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劉言飛語,創(chuàng)業(yè)邦經授權轉載。
B 站已經 11 年了。作為 B 站多年的資深用戶(正在努力升 LV6),真心希望 B 站能夠做大做強。
為慶祝 B 站周年,分析 11 個近期關注 B 站的碎片觀察和思考。有的還沒有結論。希望能跟大家一起交流。
內容平臺
視頻平臺,內容始終是第一要義。抖音本質是內容分發(fā)的渠道平臺,B 站則是內容平臺,可以依賴頭部 up 主有把控內容的能力。B 站不管是跨年晚會,還是自制的綜藝,都展現了這方面的能力。
短視頻的內容短小,供需匹配的分發(fā)價值大;長視頻內容時間夠長,僅靠關注某些頭部內容、明星、作者等就可以正常消費了。所以從渠道價值講,短視頻平臺價值更大,長視頻平臺的渠道價值會被壓縮,也就是說,短視頻中抖音這樣的渠道平臺更有價值,長視頻中愛奇藝這樣的渠道平臺價值就會變弱。
因此,B 站的市值一度超過愛奇藝也是這個道理:B 站的 UGC 和 PUGC 內容有不可替代性,愛奇藝的內容是購買的為主,沒有不可替代性。
B 站的 UGC 和 PUGC 內容為什么有不可替代性呢?
創(chuàng)作者視角看,有:用戶普遍不高的內容預期帶來的低創(chuàng)作成本、創(chuàng)作者的私域運營空間、杠精略少的良好社區(qū)氛圍等。
消費者視角看,有:不同興趣圈層的長視頻類型(愛優(yōu)騰還是娛樂、綜藝為主)、大量一線草根親歷者的經歷、彈幕為主的互動氛圍等。
貼片廣告
2014 年 B 站在公告里提到了永遠不加貼片廣告的承諾:
那時作為二次元番劇網站的 B 站,承諾其實是針對正版新番,并沒有提到其他類型的內容。
2016 年 B 站的幾部新番劇集中,出現了貼片廣告,陳睿不得已在知乎回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67028/answer/102445298)
并且又再次重申:
B 站很了不起的是把承諾堅持到了現在,不僅新番,所有視頻都沒有加過貼片廣告。
在互聯網商業(yè)化里,廣告是最快捷直接的流量變現方式。BAT 與廣告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字節(jié)跳動更是廣告印鈔機。
所以廣告這件事情上,做很容易,不做很難。
從業(yè)務操盤的視角看,做廣告能直接看到收益,不做廣告的收益卻說不太清。所謂長期良好的用戶體驗,是拿不出量化論證的。這種靠主觀相信的堅持,恐怕只能在 CEO/管理者層面出現(如滴滴之前長期不做第三方廣告是俞軍老師的堅持)。哪怕是 CEO 的決定,也一定會面臨董事會壓力。
具體做不做廣告,對 B 站的影響無法用嚴格 A/B test 完成,很難評價長期優(yōu)劣。不過對我而言更多看到是 B 站愿意有一些「不做什么」的堅持,這很重要。絕大多數平臺還是商業(yè)/數據驅動下,盡可能鋪開做更多的。
《Fate》
《Fate》跟 B 站的羈絆很深。
《Fate/Zero》第二季在 2012 年的 B 站上線,雖說是正規(guī)引入,但沒有牌照是轉播放送。
《Fate/stay night UBW》在 2014 年上線,是第一個 B 站自制字幕并大規(guī)模推廣的新番劇。此后,B 站用戶有了看新番的心智。
不要小看這樣的正規(guī)化措施,B 站的前輩 A 站就是這樣衰落的。A 站的站長 xilin 說過:「Acfun一直以來的存在模式是不合理的,Acfun需要其他的網站提供生存空間。說的明白點,Acfun通過盜用其他網站的資源,一直偷偷摸摸、茍延殘喘地活到今天?!?/p>
今年復生的 A 站,也全靠《Rick and Morty》在撐活躍。
《Fate/Grand Order》在 2016 年上線,由 B 站獨家代理。2017 年 B 站游戲業(yè)務占到總收入的 83.4%,其中《Fate/Grand Order》的收入占比為 71.8%。幾乎算是網易的獨苗搖錢樹《夢幻西游》了。(當然如今 B 站不單純依賴《Fate/Grand Order》的游戲收入了。營收結構更合理。)
推薦去 B 站看下《Fate》系列動畫,是了解二次元文化的極佳切入點。
社區(qū)氛圍
忘了是從哪個朋友那里聽到一個說法:社區(qū)本質上就是個偽概念。
我的體會是,社區(qū)倒不是偽概念,只是社區(qū)一定要依托某些更深層次的價值才能存活。
比如,知乎的組織形式讓內容沉淀足夠好,才能吸引人,人在這里了,自然就有化學效應。B 站也是如此,有對長視頻內容的同好者聚集在這里,并且有彈幕、評論、關注、私信等互動形式,才出現的社區(qū)氛圍,帶來更多用戶和創(chuàng)作者。
所以很多社區(qū)拋開某種底層價值去只關注如何把人聚在一起,未必能有好的效果。
睿總自己講過:
「把 B 站打造成以內容為中心的社區(qū),能極大減少由于用戶規(guī)模的增加對原有用戶的體驗。每次用戶見面只在視頻下面見,社區(qū)擴大了十倍,只要這一類內容還在,他會覺得這個氛圍是沒有變化的?!埂负芏嗳藛栁以趺床蛔鲑N吧,打死我也不做?!?/p>
(晚點 LateNews 《對話bilibili陳睿:在中國太少企業(yè)把用戶當一個平等的人》)
年輕人
圖源:IC photo
B 站的用戶一直是以年輕人為主,我自己的視角看原因有三:二次元內容天然低齡化;長視頻消費需要大量的閑余時間;社區(qū)互動適合表達欲強的群體。
陳睿在 11 周年的講話中提到,過去 3 年 B 站新增的用戶,平均年齡依然是 21 歲,說明 B 站并非像某些內容平臺/社區(qū),隨著用戶年齡變化而迅速固化,而是持續(xù)吸收新的年輕用戶。這是十分利好的數據。
另外,隨著年輕人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樂見的是對內容質量的要求也會變高,這也是我長期看好長視頻 > 短視頻的主要原因。
圈層區(qū)隔
社區(qū)總會破圈,破圈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融合的問題。B 站的問題更加突出,因為二次元與三次元的內容呈現方式和觀眾心智差異很大,用戶之間難免會有沖突。老用戶覺得新來的不是自己人,新用戶覺得老用戶滿嘴黑話過于有優(yōu)越感。
最好的方式實際不是推進融合,而是避免沖突,讓不同內容和不同用戶比較好地區(qū)隔起來。就像雖說今日頭條的大頭內容是三農、社會新聞,但內容豐富度足夠強+匹配推薦足夠好,也能調教成一線城市白領用的殺時間工具。
從這個角度說,B 站的分區(qū)是最直接粗暴的區(qū)隔。而更細致和有效的區(qū)隔,可能要基于對內容、用戶更深入的數據分析和運營。有的內容,就只讓部分喜歡的用戶看到,看到的大家在共同的語言體系里交流,這樣是墜好的。
這點知乎其實更難做。比如一個互聯網高管的緋聞相關的問題,回答里,有互聯網從業(yè)者的分析,有法律專家的分享,有各種看客的瞎說,有段子手的編排,混在一起,評論區(qū)也是亂七八糟的。不在一個語言體系里是無法交流的。
內容推薦
在推薦已經成了各種互聯網平臺標配的時代,B 站做的還是遠遠不夠的?,F在看 B 站,依然還是像傳統(tǒng)的視頻網站,分發(fā)內容依賴的是分類和編輯推薦,活像早期的電商首頁。
一是更需要精準的推薦邏輯。我目前自己發(fā)掘關注新的有趣的 up 主,還是依靠朋友圈、知乎和線下朋友的推薦,官方的推薦大都不會打開。
二是更需要減少人工運營,把更多內容分發(fā)權交給自動化系統(tǒng)。
B 站目前 PC 端還沒有機器推薦,移動側已經開始嘗試系統(tǒng)推薦。不過,現在站內活動運營更像是鋪地推式的運營,拉各種群、組織各種活動、找各種作者談,然后人工給推到首頁位置做增長。當然未必就是不好的,只是效率極低,很多好內容容易被埋沒。
內容推薦能夠極大提升匹配效率,但會在另一個層面引起風險,就是創(chuàng)作者的自運營空間,也就是私域。
創(chuàng)作者私域
之前認識的許多頭部的知乎大 V,在公眾號剛剛興起的時候就紛紛設法轉移。本質上,是他們覺得知乎平臺上沒有安全感,平臺其實有生殺大權,也通過多次產品改版逐漸有了分發(fā)的權力。微信生態(tài)則提供的是很踏實的安全感,姿態(tài)永遠是:我們就是工具,你的用戶就是你的用戶。
微信電商也是如此,為什么商家愿意用微信體系維護自己的私域?除了人人都有微信,還有原因就是微信讓商家覺得,我微信里的消費者就是我的消費者。
說回內容平臺,為什么不看好悟空問答挖知乎大 V,西瓜視頻挖 B 站 up 主?因為清楚公域私域邏輯的作者會知道,一旦進入平臺主導的公域體系,自己的用戶就不是自己的用戶了,未來平臺說 1 ,自己不敢說 2。
在私域方面,B 站對 up 主還是友好的。目前通過動態(tài)(關注)瀏覽內容的占比也近一半,與字節(jié)的創(chuàng)作分發(fā)邏輯全然不同。被簽走的大 up 主,恐怕就是吃一筆巨額的簽字費,就干脆考慮半退休狀態(tài)了。
創(chuàng)作者商業(yè)化
B 站創(chuàng)作者的商業(yè)化一直被詬病,許多 up 主有海量粉絲也拿不到多少錢、全都在為愛發(fā)電。不過靠平臺激勵來提供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份全職工作,這也挺不靠譜的。
作為平臺,更需要做的事情是:發(fā)掘好的內容,讓好的內容找到最合適的消費者;讓 up 主與觀眾的互動足夠順暢,有足夠好的私域空間。做到這兩點,作為平臺的價值其實就夠了。
如果過分強調商業(yè)化,甚至平臺高舉賺錢大旗,一定是得不償失的,社區(qū)會搞得烏煙瘴氣。反之,如果過分強調要有分享精神,不能接廣告不能做營銷不能搞社群,過于清高,也肯定會趕跑不少 up 主。
只要有足夠好的內容,給 up 主足夠好的運營空間,我還是相信,商業(yè)化只是時間問題。
做 up 主的時機
哪怕已經是 2020 年下半年了,依然還是做 up 主、做長視頻的好時機。
幾個原因。
第一,視頻播放一定會蠶食圖文、音頻的用戶使用時間,也會蠶食線下內容消費的時間。這個趨勢是不太可逆的。
第二,長視頻的內容會更加豐富多彩、以及更加圈層割裂,而不是動輒就是國民綜藝、國民影視劇。我自己日常會看的綜藝,在 20 年前身邊每個人都看(《正大綜藝》《曲苑雜壇》)、在 10 年前同齡人都在看(《跑男》《康熙來了》)、在這兩年只有部分朋友在看(《樂隊的夏天》《人生一串》)。
所以任何內容都很難壟斷所有受眾,也就給了垂直圈子優(yōu)質內容獲取觀眾的機會。這個時代會越來越接近凱文凱利說的有 1000 個鐵桿粉絲就能生存的環(huán)境。
第三,設備、流量、拍攝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成本,都是歷史新低,足夠熟練的情況下剪視頻出來,只需要占用業(yè)余時間。
第四,關于是不是一定能商業(yè)化、賺到錢或者有別的明確收益,我覺得在起初未必要想得太清楚。我如果一開始在知乎上寫東西就十分關注回報,那恐怕如今就不會有這個公眾號、也沒辦法出書、認識許多圈內厲害的人。實際上,我在輸出前 50 萬字的時候可能一點收益都沒有。做內容還是得抱著功不唐捐的心態(tài)。
普及知識與嚴謹性
B 站知識和財經類的內容,是破圈的先鋒隊。
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對 up 主內容嚴謹性的質疑、對嚴肅內容娛樂化的質疑,挑各種毛病。
做內容和內容平臺都一定會面臨一個問題:面向哪些用戶、解決什么需求。想清楚了這個問題,很多有點奇怪、看不懂的現象就迎刃而解了。
快手和抖音在很多一線城市人群中很受鄙視,許多人也看不明白為什么那些內容會受歡迎。但了解清楚中國的人口結構,以及廣大三四線城市鄉(xiāng)鎮(zhèn)農村群體的生活狀態(tài),就看得懂了。
一些人瞧不起 B 站的知識、財經類 up 主,覺得他們的內容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論證不嚴謹、證據不充分,有的會質疑學術背景和職業(yè)經歷,等等。但實際上,B 站的用戶群體就是尚在讀書和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為主,建立對知識、財經的初步認識,對社會有基本認知,這是他們的訴求。能夠有正向的引導,對這些問題產生興趣,或者哪怕只是知道「原來社會是這樣的」「原來世界是這樣的」也很有用。
在這個場景下,搞一些老學究的內容來,適得其反。有媒體屬性的內容平臺,嚴謹性有時要放在可讀性之后的。就我看到對成名 up 主的批評而言,大多數是同樣想做內容傳播、做自媒體,但自己做不了可讀性,又不想別人做成功的酸葡萄心理罷了。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