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 市場的動蕩與轉折,總比預想來得更快。
7月15日,英偉達宣布對華特供版H20算力芯片恢復供應。英偉達稱,美國政府已經(jīng)向英偉達保證授予許可,公司希望盡快開始交付。
隨后AMD也計劃重啟向中國出口MI308芯片。
而這距離 4 月相關禁令的出臺,不過三個月時間。
消息一出,便引發(fā)行業(yè)內廣泛討論,其中“此次恢復供應是否會沖擊到國產 GPU?” 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
在探究這個議題的答案之前,先來看看,上半年國產GPU市場的現(xiàn)狀。
01
上半年,國產GPU爆單了
對于英偉達、AMD 兩大 GPU 龍頭而言,相關產品重返中國市場無疑是利好。不過,歷經(jīng)三個月的發(fā)展與迭代,國產 GPU 的市場格局已悄然改變。
近日,多位國內芯片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幾家主流芯片廠商“產能都被訂購完了”,“昆侖芯、寒武紀在內都爆單了”。
上一波H20芯片斷供,給國產GPU公司帶來的利好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點,國產GPU公司快速獲得市場驗證的機會。
原本依賴進口 GPU 的企業(yè)(如云廠商、數(shù)據(jù)中心)盡管此前已經(jīng)囤積大量的芯片,但在“斷供”的不確定性下已開始進行芯片自研,同時基于國產芯片做測試性工作,作為備用方案。這讓國產芯片得以從“實驗室測試” 進入 “實際場景落地”,快速收集真實應用反饋,為產品迭代提供直接依據(jù)。
今年5月的業(yè)績交流會上,騰訊高管就表示,公司會同時看進口芯片和國內市面上可用的芯片。
第二點,國產GPU公司獲資源傾斜,生態(tài)合力加速形成。
斷供的不確定性下,國內下游客戶正主動與國產 GPU 公司建立更緊密的合作——從聯(lián)合調試硬件、適配軟件,到共同優(yōu)化特定場景的算力方案。這種合作不僅帶來即時訂單,更讓國產生態(tài)有了初步搭建的契機。
眾所周知,H20與MI308芯片分別是英偉達和AMD對中國市場定制的AI芯片。
字節(jié)跳動、騰訊、阿里巴巴等中國科技巨頭都是H20芯片的重要買家。國際市場調研機構Omdia 2024年末發(fā)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英偉達Hopper(包括H100、H200,以及特供中國市場的H20)系列芯片全球最大買家分別是微軟(48.5萬枚)、字節(jié)跳動(23萬枚)、騰訊(23萬枚)、Meta(22.4萬枚)、亞馬遜(19.6萬枚)、xAI(19.6萬枚)、谷歌(16.9萬枚)。
如今,這一市場正在發(fā)生變化。
“ H20在國內能找到一堆平替,大部分國產芯片在規(guī)格、價格方面都瞄準了H20,這正是目前國內芯片的主要競爭對手”,一位行業(yè)人士分析。
國產GPU賣的火爆,不是口號。
國產GPU公司確已推出多款性能可對標H20的產品,比如:昆侖芯第三代芯片P800、摩爾線程MTT S80、華為昇騰910C、寒武紀思元590等。
就連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談及英偉達公司獲準出口H20芯片時也表示,中國已經(jīng)研發(fā)出性能與H20相當?shù)男酒?/p>
可以說,此前的斷供,反而成了國產 GPU 加速適配、進入國產供應鏈的契機。
接下來再來探尋一下,此次恢復供應會給國產GPU公司帶來哪些影響?
02
H20出口“松綁”,國產GPU是否被中傷?
業(yè)內人士向半導體產業(yè)縱橫表示,此次GPU恢復供應主要是有利于那些本就在使用英偉達GPU的客戶群體,對國產GPU公司不會造成實質性“中傷”,這兩者因技術生態(tài)、場景需求的差異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市場分工,國產 GPU 在自身軌道上的發(fā)展節(jié)奏不會被輕易打亂。
該業(yè)內人士還分析了上述結論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技術路線與生態(tài)的“路徑依賴” 已形成壁壘。
英偉達憑借其壟斷性的CUDA生態(tài),在全球高性能計算、AI訓練及高端圖形領域構筑了極高的用戶粘性和遷移成本。依賴其進行尖端研發(fā)或全球業(yè)務的客戶(如大型云服務商、AI實驗室),其技術棧、開發(fā)工具和人才體系已深度綁定CUDA,追求的是極致性能和生態(tài)成熟度。
因此,H20恢復供應后,這些客戶可能會更傾向于回歸英偉達,因為如果切換至國產 GPU,需重構代碼、調試算子,甚至更換適配工具,遷移成本相對較高。
相反,國產GPU初期主要聚焦于滿足“安全可控”剛性需求的信創(chuàng)市場(如政務、金融、能源等關鍵行業(yè)的基礎信息系統(tǒng)),以及桌面渲染、輕量AI推理、邊緣計算等對絕對性能要求不極致但對成本、本地化服務或政策合規(guī)性更敏感的領域。國產GPU在這些場景提供的“可用性”、“合規(guī)保障”和“供應鏈安全”是其核心價值。
這種“各有適配范圍” 的格局,讓兩類用戶很難因供應恢復而輕易切換。
第二點,GPU供應的“雙軌化” 已成行業(yè)共識。
經(jīng)歷過斷供沖擊后,國內部分企業(yè)已形成“核心場景保穩(wěn)定(用英偉達)、安全場景保自主(用國產)” 的雙供應鏈策略。例如頭部云服務提供商等企業(yè)同時關注進口與國產芯片,本質是將兩類產品納入不同需求池:英偉達保障高端算力連續(xù)性,國產芯片夯實基礎算力安全性?!半p軌化”需求給國產GPU帶來的,反而是持續(xù)增長的通道。
此外,“GPU國產化”也是筆者在采訪中的高頻詞匯。
03
GPU國產化,大勢所趨
“GPU 國產化是大勢所趨。”“上半年國產 GPU 市場銷售火爆,下半年這一態(tài)勢還將持續(xù)?!?/strong>多位業(yè)內人士的判斷均指向國產化方向。
市場對此也給出積極反饋——7月16日,GPU及相關公司迎來股價普漲。
TrendForce集邦咨詢數(shù)據(jù)顯示,國內市場有三類AI服務器芯片廠商,一類是外購的英偉達、AMD等,一類是云廠商自研ASIC(專用集成電路),還有一類是國內本土供應商。外購部分去年市場份額約63%,2025年預計降至41.5%。而中國本土芯片供應商在國有AI芯片政策支持下,預期2025年占比將提升至40%,幾乎與外購芯片比例平分秋色。
這兩年國產GPU公司在GPU領域的耕耘成果,已在各家公布的財報中顯現(xiàn)。
摩爾線程招股書顯示,2024年公司主營業(yè)務收入達到4.32億元,同比大增257.02%。近三年來,公司收入重心在持續(xù)變化,2022年以桌面級圖形加速業(yè)務貢獻71.44%主營收入;2023年專業(yè)圖形加速占據(jù)接近的比例;到2024年,新增的AI智算業(yè)務成為公司77.63%的主營收入來源。
沐曦集成招股書顯示,2024年公司主營業(yè)務收入為7.42億元,同比暴增1354.9%。此外,沐曦還披露了今年一季度的數(shù)據(jù),該季度,公司主營收入已達3.2億元,已經(jīng)達到前一年主營收入的43%。在今年前三個月,訓推一體系列的GPU板卡收入占比飆升到97.55%;占比次之的是智算推理系列的GPU板卡,收入占比1.25%。
寒武紀從2024年四季度開始,已經(jīng)實現(xiàn)扭虧為盈;2025年一季度實現(xiàn)營收11.11億元,同比大增4230.22%,歸母凈利潤3.55億元,同比大增256.39%。
海光信息2024年實現(xiàn)總營收91.62億元,同比增長52.40%;歸母凈利潤實現(xiàn)19.29億元,同比增長52.73%。今年第一季度,實現(xiàn)營收24.00億元,同比增長50.76%、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75.33%。
不僅如此,國產 GPU 公司在資本市場也動作頻頻。2025 年 6 月 30 日,摩爾線程和沐曦兩家國產 GPU 企業(yè)科創(chuàng)板 IPO 均獲上交所受理,摩爾線程擬募資 80 億元,用于芯片研發(fā)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沐曦擬募資 39.04 億元,投入新型高性能通用 GPU 等項目研發(fā)。此前,多家國產 GPU 公司已啟動上市輔導,資本市場對國產 GPU 企業(yè)的關注與支持,為其發(fā)展注入強大動力。
誰將成為“國產GPU第一股”,市場正在翹首以待。
04
H20、MI308,面臨殘酷競爭
中國是英偉達和AMD難以割舍的重要市場。
2024年,AMD營收258億美元,其中中國大陸給其貢獻營收62億美元,占其營收比例為24%。
英偉達財報顯示,2025財年中國區(qū)營收171.08億美元,為史上最高,比前一年103.06億美元增長66%。同時,英偉達2025財年中,53%的收入占比來自美國以外的地區(qū),中國是英偉達的第二大銷售額地區(qū):美國占比47%排第一,中國大陸占比13%排第二。
而H20貿易管制力度加大,可能導致英偉達在中國市場份額有所流失。
英偉達在今年5月透露,H20等相關限制政策將使公司蒙受約55億美元的損失。摩根士丹利分析師隨后下調了英偉達的營收預期,擔憂美國對中國的芯片出口限制將對公司造成沖擊,預計未來幾個季度英偉達的數(shù)據(jù)中心收入可能下降8%至9%。
英偉達創(chuàng)始人黃仁勛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公司目前已經(jīng)接到大量訂單,部分中國企業(yè)正在等待芯片的正式交付。與此同時,黃仁勛還宣布推出一款全新且完全兼容的英偉達 RTX PRO GPU,英偉達表示該產品“是為智能工廠和物流打造數(shù)字孿生 AI 的理想選擇”。
不過,對于英偉達、AMD 而言,恢復供應只是新一輪競爭的起點。未來,隨著行業(yè)對 GPU 算力需求的持續(xù)升級,以及更多潛在競爭者的入局可能性, GPU 市場的競爭將會迎來更多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