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成人小说,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久久妇女,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

中國知網是不是該把所有教授的賬都結一下?

知乎
北京文化娛樂
高質量知識問答社交網站
最近融資:二次上市|8.34億港元|2011-06-08
我要聯(lián)系
在集齊了這些偉大商業(yè)發(fā)明后,知識的兩面性魔幻地展開——知識在老師手里一文不值,在知網手里就是力量。

圖片

編者按:本文來自花兒街參考(ID:zaraghost),作者:林默,創(chuàng)業(yè)邦經授權發(fā)布。

圖片

在“中國知網”上搜“法學”,你會得到6.92萬篇學術期刊成果,1.97萬篇學位論文。

如果把搜索詞擴大到“法律”,這個數據量會擴大為156.47萬篇學術期刊,38.42萬篇學位論文。

這百萬篇學術著作的作者,是經過篩選的法學院碩士、博士畢業(yè)生,以及為他們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老師。

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代表著中國法律最優(yōu)秀的學術力量,代表著法官、檢察官、律師的核心預備役。

你甚至可以說,他們是中國最有法律和權利意識,最能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權利的人。

但是,當他們的“學術成果”,被中國知網收錄,成為中國知網11.68億元主營業(yè)務收入的重要生產要素時,他們收到的回報是——

碩士論文著作人可獲得60元現(xiàn)金、面值300元閱讀卡;博士論文著作人可獲得100元現(xiàn)金、面值400元閱讀卡。

圖片

至于他們的老師,代表著法學研究方向的博導、教授們,這么多年在期刊發(fā)表文章后獲得的收入回報情況,大概率上和剛剛勝訴了中國知網的趙德馨教授是一樣的——零。

圖片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搜“中國知網、教授”,“中國學術期刊、教授”,經濟史學者趙德馨,是目前第一個維權勝利者。

這個89歲的老人,從中國知識界的貔貅——中國知網那里,討要回了自己的70多萬收入。

這份錢要回來得并不容易,中國知網擅自轉載了他的160多篇文章,而這些文章分散發(fā)表在不同的期刊上。要想打官司,近乎要逐一單獨發(fā)起訴訟。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搜“趙德馨”、“學術期刊”,有157篇判決裁判文書。

隨意點開一篇文書,你都將看到,在訴訟過程中,中國知網全程都在表態(tài),自己有權轉載,趙德馨無權索賠,希望法院正確適用法律。

知網為啥覺得自己有權轉載呢?

我在趙德馨教授和中國知網那157篇判決裁定文書里,隨便點開了一篇,訴訟內容圍繞趙教授發(fā)表在2017年《求索》雜志上的,《中國經濟發(fā)展學論綱》一文。

知網向法院隆重闡述了,自己為啥有權利轉載這篇文章。

圖片

給大家簡單粗暴地翻譯一下,這是兩個合同的組合拳。

當趙德馨教授投稿給《求索》雜志的時候,雜志丟了一個格式合同給他,這份合同里非常霸總氣質地約定,“雖然文章是你寫的,但是這篇文章在國內著作權和相關財產權都歸雜志了”,而這所有打包的權利里,就包括一項“網絡出版及信息傳播權”。

當《求索》雜志跟中國知網簽合同的時候,知網也丟了一個同樣霸總氣息的條款過來,“《求索》自創(chuàng)刊以來的全部文獻,都要授權匯編到我這里”。

這兩份合同,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霸氣四漏,無懈可擊。

按照這兩份合同的約定,趙教授不需要知道,也不需要收到錢,知網就有權利發(fā)布他的文章,且用他的文章去賺錢。

今天大家覺得知網很流氓,但有時候流氓敢當流氓,是因為在前面,鋪墊過一層pre-流氓。

而這次趙教授能從中國知網追討回70多萬的原因是,法院認定了《求索》雜志跟趙教授簽訂的那個格式條款,違背了公平原則,是個無效條款。

圖片

基礎無效了,隨之無效的還有上層建筑一起無效的——知網這么多年肆意而歡快地,轉載賺錢行為。

圖片

有人在知乎上提問,“論文發(fā)刊一定要簽署著作權許可協(xié)議嗎?不簽就不能發(fā)表?簽了這個協(xié)議豈不是無償出賣了自己的著作權”。

下面有一個回答是,“只有知網的期刊要簽”。

圖片

而這位給出答案的仁兄,常年在知乎上回答怎么發(fā)論文的問題。

圖片

假設這個回答是真的,對于要發(fā)論文的人,那種感覺就像你下載了一個全民級別的打車app,必須要搜集你的若干信息,不同意也可以,就不要打車了。

假如這個回答是真的,讓人不得不升起另一個疑惑,這些期刊這么多年,冒著自己簽“無效條款”的風險,也要幫知網拿到作者的授權,圖的是什么呢?

天眼查上有一條關于中國知網的訴訟記錄——作家汪曾祺的子女曾起訴中國知網無權轉載,《芳草》、《可樂》、《文學界》等9本雜志發(fā)表了汪曾祺的作品,而知網又根據自己和這9本雜志的協(xié)議,把這些作品挪到了網上,供廣大網友付費下載。

為了證明自己也是花了錢的,中國知網出具了自己向某雜志社支付的稿費發(fā)票復印件,2013年和2014年的金額,分別為8569元和8599元。

這些錢,期刊會給作者嗎?分了人家作者家屬會起訴嗎?

這是疏漏,還是在分錢的那一刻,某些期刊和知網在內心默認了,這個錢到底是誰分給誰的?

圖片

我在“中國知網”上搜我自己的名字,竟然有我發(fā)在公眾號上的文章,不知什么時候被期刊轉載了,還被列為了“哲學與人文科學”,被知網要求“付費閱讀”。

圖片

我的一個同行說,他在知網上搜自己的名字,看到了70多篇文章。

我們都是曾經做過記者的人,按照我們自己曾經的職業(yè)訓練,維權的能力和通路,會比普通人好一些。

但我們沒有人跟知網打官司。

而被知網拿自己的文章去賺錢的,幾萬法學院的畢業(yè)生、教授,那些最能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權利的人,也沒見哪位法學大家出面,跟知網打下官司,說說那格式條款的道理。

畢竟,法學博士需要核心期刊發(fā)論文,教授也有發(fā)文章的任務。此前有高校老師表示,自己學校每次審核論文,都要以知網收錄為準,如果沒有,就等同于沒發(fā)。

這個場景想來有些搞笑,一個要推進公平正義的專業(yè),集體在一個霸權條款下面搞研究,大家都不敢吭聲。

曾經告贏了知網的,有一個少年,他是蘇州大學法學院的在校學生。他寫論文,向知網充值50元。花了7塊錢之后,想把剩下的錢退了,知網不允。他起訴,拿回了自己的錢。

圖片

最近一次告贏了知網的,是一個89歲的老人,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史研究所所長趙德馨。

在他之后,一起加入對中國知網訴訟的,還有趙德馨的學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蘇少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新中國第一代女經濟史學家”,93歲的周秀鸞。

圖片

我不知道89歲、正在忙著修訂書稿《楚國的貨幣》的趙教授,將160多篇論文逐一整理、提起訴訟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舉目四望,他身邊的學生,論文查重到要破產;他身邊的老師,學術成果發(fā)到網上,供大家付費閱讀,近乎全體在為知網斜杠打工。而兄弟院校里,北京大學圖書館、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都曾因知網頻繁漲價,而拒絕使用。

圖片

據媒體報道,2010-2016年,中國知網報價漲幅高達132.86%,年平均漲幅為18.98%。

這家匯聚知識的平臺,也匯聚了人類諸多偉大的商業(yè)模式——平臺型app讓用戶不得不簽的隱私條款,家樓下美甲店充值概不退的霸王條款,以及巴菲特欣賞的復利增長。

在集齊了這些偉大商業(yè)發(fā)明后,知識的兩面性魔幻地展開——知識在老師手里一文不值,在知網手里就是力量。

此前,曾有全國政協(xié)代表提案,希望知網納入政府采購,用戶則免費使用。

知網沒有吭聲,畢竟,同方知網是2020年主營業(yè)務收入為11.68億元,毛利率為53.93%;2021年上半年,主營業(yè)務收入約為4.96億元,毛利率為51.3%的生意。

在熱搜上被吊打了兩天之后,中國知網發(fā)布了兩份道歉聲明,一份聲明向趙德馨教授道歉,但關于要不要給其他教授結賬,只字未提。

另一份聲明則強調,自己從來沒有向個人出售過查重系統(tǒng),且這個查重系統(tǒng)自推出以來,廣受社會各界好評,至于學生買到的查重系統(tǒng),那都是不法分子干的。

圖片

澎湃新聞的評論區(qū)里,各種表示,聽君一席話,如同一席話。

圖片

至于自己暴利的生意,學生們走不出的查重困局,這些真正跟錢相關的事,知網是不屑于跟大家聊的。

學生的困境,與它無關;學校的困境,也與它無關。

但破局的可能性已經擺在面前了,各位親愛的老師,89歲的趙教授已經開了個頭,趙教授贏回了70多萬,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抗爭證明的,那條“格式條款顯失公平,因而無效”的經驗,是可以在廣大教授中推而廣之的,比如,如果“首篇被引過萬中文期刊論文的作者,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溫忠麟教授”向知網起訴,會拿到多少賠償?

而如果每一位常年供養(yǎng)中國知網的老師,都愿意站出來。那至少,知網再發(fā)聲明的時候,也許能說句人話。

在趙德馨教授漫漫的治學路上,他的代表作包括《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講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1991)》、《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專題大事記(1949-1991)》、《中國經濟史辭典》等。

在他研究過的經濟軌跡里,能像中國知網那樣僅憑知識跑贏了房價,這樣的生意并不多見。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editor@cyzone.cn。

反饋
聯(lián)系我們
推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