們!
而且作為一些互聯網大佬真的想要免費分享,隨便打開抖音、快手就可以分享了,還可以通過語音、視頻連麥的方式進行討論。
所以許多純音頻類社交產品,最終只要三種選擇。
a、要么關停。
b、要么做純收聽的類的產品,以提前錄制內容為主,用戶單向接受,靠訂閱模式收費、比如喜馬拉雅。
c、要么做陌生人交友,收割宅男的錢。
2、不如人家溫情脈脈賺錢
國內目前做音頻社交,純粹知識分享討論的,無一例外都活不下去。
但是那些打著擦邊球,做單身男女社交的,卻靠著收割少男少女的荷爾蒙,悶聲發(fā)財。
各位去網上搜搜這些app,里面都包含著大量同城美女、私密、撩妹神器、成人交友、快速奔現相關的潛臺詞。
最終就是靠會員費、禮物打賞、閱讀信息條數、發(fā)信息次數等來收錢。
3、不失為社群付費模式的探索
我雖然不看好國內做Clubhouse這種語音房聊天的模式,但我覺得它作為一個私密付費培訓、分享的功能到挺不錯的。
至少各位環(huán)顧四周,幾乎還找不到有一款可以輕便用于社群日常私密分享交流的工具。
包括現在各位用的知識星球、小紅圈等等。
我之前就提出過這樣的想法,前不久微信群就在內測群直播的功能 ,也保證了一些的私密性和專屬性。
但是,我覺得在付費社群、培訓等需求如此強烈的情況下,做一款私密的社群運營工具,是有很高的使用價值的。
可以設置會員的身份、可以憑借相關的口令、可以指定、禁止相關的發(fā)言、可以傳送、分享相關的文件、包括直播分享中相互的打賞等等。
我覺得去做一款如此輕量化的產品,無論是互聯網大佬自己開會、KOL達人、還是各類付費社群,都有使用的價值。
通過這個圈住一小部門高頻的社群用戶,比做Clubhouse的仿制品賺錢更靠譜。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轉載,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