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轉自公眾號達晨隨筆,作者褚達晨,互聯(lián)網資深人士,前百度聯(lián)盟總經理,新浪集團副總裁,字節(jié)跳動副總裁。
過去十年資本市場上最為風光無限的就是互聯(lián)網平臺型公司了(谷歌,F(xiàn)acebook,Amazon,BAT,TMD等等)。如果要用一個物理概念來描述互聯(lián)網平臺的話,我想說“平臺是一個場”。
平臺連接需求和供給。需求和供給天然相吸,不妨用正負電荷表示。一個強大的場最重要的特點是什么? 是“超距作用”。就是說當你走進一個場,你優(yōu)先感知的是這個場的力量,而不是這個場背后的電荷(服務商)。
在互聯(lián)網行業(yè),要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場”,首先是供應商足夠多。如果供應商稀稀疏疏,三瓜兩棗,那平臺就形同虛設。舉百度和淘寶的例子:20年前李彥宏考慮要不要回國創(chuàng)立百度的時候,他先數一數中文網站夠不夠多,如果中文網站就沒幾個,像Hao123這樣的網址站就能對付了,不需要搜索引擎。淘寶網建立的前N年,首要任務都是擴品類,招商。阿里集團第二任CEO陸兆禧當年說過,淘寶每增加一個二級類目,GMV(注:電商賣貨的總量)就能漲幾個億。
但是在教育行業(yè),由于優(yōu)秀老師資源稀缺,好的老師時間精力有限,線下的生源都排不完,根本不需要線上拓新,平臺的價值就低。最近2個月在納斯達克比Tesla漲的還猛的神股跟誰學(GSX),最早想做個教育的淘寶,就因為供應商不足的問題,沒有做成。但是后來轉型做線上大班課,取得了成功。
有了足夠多的供應商(正電荷),下一步平臺(場)怎么做大做強?很多平臺都會把供應商推到邊緣,在理想的場里,供應商最好都是個體戶。這樣做有利于實現(xiàn)場的“超距作用”:用戶雖然接受了平臺上某個個體戶的服務,但是感受到的是平臺的“場”,它不會依賴于這個特定的個體戶,甚至名字都記不住。
用視頻行業(yè)舉例:先看長視頻,行業(yè)打了十幾年,現(xiàn)在還是優(yōu)酷土豆,愛奇藝,騰訊視頻三足鼎立,每家都虧損,就算上市了也過得苦哈哈的,現(xiàn)在還被后起之秀比如B站來分一杯羹。為什么呢?一個重要原因是長視頻的生產門檻高,制作成本高,周期長,能生產優(yōu)秀節(jié)目的專業(yè)機構有限。用戶追劇,追星,跟內容走而不是跟平臺走。生產者不是個體戶,不在場的邊緣;百十家優(yōu)秀的PGC(專業(yè)內容生產者)牢牢占據了行業(yè)中心位置,在平臺之間有很大的議價能力。
再看短視頻:一旦供應被打開,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機就拍一段,拍的不好的話平臺給自動配個樂,加個濾鏡,或者整個AR特效,馬上就變好看了。人人都能生產內容,都能成為個體戶,場的邊緣有源源不斷的正電荷供應,超距作用就很容易實現(xiàn)。
超距作用還有關鍵的一條,是要為場內用戶提供處處相似的體驗。不管你買什么東西,看什么視頻,前前后后一套標準化服務的體驗很重要。這時候平臺就會提供各種工具,比如電商平臺提供開店工具,營銷工具,客服工具,短視頻平臺提供化妝工具,配樂工具,特效工具等等。
提供這么多工具的目的:
讓個體戶能活下來,能賺錢,這樣能吸引更多人來平臺當個體戶。
平臺通過標準化操作,有意無意的會讓個體戶會變得同質化;對于有特色的個體戶,也會有意無意的出現(xiàn)它的效仿者和替代者。
工具用慣了,特別是導流工具用慣了,商家會更依賴于平臺
總之,通過服務流程的拆解和標準化建設,平臺這個“場”會變得更強,從而降低對個體商家的依賴。在每個NB平臺壯大的過程中,我們都會看到平臺和個體品牌撕逼的case,這個時候立志做大的平臺都不會慫,慫就輸了。
再說一下“閉環(huán)”,如果平臺以促成交易為目的,就不能容忍跳單。這和線下商業(yè)環(huán)境是一樣的,你去百貨大樓買東西,付錢一定要去專門結賬的柜臺,拿上收據才能出門。舉個美團的案例,到店業(yè)務不如外賣業(yè)務好賺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到店業(yè)務跳單不好管理。
在物理實驗里,有一位美國科學家Glaser,發(fā)明了一個專門觀察粒子路徑的儀器,叫“氣泡室”(下圖)。“場”對于粒子的軌跡是看得一清二楚的。類似,互聯(lián)網公司通過技術,對于消費者在平臺的運動軌跡也是一清二楚的,還把這些軌跡圖,變成“大數據”賺錢了。
不容易做好的“場”: 對于高價低頻的交易(比如房產,汽車),做信息聚合平臺容易,做交易平臺難。因為買房買車這樣的大件,服務比較個性化,買家總想在最后成交前再得到些便宜;商家也理解認可這種心理,一般不會在網上把真正的底價亮出來,導致線下中介服務的市場還很大。從“場”的角度看,高價低頻類目的雖然不缺供應商,但是標準化和閉環(huán)都不容易做,“場”就做不強。
平臺和商家之間是個既合作,又博弈的過程;如果你是商家,了解平臺的思路會大有好處。
本文為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