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李欣媛,創(chuàng)業(yè)邦經授權轉載。
“當臥底的感覺怎么樣?”B站UP主“食貧道”的餅叔詢問剛剛臥底韓國邪教組織的團隊成員小花,小花思忖半刻,得出了“很復雜”的結論。
這段“復雜”的經歷完整地呈現(xiàn)在了“食貧道”最近的節(jié)目《神民的名義》中。“食貧道”的團隊成員小花和穩(wěn)重接連臥底“大巡真理會”,他們真實的經歷讓觀眾直觀感受到了韓國邪教精神控制的可怖。
“食貧道”《神民的名義》(圖源:BILIBILI@食貧道)
關于“韓國邪教”的現(xiàn)實觀察并非孤例,在此之前,“食貧道”的“大寶薦”系列完成了《神鬼傳奇》《何以當歸》《迦南孤兒》等多個節(jié)目,每一期節(jié)目在體驗當地文化的同時,進一步深刻挖掘社會矛盾,具有明顯的紀錄片屬性。
從美食博主轉型為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食貧道”破千萬的充電流水,為一直無法實現(xiàn)盈利的紀錄片市場提振了一定的信心。只不過,層層疊疊的現(xiàn)實困境,讓市場上長期只存在一個“食貧道”。
從2018年@花總丟了金箍棒的《杯子的秘密》開始,自媒體紀錄片越來越多地涌現(xiàn)出來,但是探尋不到商業(yè)模式的變現(xiàn)路徑,使得這類作品長期只能是頭部博主的“特供”產品。
不過,內容升級是創(chuàng)作者建立品牌價值的唯一路徑,從碎片化走向深度化,才能突破自媒體的選題困境。越來越多的博主從向內探索的“VLOG”逐漸轉向向外觀察的“紀錄片”,“影視颶風”、“盜月社食遇記”等頭部創(chuàng)作者的內容策劃漸漸帶有“紀錄片屬性”。
“影視颶風”西雅圖之旅(圖源:BILIBILI@影視颶風)
而中腰部的創(chuàng)作者也在從“體驗式人生”中進行觀察創(chuàng)作,比如,“康呦喂”、“遲早是我”等博主。他們的視頻或許選題和體裁沒有那么重,但同樣是將鏡頭向外,探索觀察普通人超出經驗之外的認知。
從“記錄”走向“紀錄”,后流量時代下的博主,正在創(chuàng)造新的內容價值,只是,價值背后的風險與挑戰(zhàn),也是一次殘酷的篩選。
有“紀錄片味道”的VLOG
內容焦慮幾乎是所有自媒體博主的統(tǒng)一性困境。即便是頂流博主,也無一例外會對創(chuàng)作存在自我懷疑。
自媒體博主想要維持市場價值,抵抗住流量浪潮的洗禮,一方面需要應對同類視頻反復做導致觀眾產生的審美疲勞,另一方面需要面對創(chuàng)新素材枯竭的現(xiàn)實困境。特別是依靠精品化內容立足的,具備一定“精英”屬性的博主,找到具有生命力的長線運營之道才是最優(yōu)解。
頭部博主對于內容敘事策略的調整,大體上分為兩個方向。一是選擇將敘事游戲化,進行類綜藝化的“體驗”“挑戰(zhàn)”,最成功的典范莫過于Mr.Beast。毒眸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曾提到,這類變化多發(fā)于生活區(qū)博主,是為了讓內容觸達更多增量用戶,保證商業(yè)收益。
Mr.Beast游戲挑戰(zhàn)(圖源:BILIBILI@MrBeast官方賬號)
然而,這種挑戰(zhàn)所面臨的問題在于,博主們的選題方向和流程設計,總會深陷兩極化的評論風向,同時依舊無法根本性地化解上述兩大創(chuàng)作困境。
第二種方式,則是將過去對準自己的鏡頭,轉而向外。豐富的素人題材提供給了他們源源不斷的選題內容,同時,這類內容普遍具有極強的社會價值,讓視頻能在給用戶提供消遣的同時,也提供一種“智識上的飽腹感”,提高了傳播率和口碑。
翻看“食貧道”過往的內容不難發(fā)現(xiàn),其早期創(chuàng)作普遍以美食探店為主,隨著破千萬播放量的《迷失東京》的發(fā)布,隨后接連更新的視頻內容,美食比重逐漸縮小,最新一期的《神民的名義》中,“韓式炸雞”作為美食的比重出現(xiàn)只有1分鐘。內容甚至不僅局限于記錄,還采訪了韓國的獨立記者,已經是接近于調查報道形式的作品。
“食貧道”《迷失東京》(圖源:BILIBILI@食貧道)
對于這種轉向,餅叔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的時候曾提到過,“在做美食的時候,做著做著就覺得沒意思了,所以在努力尋找內容的突破。這其實也是自己的一個職業(yè)病吧,我做的內容說到底是為老百姓為人民服務的,那么我就希望內容可以讓大家看了除了樂呵之外,可以提振心氣兒,可以春風化雨,可以客觀地了解內外?!?/p>
這個方向也不只是“食貧道”在努力。“盜月社食遇記”的視頻從探店轉向了看人,最新一期三姐妹新系列《今天的飯》帶著60歲的東北阿姨一起旅行;“日食記”的視頻從單純的制作食物,開始思考人與食物的關系,比如去旁觀普通的新疆夫妻、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的孩子的婚禮。
而以“峰哥亡命天涯”、“戶晨風”、“藍戰(zhàn)非”為代表的“體驗+銳評”類博主,則以稍輕量化的方式貫徹著類似的選題思路。比如“峰哥亡命天涯”曾與一對隱居云南深山的夫妻、在中國討生活的韓國前女團成員等形形色色的人對談,而“戶晨風”則是通過“隨機給陌生人錢”系列來深度了解路人的隱秘故事。
云南隱居夫妻(圖源:BILIBILI@峰哥亡命天涯)
從商業(yè)回報上來說,大部分博主的最終歸宿不免都是品牌合作。而想要與品牌有更加深度的合作,就需要有更加深度的內容,對于這些頭部博主來說,帶有紀錄片屬性的內容敘事,無形之中,也在提升自媒體內容的社會影響力,提升自身賬號的品牌影響力。“食貧道”的美洲之行系列節(jié)目就接到了理想的合作。
誠如競爭激烈的娛樂圈,已經用數不清的現(xiàn)實案例,驗證了一條鐵律:美貌營銷能火,但是演技營銷有用。同樣,這種平臺規(guī)則也從未偏離,永遠服務觀眾的注意力,誰能創(chuàng)造內容,誰才是不可替代。
這也是各個平臺,不停尋找并推舉具有內容制作能力創(chuàng)作者的主要原因。誰都知道,內容才是實打實的地基。
紀錄片市場交給網紅
雖然,各大視頻平臺在一年一度的片單發(fā)布會上,都會為紀錄片辟出專門一隅,死守深度內容的領地,但是現(xiàn)實殘酷在于,紀錄片受眾在國內始終是一個非常小的群體,除了極少數的爆款之外,其余很難開拓出更多的市場機會,更多時候只是作為平臺社會責任的體現(xiàn)而存在。
在這一背景下,紀錄片為了適應當下的媒介環(huán)境,從話題方向到集播時長等各個層面,逐漸走向輕量化,試圖用較少的觀看負擔換取更多的注意力。根據收視中國統(tǒng)計,上半年上新紀錄片中,單集30分鐘及以上的長紀錄片占比45%,10-30分鐘的中時長內容占44%,兩者合計近九成。
2025年上半年視頻網站紀錄片觀察(圖源:公眾號@收視中國)
明星加盟也是一種解困的方式。前不久王一博參演的紀錄片《探索新境》就為節(jié)目帶來了不小的熱度,同時其代言的產品也順勢成為了節(jié)目的主要贊助商。
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無論是時長縮短還是借力明星,都很難達成真正意義上的破圈。前者雖然降低了觀看門檻,卻在本質上與紀錄片追求的內容深度存在矛盾;而后者雖然能帶來短期熱度,卻容易將這一垂類內容引向更窄的粉絲圈層,偏離其公共價值屬性。
在“學院派”紀錄片不斷求解的過程中,“草根派”乘著技術的東風,開始用別樣的視角拆解當下的社會議題和深厚的文化歷史。
得益于技術平民化,自媒體博主有了拍攝自由,GoPro、無人機等便攜專業(yè)設備的出現(xiàn),大幅降低了高質量影像制作的門檻。以數碼視頻自媒體賬號“影視颶風”為例,其團隊打造的“去了一趟……”系列就以極高質量呈現(xiàn)了世界各國的景色風光。
“影視颶風”“去了一趟…”系列(圖源:BILIBILI)
站在內容層面來說,自媒體博主也更有優(yōu)勢。他們在流量世界里摸爬滾打了這么多年,更熟悉觀眾的偏好,以及對于社會情緒的觀察更加敏銳,這也讓他們的選題策劃角度總是能夠撬動大眾的情感共鳴點,從而完成社會議題的由淺入深,引起觀眾的自發(fā)討論。前不久,“峰哥亡命天涯”探訪韓國工廠區(qū)日結工的生活,就引發(fā)了不少網友的談論分享,紛紛在評論區(qū)講述自己的“三和生活”。
“峰哥亡命天涯”的視頻評論區(qū)(圖源:BILIBILI)
自媒體手下的“紀錄片”,往往也是從街頭巷尾能看到的最普通的人身上出發(fā)。他們鏡頭下的世界,開始真正意義上,找回了紀錄片的本質,即理解周圍和理解世界。
現(xiàn)實成本分流格局
人人都知道“食貧道”好,但是從“大寶薦”系列橫空出世到現(xiàn)在,幾乎無人能復刻“食貧道”的成功。
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壁壘,是很難跨越的現(xiàn)實大山。拆解內容視角的獨特性,得益于創(chuàng)作者的內容策劃能力,以及組織運營能力,更重要的是,內容的制作成本壓力,難以預估。
在《迦南孤兒》那一期節(jié)目中,餅叔曾提到不建議大家來學他,“食貧道”團隊能夠在當地拍攝,需要充分的準備,專業(yè)的落地團隊,還有豐富的經驗?!跺饶瞎聝骸芬黄诘闹谱鞒杀具_到了60萬,其中一半以上的費用是用于落地和安保。
UP主“食貧道”(圖源:BILIBILI)
動輒十幾萬到幾十萬的制作成本面前,中腰部博主即便有心也無力。高質量的內容制作成本是高昂的,前期投入巨大,制作周期相對漫長,這對團隊的持續(xù)運營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這種近乎“豪賭”的創(chuàng)作模式下,很少有博主敢于冒險。
而從專業(yè)能力上來說,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創(chuàng)作者誠然不差,但是能力的水深水淺還是千差萬別?;傆卸嗄曦S富的調查經驗,餅叔是戰(zhàn)地記者出身,這種接受過專業(yè)訓練下的內容輸出具有一定的競爭力,這也是其他博主短板所在。
面對這些客觀限制,中腰部創(chuàng)作者不得不采取差異化策略,揚長避短地尋找生存空間。他們通常選擇用第一視角的生活體驗或者觀察,來彌補專業(yè)層面的不足,以及有效減少制作成本壓力。比如,“在下輝子”探訪自己高中同學、初中同學、北漂朋友等,鏡頭關注的是一群人不同人生岔路下的選擇;“遲早是我”則是從體驗職業(yè)層面出發(fā),去還原職業(yè)背后的規(guī)則,以及工作背后的人情冷暖。
UP主“在下輝子”(圖源:BILIBILI)
雖然客觀困境分流了不同博主的內容方向,但是無論什么體量的內容制作,只要忠實于真實,且具有社會價值,在觀眾面前,都是等價的,畢竟,“遠處的哭聲”和“近處的哭聲”同樣值得聆聽。
不過,內容升級并不代表完全的高枕無憂,商業(yè)模式還是“紀錄片式內容”揮之不去的幽魂。自媒體博主們仍需在現(xiàn)有環(huán)境中,尋找多元變現(xiàn)方式,才能保證穩(wěn)定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以“食貧道”為例,在基礎的平臺獎勵機制之外,內容付費、品牌定制合作、售賣周邊等模式,都在同步運營著。
多元化的商業(yè)模式雖然在“開源”,保證團隊的收入來源不會被“卡脖子”,但挑戰(zhàn)也變得越來越大,尤其對有著龐大團隊的博主來說。以周邊售賣為例,需要考慮前期設計制作,后期運營售后等一系列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一旦出現(xiàn)偏差,就可能折損品牌整體調性,進而影響觀眾對內容的觀感。
另一部分博主則選擇較為穩(wěn)妥的方式,將內容中心放到“維持人設”,而非“內容品牌”。“戶晨風”每個月都會主動釋出自己的收支情況,雖然也有廣告收入,但其中,他個人銳評連麥的直播更多占了大頭。
UP主“戶晨風”公布自己收入支出(圖源:BILIBILI)
無論是怎樣的“開源”方式,廣告收入總歸還是博主的主要收入之一,好在品牌方也樂于跟這類博主進行商業(yè)合作,畢竟,絲滑的品牌概念包裝才能讓品牌方覺得物有所值,而恰到好處的完美融合,更是一場理想狀態(tài)下的雙贏?!坝耙曪Z風”合作游戲《重返未來:1999》,來到了南美城市烏斯懷亞,不僅沒有讓粉絲反感,評論區(qū)都是“雙廚狂喜”的認同。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有敘事風格的內容,不僅能接到商單,更能博得大體量品牌方的青睞。例如,“康呦喂”接到了高端汽車的廣告,“遲早是我”也接到了大牌美妝的廣告。
當內容質量達到一定水準時,其商業(yè)價值也會獲得市場的認可,這種良性循環(huán)的形成,或許能為行業(yè)探索出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