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創(chuàng)業(yè)邦原創(chuàng)報道,作者大濕兄,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汽車屆的“蘋果發(fā)布會”終于開了!
這場被馬斯克稱為特斯拉史上最重要活動的“電池日”,歷經小半年的推遲,吊足了粉絲們的胃口。而今天,這個被外界寄予厚望的電池“大殺器”,或將影響整個電動車行業(yè)的未來。
馬斯克甚至還說,未來傳統(tǒng)汽車這個行業(yè)將不復存在。從長遠來看雖然還有一定的市場空間,但燃油車的存在感不會很強。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對27萬名在線觀眾表示:“制造人人買得起的電動汽車始終是我們公司成立以來的夢想。但我們還沒有更實惠的電動汽車,這是我們未來將擁有的東西,但我們必須降低電池的成本?!?/p>
但馬斯克也將這個夢想,設定了一個年限——3年。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
本屆特斯拉“電池日”基本符合外界的預期,自產自研電池創(chuàng)新思路未讓人感到意外,但其飽受期待的“百萬英里電池”并未出現(xiàn)。此外,其核心的電化學體系未出現(xiàn)顛覆性創(chuàng)新,未超出寧德時代、LG化學等公司的研發(fā)范疇。
這也導致特斯拉股價盤后下跌近7%,市值蒸發(fā)約3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38億)。再加上特斯拉股價周二收跌5.6%,總體而言,特斯拉市值較周一收盤時大跌500億美元。
現(xiàn)場觀眾坐在車內,用喇叭聲代替鼓掌
3年后量產
馬斯克發(fā)布PPT電池
這次備受矚目的電池日圍繞著五項技術展開:全新電池、電池工廠、正極無鈷、負極用硅、整車結構。最終通過這五項技術達到電池續(xù)航里程增加54%,成本反而下降56%。
馬斯克的五張王牌
馬斯克表示,目前,電池里程轉換率已經達到瓶頸,就要從設計的角度來提升轉換率。最終實現(xiàn)減少每千瓦時的成本,同時提升能量密度的目標。
加量不加價,“更大更粗更持久”的電池來了
此次發(fā)布的4680全新無極耳電池,即直徑46mm,高度80mm,較之前電池尺寸大幅增加,能量密度增加5倍,續(xù)航里程提升16%,容量提升6倍,但成本同時下降14%。
相比市面上的有極耳電池,無極耳電池簡化了制造過程,通過更少的零件,更短的電子通路,能夠實現(xiàn)更高的能量密度和生產效率,同時不存在過熱。
此前,特斯拉曾在2008年的初代車型Model S上搭載了1865電池,直到2017才升級到了2170電池,電池能量密度提升了50%。
從生產源頭入手,電池生產速度堪比“罐裝飲料”
除了現(xiàn)有的濕法電極工藝,特斯拉還將采用干法電極工藝,以實現(xiàn)簡化工序的作用。未來將實現(xiàn)在目前150GWh的工廠中,能夠容納1TWh的產能,每GWh產能投資降低75%,同時縮小10倍的空間。
據(jù)介紹,通過優(yōu)化生產流程,加上來自于罐裝飲料生產線的靈感,單條組裝線就可實現(xiàn)20GWh電池的產出,效率能夠提升7倍,同時成本可下降18%。預計2022年將實現(xiàn)100GWh產能,2030年達到3TWh產能。
新材料,100%無鈷電池終于兌現(xiàn)
近年,馬斯克始終直言不諱地表示,想要消除特斯拉電池中的金屬鈷。之所以要去掉鈷元素,是由于鈷也是動力電池中最昂貴的金屬之一。
在中國,每10輛電動車中就有7輛使用了來自非洲的金屬鈷。在鈷礦利潤驅使下,童工、黑工在非洲屢見不鮮,已經成為電動汽車的“原罪”。不夸張的說:“每一克來自非洲的金屬鈷,都有可能摻雜著‘鮮血’”。
今天,馬斯克終于宣布,他們將從“鈷”車型轉向“鎳”車型。在皮卡和卡車車型中,特斯拉將使用100%的鎳,而乘用車則使用鎳與錳的化合物。這也將提升4%的續(xù)航,并降低12%的成本。
在負極上,特斯拉引入了硅材料。馬斯克表示,這次使用新的生硅材料,配合新的工藝大規(guī)模制作電池,只需1美元/KWh的制造成本,并且能夠提高20%的續(xù)航里程,降低5%的成本。
像造飛機一樣造車,下代車型續(xù)航達1000km
借鑒飛機機翼上的油箱設計,馬斯克計劃將電池內置在整個汽車的內部結構中,使得電池能夠和車身更好地結合,可以做到整體減重10%,這將帶來14%續(xù)航的增加。
其次,特斯拉車身將采用強度更高的新型合金材料鑄造,使得車頭、車位分別只需要一整個金屬件,不僅可以增強車身強度,同時也能夠節(jié)省7%的成本。
借助整車結構的創(chuàng)新設計,下一代車型的續(xù)航里程也將達到1000km。
One More Thing
那么,使用了全新工藝和電池的特斯拉,到底表現(xiàn)如何呢?
特斯拉也在現(xiàn)場發(fā)布了Model S Plaid,0-60英里(96公里)時速加速時間小于2秒,極速達320公里/小時,1100馬力,續(xù)航832公里。該車型已上架中國官網(wǎng),三電機版售價為117.49萬人民幣,預計2021年下半年開始交付。
覺得太貴?推出一款成本更低、更普及的電動車一直是馬斯克的目標。
他表示,非常有信心在3年左右的時候能夠造出一款售價為25000美元(約合17萬人民幣)的車型。未來,特斯拉長遠目標是每年產能達到2000萬輛。
想擊垮燃油車
特斯拉的價格戰(zhàn)
馬斯克想要干掉傳統(tǒng)燃油車,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
他此前曾表示,“特斯拉的汽車比汽油汽車更受歡迎,購買特斯拉以外的任何汽車就像‘騎著馬用翻蓋手機’?!?/p>
今年上半年,僅國產特斯拉Model 3這一款車型就銷售了4.58萬輛,幾乎超過了BBA所有單一熱銷車型銷量。
從6月的北上深車型銷量對比可以看出,特斯拉已經在銷量上甩開了所有品牌的熱銷的燃油車產品。
馬斯克還表示,特斯拉銷量在2019年增長了50%,在2020年,盡管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特斯拉銷量仍將增長30-40%。同時,他也期待上海工廠實現(xiàn)100萬輛汽車/年的產量目標。
這是什么概念呢,距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上汽大眾生產電動車的MEB工廠,年產量目前僅30萬輛。而馬斯克的最終愿景是在每個大洲都有特斯拉的工廠,這能令公司流動性和交付周期活動保障。
當然,特斯拉能夠走到今天并不容易。
回到十年前的2010年,當時行業(yè)里平均電池成本為1160美元每千瓦時。什么概念呢,一臺價值34萬的國產長續(xù)航版特斯拉Model 3,電池容量為75千瓦時,放在10年前,這臺車光電池成本就接近60萬元。
早期市面上其他電動車都是高價格、低續(xù)航的情況,比如2012款寶馬i3當時賣到了4.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8萬),續(xù)航才不到160公里,日產的Leaf續(xù)航175公里,要價3.5元美元(約合人民幣23萬)。相比當時的燃油車豐田卡羅拉,加滿油能跑800公里,售價只要1.8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2萬)。
早期特斯拉通過賣高端車,用高性能和高科技來彌補電池續(xù)航、價格的短板,一步步摸爬打滾,等到電池成本降低后才推出走量的Model 3車型,一舉成為爆款。當然,國產車企現(xiàn)在再想單純復制這種的路徑,成功率極低。
“很多人沒有搞明白特斯拉為什么贏,是因為我們每天也在討論如何跟特斯拉競爭。我們的看法是,特斯拉主要贏在解決了充電,其充電網(wǎng)絡幫用戶解決了充電的問題。”理想汽車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沈亞楠在HICOOL全球創(chuàng)業(yè)者峰會上表態(tài)。
近日,沈亞楠在接受創(chuàng)業(yè)邦專訪時再次表示,現(xiàn)階段充電設施其實是中國電動車行業(yè)的天花板,調查顯示中國最終可能只有15%的用戶能夠有家用充電樁的條件,而這個比例在美國能達到90%。
他也認為充電條件的問題,在中短期內都很難解決。所以針對現(xiàn)階段的情況,理想汽車采用增程式電動車的路線,跳過被充電設施捆綁的阻礙。蔚來汽車采用換電站模式以減緩用戶心中的充電焦慮。
特斯拉也是最早采用自建充電網(wǎng)絡的,目前第三代充電樁已經可以實現(xiàn)充電5分鐘續(xù)航120公里。特斯拉去年底總共在全球1716個地方安裝了1.5萬個超級充電樁。目前在1971個地方安裝17,467個充電樁。
實際上,無論是自建充電樁、自研芯片還是自研電池,其實背后更多的是,特斯拉對供應鏈的掌控。
背后的邏輯也很簡單,早期沒有充電設施時——自己建樁,解決用戶充電問題;后來自動駕駛芯片發(fā)展沒有合適的硬件——自己造芯片;電池產能和技術發(fā)展受限——自己造電池。
“銷量爆發(fā)背后的最大風險,在于供應鏈。相較于以前智能手機的供應鏈,可以在不同品牌之間進行切換,汽車零部件的剛性要更強,汽車零部件的供應商依附于傳統(tǒng)主機廠。即使是需求端爆發(fā)很快,但供應端的產能并不一定能跟上爆發(fā)?!崩硐肫嚶?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沈亞楠告訴創(chuàng)業(yè)邦。
這種潛在的隱患,正存在于特斯拉的電池供應鏈中。
火星人馬斯克
被亞洲人控制了命脈
如果說石油在燃油車時代是命脈的話,那鋰電池就是電動車時代的命根子。
“很多中國企業(yè)的電動汽車都做得很好,但美國企業(yè)就沒那么多了,包括電池生產、儲能等等,但我們會發(fā)展到那一步的,我們會一直傳播信號,你必須怎樣怎樣做,否則就會死去?!瘪R斯克在今日的發(fā)布會上如是說道。
在電池領域,美國確實已經落后太多。
從今年上半年的全球動力電池市場占有率來看,韓國的LG化學位列第一,中國的寧德時代排在第二,日本的松下第三。來自中日韓的三家動力電池企業(yè),市占率加起來已經達到了68.5%,接近七成。
在過去三年的電池出貨量排名中,2017年中國有7家,2018年有6家,2019年有4家。而過去三年,寧德時代、松下、LG化學、比亞迪基本鎖定了頭部的位置。可以說,美國人在動力電池領域沒有任何參與感。
來源:財通證券動力電池行業(yè)專題報告
早年,特斯拉就一直和松下合作生產電池,但因為特斯拉苛刻的定價以及暴增的產能需求,松下知難而退。韓國LG化學乘機而入,承接特斯拉的電池供應。寧德時代進場較晚,而且給國產版供貨的是磷酸鐵鋰電池,與前兩者供貨的三元鋰電池在技術路線和成本等方面都有區(qū)別。
雖然,車企與電池供應商過去一直保持互相成就的狀況,但現(xiàn)階段競爭激烈的形勢下,雙方的關系出現(xiàn)微妙的轉變。
一,是產能大戰(zhàn)。
特斯拉無論選擇誰供貨,其目的一定是降低成本、提升銷量、增加整體利潤,蠶食燃油車的市場份額,但很容易忽視的關鍵是產能。
從當前產能規(guī)模來看,寧德時代>LG化學>松下>三星 SDI。寧德時代擁有較大的產能規(guī)模,2020年預計產能將達到116.5GWh;LG化學產能規(guī)模次之,2020年預計產能規(guī)模預計將達到109GWh。松下和和三星受限于“大公司,小部門”,整體二次電池業(yè)務方面投入較低,因此在產能方面處于落后。
據(jù)外媒報道,韓國電池制造商LG化學表示,目前該公司擁有價值150萬億韓元(合1250億美元)的訂單,在未來5年保持忙碌狀態(tài)。另外,通用、戴姆勒、上汽、沃爾沃和雷諾等主機廠都在向LG化學采購電池。
特斯拉勢必要考慮在銷量大漲時,電池產能可否承接這些訂單。
據(jù)摩根士丹利預計,到2030年,特斯拉內部生產和第三方供應(合計)的電池產量將達到439億瓦時,占全球電動汽車電池市場分額26%。而特斯拉的目標是2035年達到2太千瓦時,超過目前容量的30倍。
二,是成本大戰(zhàn)。
制造業(yè)的核心競爭優(yōu)勢只有兩個:技術和成本。兩者相輔相成,技術進步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成本降低使利潤率提升、有望進一步擴大研發(fā)投入從而提升技術優(yōu)勢。
從整體成本看,寧德時代、LG由于開放的供應鏈體系,在成本比重最大的原材料環(huán)節(jié)有較大的優(yōu)勢,寧德時代后端工序采用國產化設備,前端設備也在加速國產化,疊加低人力成本及出色的管理能力,成本環(huán)節(jié)寧德時代突出,LG次之。
從寧德時代的公司公告來看,動力電池的完全成本主要為原材料(63%)、人工成本(13%)、折舊和攤銷(8%),原材料占到了六成以上。
馬斯克被譽為“成本殺手”,成本占比接近四成的動力電池,一直是其心頭啃不爛的肉。在業(yè)內主流的三元鋰電池中,松下早年以含“鈷”的18650和21700圓柱電池聞名,也是特斯拉早期車型的電芯選擇。它換來的高續(xù)航,但高成本和高污染也是現(xiàn)階段最大的弊端。
“我們過去走了一些彎路,片面地追求能量密度,同時沒有很好地兼顧安全或者是成本。”國軒高科高級副總裁徐興無在近日表達了,與馬斯克相類似的看法。
他認為,提升能量密度的途徑之一是使用高鎳三元材料,但鈷資源有限,價格不穩(wěn)定。因此,無鈷化是未來的趨勢。另外,用硅負極也是提升能量密度的手段。
最后,在上游材料的頂端,馬斯克也被迫去買礦。
在動力電池中,正極材料是四大主要材料中成本占比最高的,正極材料占電池成本比重約30-40%,正極材料中鎳、鈷、鋰三類資源占比超過90%。
只可惜鋰礦資源的大頭,不在中國、也不在美國。位于南美洲的智利,有著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已知鋰儲量(約占全球的52%),其次是澳大利亞,比如全球27%的鋰礦供應,來自于西澳大利亞一個名為格林布什的礦山。
馬斯克在今天發(fā)布會上官宣,“我們也有礦了!”特斯拉已經獲得美國內華達州一個含鋰礦的開采權,內華達州的鋰礦資源就足以為美國所有車輛提供電力。
但相比,能依靠跨國礦業(yè)巨頭和國際資本集團控制鋰礦資源的美國來說,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yè)國和新能源汽車市場,生產和消耗的鋰礦原料中,卻有高達90%的比例嚴重依賴于從國外進口。
去年剛剛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鋰電池之父”古迪納夫,第一時間對全世界發(fā)出警告:鋰資源的重要性不亞于石油等戰(zhàn)略性資源,一旦鋰資源開采出現(xiàn)瓶頸,可能會跟石油一樣成為戰(zhàn)爭的導火索。
寫在最后
4000億美元市值的特斯拉,從來都不是一家汽車公司。
當埃隆馬斯克,把“加速世界向可持續(xù)能源發(fā)展”這句話,設定為企業(yè)愿景的那天起,特斯拉就不能被看作是銷售純電動車為主業(yè)的一家公司,也不是簡單的用能源公司去概括它的想象空間。
因為,誰也不知道馬斯克將拿出什么顛覆性產品,就像當年沒有人知道喬布斯會從褲兜里掏出什么樣的手機。
本文為創(chuàng)業(yè)邦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chuàng)業(yè)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