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源創(chuàng)業(yè)邦專欄飛娛財經(jīng),創(chuàng)業(yè)邦經(jīng)授權轉載。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上演了“兩京之爭”的戲碼——第一名是吳京投資和主演的《長津湖》,第二名是吳京出演的《我和我的父輩》。
截至發(fā)稿,《長津湖》票房超43億,《我和我的父輩》票房超12億。
1974年出生于北京的吳京,曾于1995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功夫小子闖情關》,1998年在古裝劇《太極宗師》中飾演楊昱乾一角。彈指一揮間,20多年過去了,曾經(jīng)那個“武術小子”,變成了中國影視圈的扛把子、中流砥柱、殿堂級演員。
值得一提的是,吳京累計參演票房超220億。中國內(nèi)地影史票房榜TOP10中,他投資和出演的電影霸榜三席,成為中國影史票房第一人,將周潤發(fā)、成龍、周星馳、甄子丹等一眾男神遠遠甩在身后。
《戰(zhàn)狼2》56.94億√
《你好,李煥英》54.13億
《哪吒之魔童降世》50.35億
《流浪地球》46.86億√
《唐人街探案3》45.25億
《長津湖》43.03億√
《復聯(lián)4:終局之戰(zhàn)》42.5億
《紅海行動》36.51億
《唐人街探案2》33.97億
《美人魚》33.91億
本文擬討論兩個問題:吳京為什么那么火?吳京真的可以復制嗎?
飛娛財經(jīng)「產(chǎn)業(yè)觀察」第16篇。
主筆/ 碎碎碎念
內(nèi)容架構師/ 靜靜
出品/ 飛娛財經(jīng)
01
吳京為什么這么火?
影視圈的票房保障,生活中的直男暖男,正能量宣傳中的先鋒旗幟,表情包更是火遍社交網(wǎng)絡.......吳京的火毋庸置疑。關于吳京為什么這么火,市面上有很多分析文章,但在飛娛財經(jīng)看來,可歸納為三點:
1、硬漢英雄的定位
前文提到,早在上世紀90年代,吳京就出演了《太極宗師》等影視作品。但其實,那時他走的是李連杰接班人路線,與其他動作明星相比沒有太大優(yōu)勢。
后來,吳京塑造了一個陽光帥氣正能量,渾身充滿肌肉感的硬漢形象,并打上了“中國隊長”的標簽,做到了差異化。
此外,他的形象更“老少通殺” ——一個70后的明星,贏得80后的回憶,90后的喜歡,00后的狂熱。與此同時,吳京讓國人從情感上舒服的多,少了些追星的狂熱,多了些對作品精神內(nèi)涵的關注。
2、中國文化自信的符號
在日益強大的經(jīng)濟綜合體下,必然需要某種文化自信的寓意化身,通過不斷地自身努力、不斷地做正確的抉擇、不斷地復利積累,才能成為觀眾用電影票投票的那個男人。
而吳京,儼然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自信的符號。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jié)是,2008年,吳京嘗試自己當導演,首次執(zhí)導的電影《狼牙》僅獲得423萬的票房。此后,他又拍攝了《戰(zhàn)狼》,收獲了5億多的票房。一直到《戰(zhàn)狼2》橫空出世,才讓吳京成為真正的國民級演員?!稇?zhàn)狼2》總投資約1.5億,其中,8000萬是吳京的個人積蓄,為了籌錢他還將自己的房子抵押貸款。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3、好萊塢工業(yè)化體系與中國文化的融合
吳京參演的作品,也是好萊塢工業(yè)體系和創(chuàng)作流程,在國內(nèi)的一次次錘煉實驗。比如《戰(zhàn)狼2》的技術顧問是羅素兄弟,動作指導是《美國隊長2》的動作指導薩姆·哈格里夫;《流浪地球》在特效和道具上,也借鑒了很多好萊塢科幻電影。
在好萊塢工業(yè)體系的助力下,在并不擅長推崇個人英雄主義的社會里,吳京創(chuàng)造了符合本土文化的個人IP——中國英雄可以拯救自己,可以拯救外國人,也可以拯救全地球。
自信的時代,才有自信的一代。
02
吳京真的可以復制嗎?
先說結論:這個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錯誤的。
跟風,是彌漫在文娛圈中的一股最糟糕的風氣。吳京火了,就跟風演員吳京導演吳京;《戰(zhàn)狼》火了,就跟風正能量主旋律;《流浪地球》火了,就跟風科幻系列末日系列;《長津湖》火了,就跟風歷史劇軍事劇......吳京和他的作品是很難復制的。
盡管吳京的崛起之路不是萬金油式的答案,但其定位值得拆解。
從形而上的角度來看,民族復興的關鍵一環(huán)是文化自信,這個自信來自于三個基本面:
一是華夏古典文化的傳承發(fā)揚。例如,諸子百家爭鳴、山海經(jīng)、封神榜;醫(yī)圣、醫(yī)神、醫(yī)仙、藥王、藥圣傳等。
二是中國文化產(chǎn)業(yè)的新基建。例如,Tik Tok的首部連環(huán)短??;動漫版的吳京、動漫版的李子柒;經(jīng)典作品的外文語言翻譯等。
三是東方哲學對世界的二次引領。例如,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無為而治等。
今天的藝術表達方式,十分多元,除了電影、電視劇、書、音樂之外,還有短視頻、短劇、漫畫、動漫、游戲、主題樂園、音頻、VR、語C、劇本殺、互動劇、元宇宙代償方案等等。
事實上,每一種形態(tài)每一種類別、每一種題材、每一部作品,都需要一個清晰的人格定義。具體到電影生態(tài)本身,各類題材都是“C位明星”缺失的,尤其是系列作品,還存在大量的造星機會。比如三體系列,比如封神系列、比如人間真實系列。并不是機會不多了,反而是太多了,只是沒有人敢去All in下賭注。
從這個角度上看,不應該想著復制吳京,而是應該看到,各個類型題材,都需要一個新的吳京。
不過,這里可能存在一個悖論。當前主流的悲觀情緒是,“拍啥啥虧錢”,“賺錢的電影就那么幾部”......
但其實,真相不是題材不好,還是作品太爛。爛片太多,爛片內(nèi)卷,爛片惡性循環(huán),《小時代》《爸爸去哪兒》這樣的智商片兒,傷害的是觀眾出電影院的口碑和下次進電影院的概率。
所幸,至少看完吳京的電影,不會像對國足一樣咒罵。
未來,希望文娛圈可以多點吳京,多點正能量,多點正角色,多點正循環(huán)。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