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圖蟲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投資實習所(ID:startupboy),作者StartupBoy,創(chuàng)業(yè)邦經授權轉載。
Figma 在其官方博客宣布完成了最新 E 輪 2 億美金的融資,估值達到了 100 億美金,而去年 5 月份 a16z 領投時,其估值才 20 億美金,相當于一年時間估值增長了 5 倍。
這輪投資的領投方包括 Durable Capital Partners 和摩根斯坦利旗下 Counterpoint Global,之前的投資人 Index, Greylock, KP, Sequoia 以及 a16z 跟投。
雖然沒有公布營收和客戶數據,不過像 Airbnb、Google 以及金佰利這些大公司都已是其客戶,紅杉資本合伙人 Andrew Reed 認為 Figma 將會是一個 generational company。
去年 Figma 的員工人數還只有 140 人,據說今年將擴展到 500 人,F(xiàn)igma CEO Dylan Field 在博客上說,Figma 的愿景是讓所有人都能設計,并且賦能任何團隊以設計優(yōu)先的方式去思考、感覺和工作。
同時,F(xiàn)igma 前段時間正式上線了一個新產品 FigJam,官方的介紹是 An online whiteboard for teams to ideate and brainstorm together,一款讓團隊進行協(xié)同創(chuàng)意和頭腦風暴的白板產品。
FigJam 目前還處于測試階段,預計明年正式推出各種付費版本,最高收費在 15 美金/編輯/月,這應該是 Figma 近期最重要的一款產品。Figma 在 2015 年正式上線前,曾經過了 6 年的秘密發(fā)展,最早的定位是設計領域的 Google Docs,從一個小工具不斷開始擴展,2019 年時正式上線了第三方插件平臺,允許第三方開發(fā)者為 Figma 開發(fā)工具進而擴展到一個平臺型產品,而之后上線了社區(qū),允許用戶在上面交流自己的作品進而不斷擴展自己的生態(tài)。
Figma 的這個成長路徑很像 Shopify,從工具到平臺到生態(tài),Kevin Kwok 在去年曾寫過一篇文章“Why Figma Wins”,解構了 Figma 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路徑:不斷找到下一個循環(huán)(loop)。簡單用下面這張圖做一下展示。第一個階段,F(xiàn)igma 的定位不是設計師,而是設計本身。涉及設計過程中的每個人,成為了這個核心循環(huán)的基礎,推動了 Figma 第一階段的網絡效應。這其中與 Figma 的架構選擇瀏覽器優(yōu)先,而不只是存儲在云上有關;其次 Figma 在 WebGL 和 CRDTs 等新技術上的積累讓這種瀏覽器優(yōu)先成為可能;第三點則是其產品目標定在專注于為設計基于矢量的數字產品而設計上。這里 Kevin Kwok 用這兩張圖對云存儲和瀏覽器優(yōu)先做了比較形象的解釋,我覺得不需要太多文字說明了。
本質上來說,F(xiàn)igma 為設計師提供了更好的開發(fā)工具,但瀏覽器優(yōu)先的方法對非設計師產生了更為徹底和重大的影響。Kevin 指出:
我們經常忘記,我們在工作中使用的工具的目的不是提高我們個人的生產力,而是提高整個團隊的生產力。企業(yè)自身往往忘記了這一點。
對個人來說最好的工具也可能是對整個團隊來說最好的工具。但是后者才是最重要的。除了某種程度上提高個人生產力之外,團隊方面也越來越重要。文字處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過去有很多針對單個功能的實驗和定制,比如排版。但是,一旦這種做法做得足夠好,重點就轉向了合作。對于大多數用例來說,現(xiàn)在很少有人關心排版。我們的工具越來越需要理解并與我們的協(xié)作方式保持一致。當合作后勤困難、費用高昂時,這一點就不那么重要了,但隨著合作變得更加容易,其重要性也隨之提高。人們的工作沒有那么孤立ーー他們的工具必須反映這一點。
最好的工具能夠實現(xiàn)以前無法想象的協(xié)作。
這個過程核心是讓整個涉及設計的過程中,所有參與人之間的摩擦得到了大大降低。對于直接參與者來說,反饋路徑得到了加速,而對于那些不直接參與的人員來說,他們想參與進來的門檻得到了大大降低。因為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在瀏覽器中打開,以及協(xié)作。因此 Figma 在第一階段的快速增長來自于使非設計師能夠更早地參與到整個過程中來,而其他設計工具卻沒有考慮到非設計師的經驗和與他們的互動。
第二階段,加強反饋回路。Figma 允許設計師和非設計師之間進行更密切的合作,但這對團隊社會規(guī)范的二階影響要大得多。從歷史上看,在設計過程中有太多的摩擦,以至于設計是在大多數決策做出之后才引入的。反過來說,一旦設計完成,非設計師可以推動的變化也是有限的。
加強合作的反饋回路,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獲得非線性的回報。設計可以與產品同時起草,允許反饋在整個過程中向兩個方向流動。通過對設計和工程使用的資產進行對齊,可以實現(xiàn)更無縫的切換,并允許更無損和迭代的交換。設計師可以不斷從團隊的工程師或項目經理那里得到反饋。有些人會對非設計師過于關注設計過程感到敏感。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可能是正確的,但是這個成本與設計師的收益相比相形見絀。
讓非設計師加入到這個過程中,是讓設計師在產品和商業(yè)決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Kevin 認為,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系統(tǒng)地孤立設計、銷售和客戶服務等功能領域。但是現(xiàn)代公司正在內化,如果他們的核心循環(huán)真的是一個迭代過程,那么像設計這樣的功能本身就必須成為公司反饋循環(huán)的一部分。設計決策不能從業(yè)務的其他部分完全抽象出來ーー它們就像產品和工程決策一樣相互交織。
Figma 是團隊的設計的工具,而不僅僅是設計師的設計工具。我覺得這個定位自始至終是最關鍵的,通過把設計師和非設計師都吸引到 Figma,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跨界的網絡效應。在一個直接的網絡效應中,隨著加入的群體越多,一個同質的群體從一個產品中能獲得更多的價值。相比之下,跨邊網絡效應涉及兩個(或更多)不同的群體,它們在規(guī)模和價值上與另一個群體一樣增長。Kevin 認為,在設計師和非設計師之間的跨界網絡效應是過去幾年他們復合成功的主要和不被重視的來源之一。
Figma 的跨邊網絡效應提供了一個額外的載體。使用 Figma 的設計師與工程師和 pm 分享他們的設計,將他們介紹給 Figma。當這些非設計師學會欣賞 Figma 時,他們就會把它傳播給其他設計團隊,讓他們在不同的項目上共事。這些跨網絡效應跨越團隊,幫助 Figma 在整個組織中轉移。
而這種效應直接影響到公司的付費意愿,為一個新的設計工具付費,因為它為設計師提供了新的功能,對于很多公司來說,這可能不是首要任務。但是,如果產品經理、工程師、甚至首席執(zhí)行官本人都認為這對整個企業(yè)很重要,那么這就有了更高的優(yōu)先級和定價杠桿。
因此,F(xiàn)igma 的銷售策略完全和這個跨邊效應結合了起來,一邊通過自下而上、以產品為導向的方式接觸和擴張,另一邊在產品使用轉移之后自上而下地銷售。到了現(xiàn)在,F(xiàn)igma 走到了構建平臺生態(tài)的階段,并且通過社區(qū)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進而打造全球網絡效應。無論是推出的第三方插件開放平臺,還是直接上線社區(qū),都是為了在公司之間推動協(xié)作和生產力,而之前更多只是在公司內部。
而最新推出的 FigJam,也將這些元素設計到了產品,Durable Capital Partners 創(chuàng)始人Henry Ellenbogen 指出,這款產品可以讓團隊在集思廣益時聊天和更多交流,它將有機會將短暫的交流與記錄系統(tǒng)結合在一起,這說明 Figma 可以超越設計,成為主要機構創(chuàng)造過程的核心。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