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RockFlow Universe,作者:RockFlow,創(chuàng)業(yè)邦經授權轉載
1)DeepSeek 宣稱以 GPT-4十分之一的成本訓練模型,引發(fā)算力需求崩潰擔憂。但多模態(tài)模型、實時推理等"水下需求"逐漸凸顯,加之模型迭代加速,反而推高市場對算力的長期需求。
2)除了歷次財報給出的爆炸性數(shù)據(jù),英偉達真正的護城河藏在 2.8 億行 CUDA 代碼構筑的生態(tài)壁壘中,它所具備的軟件棧優(yōu)勢已形成行業(yè)標準,遷移成本極高。即便競爭對手硬件性能接近,軟件生態(tài)差距仍難以彌合。
3)當前數(shù)據(jù)證明,盡管 DeepSeek 的突破意義重大,但沒有一家科技巨頭削減計算和數(shù)據(jù)中心方面的資本支出。即將發(fā)布的 2024Q4 財報可能再次提振投資者情緒,預計英偉達 2025 營收依然極其樂觀,且 3 月 17 日的 GTC 大會(重點轉向 GB300、Rubin 以及機器人等實體 AI 項目)還會披露新看點。
2025 年 1 月 27 日,美股見證了歷史性一幕:英偉達單日暴跌 17%,市值蒸發(fā) 5900 億美元,創(chuàng)美股史上最大單日市值損失紀錄。
這場地震的震源,來自一家中國 AI 公司 DeepSeek——它宣稱以 GPT-4 十分之一的成本訓練出同等性能模型,瞬間撕裂了市場對 AI 算力需求的共識。
但更戲劇性的是,不到一個月時間,英偉達股價已基本收復全部失地。保持樂觀、選擇抄底的多頭再次買到了低點。
RockFlow 投研團隊認為,這場英偉達過山車行情背后,折射出市場對短期情緒的過度反應,而其后的反彈則驗證了其核心競爭力和行業(yè)地位的不可替代性。去年 8 月,我們曾在英偉達突破 4 萬億的理由一文中分析市場還未足夠重視的英偉達的真正護城河,以及為什么我們相信,英偉達不只是一家很棒的公司,也是潛在回報率夠高的投資標的。
本文將為大家深度復盤此次 5900 億美元閃崩為何被誤判,以及我們看好英偉達的長期理由和短線催化劑。
市場恐慌的本質:誤判技術路徑與需求結構
DeepSeek R1 模型的發(fā)布猶如投向算力市場的"炸彈":僅用 2000 塊 H800 GPU、耗資 600 萬美元即完成訓練,相較之下,GPT-4 成本高達 1 億美元,Llama 3 更是動用了 16000 塊 H100。這種數(shù)量級的成本差異,讓市場瞬間陷入"算力需求崩潰論"的恐慌。
部分投資者誤認為,模型效率提升將直接減少對英偉達 GPU 的依賴,導致其股價短期承壓。
但這里存在一個誤判點——成本核算幻覺。事實上 600 萬美元僅涵蓋 GPU 租賃與電力成本,而真實訓練成本還包括數(shù)據(jù)清洗、算法工程師薪酬、實驗損耗等諸多隱性支出。研究機構 Semianalysis 指出,若計入完整成本,DeepSeek 實際支出或達 3000 萬美元級別。
更重要的是,市場恐慌者忽視了 AI 算力需求的"冰山結構":當前模型訓練需求只是可見部分,可能只占 10%,而水下部分包括多模態(tài)模型(視頻/3D生成)的算力消耗呈指數(shù)增長、實時推理需求(如特斯拉自動駕駛)對低延遲硬件的剛性要求以及模型迭代速度加快帶來的重復訓練需求。
此次 DeepSeek 真正的顛覆性在于它的開源策略(免費開放的 R1 模型)直接挑戰(zhàn) OpenAI 的訂閱制(20-200 美元/月),引發(fā) AIaaS 估值體系動蕩。此外,還可能導致長尾市場的分流,尤其是中小開發(fā)者可能轉向 Trainium 2 等性價比方案,但英偉達的核心客戶(超大規(guī)模數(shù)據(jù)中心)因 CUDA 生態(tài)綁定難以遷移。
總的來說,市場短期恐慌誤判的核心邏輯有二:
其一,模型優(yōu)化(如稀疏計算、算法改進)雖降低訓練成本,但大模型迭代速度加快(如多模態(tài)、實時學習)反而推高長期算力總需求;
其二,低估了英偉達需求結構的韌性:核心客戶集中于云廠商(AWS、Azure)和頭部 AI 企業(yè)(OpenAI、Meta),其資本開支計劃以“基礎設施擴容”為核心,而非單純追求單任務成本。
英偉達反彈驅動力:基本面與生態(tài)壁壘
當市場為 DeepSeek 沸騰時,別忘了英偉達 2024Q3 財報揭示的現(xiàn)實:Hopper 架構芯片(H200)正以史上最快速度攻占數(shù)據(jù)中心。上季度財報核心亮點包括但不限于:
數(shù)據(jù)中心收入:308 億美元(同比+112%),其中云服務商(CSP)貢獻超 50%
Blackwell 需求:首批樣品引發(fā)搶購潮,黃仁勛稱"需求超出最樂觀預期"
利潤率博弈:盡管 Blackwell 量產初期毛利率降至 75%,但隨產能爬坡將恢復至 75% 中段
第三季度 Hopper 的出色銷售幫助數(shù)據(jù)中心部門收入同比增長 112%,達到 308 億美元。CFO Colette Kress 在收益電話會議上表示:
H200 的銷售額連續(xù)增長至數(shù)十億美元,這是公司歷史上增長最快的產品。H200 的推理性能提高了2倍,TCO 提高了 50%。云服務提供商約占數(shù)據(jù)中心銷售額的一半,收入同比增長超過 2 倍。
現(xiàn)在,AWS、CoreWeave 和 Microsoft Azure 均提供基于英偉達 H200 的云實例,Google Cloud 和 OCI(Oracle 云基礎設施)即將推出。除了大型 CSP 的顯著增長之外,隨著北美、EMEA 和亞太地區(qū)加大英偉達云實例和主權云建設,英偉達 GPU 區(qū)域云收入同比增長了 2 倍。
CSP 之外,英偉達還從消費者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那里獲得了一倍以上的收入,這些公司購買 Hopper 芯片用于支持下一代 AI 模型、多模式和代理 AI、深度學習推薦引擎、生成 AI 和內容創(chuàng)作的訓練。
Kress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該公司已于第三季度向客戶交付首批 Blackwell 樣品。Blackwell 是其最新的架構系列,由于性能強大,因此需求量很大。兩三年前,大型 AI 模型在硬件上的訓練時間需要數(shù)周甚至數(shù)月,而 Blackwell 可以大大縮短這一時間。在快速發(fā)展的 AI 行業(yè)中,開發(fā)人員將創(chuàng)新產品推向市場的速度越快,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管理層預測第四季度總收入為 375 億美元。如果達到這一預期,第四季度收入將同比增長 69.7%,2024 全年收入將比 2023 年增長 111%,達到 1286.6 億美元。
除了歷次財報給出的爆炸性數(shù)據(jù),英偉達真正的護城河藏在 2.8 億行 CUDA 代碼構筑的生態(tài)壁壘中。它所具備的軟件棧優(yōu)勢:CUDA、AI 庫(如 TensorRT)已形成行業(yè)標準,遷移成本極高。即便競爭對手(如 AMD)硬件性能接近,軟件生態(tài)差距仍難以彌合。
此外,英偉達的系統(tǒng)級解決方案(DGX SuperPOD、OVX 服務器等全棧方案)已經深度綁定客戶基礎設施,替代需重構整個技術棧。這種生態(tài)控制力在 Blackwell 時代進一步強化:其 NVLink 5.0 技術實現(xiàn)超高速芯片互連帶寬,是 AMD MI300X 的數(shù)倍。當硬件性能差距超過某個臨界點,性價比就失去了討論意義。
英偉達最初是一家生產 GPU 的硬件公司。然而,它正在發(fā)展成為一家提供端到端 AI 解決方案的公司。它正在為客戶提供構建聊天機器人、AI 虛擬助手和虛擬代理的軟件工具,這不僅僅是一家芯片提供商,而是成熟的 AI 巨頭。
它還強調其整個 AI 基礎設施解決方案的總擁有成本(TCO),而不僅僅專注于制造芯片,這使得僅銷售性價比高的芯片的對手更難以競爭。英偉達將整個硬件和軟件生態(tài)、支持、運營費用以及快速部署 AI 解決方案的能力納入其 TCO 計算中,管理層希望能夠對客戶說:“我們的 AI 芯片前期成本可能更高,但從長遠來看,整個 AI 解決方案可以節(jié)省成本?!?/p>
因此,盡管 DeepSeek 和降低 AI 成本的勢頭對英偉達構成了一定威脅,但英偉達并不必太過擔憂。
AI 競賽的“軍火商”邏輯未變
科技巨頭的當前主題是,業(yè)務增長仍受到建立數(shù)據(jù)中心和提供算力的能力的限制。沒有一家削減計算和數(shù)據(jù)中心方面的資本支出。而且它們在云計算方面的增長仍然強勁。
在過去 12 個月中,頭部 3 家 CSP 投資了 1860 億美元用于擴展其算力。而在新的一年,Meta 預計資本支出在 600-650 億美元,微軟預計投入約 800 億美元擴建數(shù)據(jù)中心,亞馬遜設定了至少 1000 億美元的基調,而 Alphabet 預計資本支出將達到 750 億美元。
與此同時,前不久問世的“星際之門”項目號稱將耗資 5000 億美元,旨在推動美國 AI 的發(fā)展。該項目僅甲骨文一家就已確定了 100 個數(shù)據(jù)中心用于未來開發(fā)。而在物理 AI 領域,特斯拉于 2024 年在得克薩斯州超級工廠完成了 50000 個 H100 集群的組裝,將用于自動駕駛。馬斯克表示,開發(fā) Optimus 人形機器人的算力需要提高 10 倍。
摩根士丹利研究主管 Vishwanath Tirupattur 認為,盡管 DeepSeek 的突破意義重大,但并不會導致 AI 及相關領域有顯著影響力的相關巨頭資本支出的崩潰。
他提到,20 世紀 90 年代計算成本的急劇下降為此提供了一個有益參照。當時,投資熱潮主要由兩個因素驅動:一是企業(yè)更換折舊資本的速度,二是計算資本價格相對于產出價格的持續(xù)大幅下降。如果 DeepSeek 帶來的效率提升反映了類似現(xiàn)象,那么 AI 資本成本可能會下降,并有利于支撐企業(yè)的支出前景。
科技巨頭們繼續(xù)加大支出,無疑對英偉達等算力公司提供了有力支撐。亞馬遜公司 CEO Andy Jassy 在電話會議中指出,大多數(shù)公司的 AI 計算都依賴于英偉達的芯片,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亞馬遜還將繼續(xù)與英偉達保持合作關系。
更不必說,去年黃仁勛曾多次表示,世界各國正在計劃在國內建設和運行自己的 AI 基礎設施,這將推動對英偉達產品的需求。
他在接受彭博采訪時強調,印度、日本、法國和加拿大等國家正在討論投資“主權 AI 能力”的重要性。“他們的自然資源——數(shù)據(jù)——應該為他們的國家進行提煉和生產。主權 AI 能力的認可是全球性的?!?/p>
當然,需要承認的是,隨著美國科技巨頭堅定向 AI 領域砸下巨資,英偉達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也在逐漸增多:比如近期受益最大的贏家是兩大 AI ASIC 巨頭——博通與邁威爾科技。
憑借在芯片間互聯(lián)通信以及芯片間數(shù)據(jù)高速傳輸領域的技術領導地位,博通和邁威爾科技已成為 AI ASIC 市場的核心力量。微軟、亞馬遜、谷歌以及 Meta 等科技巨頭都在聯(lián)手博通或邁威爾科技自研 AI ASIC 芯片,用于海量推理端 AI 算力部署。
此外,據(jù)路透報道,OpenAI 正在推進減少對英偉達依賴的計劃,通過開發(fā)其第一代內部人工智能芯片,為其芯片供應開辟新的篇章。消息人士稱,它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完成首款內部芯片的設計,并計劃送往臺積電進行制造。最新消息顯示,OpenAI 有望在 2026 年實現(xiàn)量產目標。
但這些因素都并不妨礙英偉達的 AI 競賽“軍火商”邏輯,以及英偉達信仰者高呼 DeepSeek 引發(fā)的拋售是抄底機會。他們依然相信三個支持因素:
1)目前市場對 Hopper 和 Blackwell 芯片的信心在不斷增強;
2)盡管投資者對大型訓練集群的情緒面臨壓力,但有跡象表明大型集群仍在建設中;
3)推理市場有望推動英偉達多年的增長,且英偉達在推理領域的地位穩(wěn)固。
短期來看,即將發(fā)布的 2024Q4 財報可能再次提振投資者情緒,預計英偉達將重新確認 Blackwell 的執(zhí)行情況;數(shù)據(jù)中心 2025 營收將同比增長 60% 以上;且英偉達將為 3 月 17 日的 GTC 大會(重點轉向 GB300、Rubin 以及機器人等實體 AI 項目)提前造勢。
結論
RockFlow 投研團隊相信,DeepSeek 沖擊事件終將載入科技史冊,不是因為它改變了游戲規(guī)則,而是因為它驗證了規(guī)則的不可動搖:在 AI 這場無限戰(zhàn)爭中,算力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不是成本項,而是資產項。
作為全球 AI 軍備競賽的“基礎設施提供者”,英偉達的不可替代性在行業(yè)擴張周期中將持續(xù)強化。盡管 ASIC 與自研芯片構成遠期擾動,但未來 3-5 年英偉達仍將是 AI 算力擴張周期的最大贏家。
當市場為"效率革命"歡呼時,英偉達用一個月的時間證明了:真正的護城河,從來不在財務報表的毛利率數(shù)字里,而在每個開發(fā)者鍵入的"import torch.cuda"命令中,在每座數(shù)據(jù)中心轟鳴的 DGX SuperPOD 里,在人類拓展智能邊界的永恒渴望里。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