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caoz的夢囈(caozsay),作者caozsay,創(chuàng)業(yè)邦經(jīng)授權轉載。
在我的知識星球里經(jīng)常遇到讀者問題,其中大部分都是那種無法回答的問題,為什么無法回答,因為對方提供了各種選擇,但我卻不知道提問者的目標是什么。
去年底年終福利課抽獎是一個小時視頻咨詢,當然,可能有人會覺得你是不是太自大了,拿這玩意當獎品,誰稀罕你視頻咨詢,不好意思,有一個名額拍賣掉了,拍賣價格是8000元。為什么只有8000呢,因為我設置了拍賣封頂價8000。
好了,回到今天主題,我針對這種視頻咨詢還是會認真準備的,會讓對方先把問題羅列給我,然后我會針對性提前準備足夠的內容,我不是那種可以隨時有急智的人,也不認為自己可以隨時應對不同問題都能對答如流,所以只好提前做功課,才能維系自己的價值和人設。
那么有個中獎的小伙子問了很多問題,他想做很多事情,想這樣這樣,那樣那樣,問我行不行,該怎么選。然后我就說了一個尖銳的話題,我說你目的是什么?我連你目的都沒搞清楚,我怎么幫你做出判斷呢。
當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目標,比如增加影響力,增加社交面。這是目標么?是,也不是。
為什么這么說,這其實是實現(xiàn)最終目標的一些途徑,也可以認為是一些里程碑目標,但你最終目標是什么?你想創(chuàng)業(yè)做自媒體?還是想在職場繼續(xù)進階?這是很重要的選擇,只有自己清楚,如果你這個目標沒搞清楚,上來談這些,依然是無從判斷的。
比如說,增加影響力,做內容分享,如果你的目的是做自媒體,希望靠這個吃飯,那么應該怎么做,影響什么人?應該下沉,對,就好比我當年寫“從校園到職場"系列,一定要下沉,才有機會靠自媒體吃飯。而且,你要靠自媒體吃飯,不要學我這么矜持,追熱點么,什么事情在風頭就寫,秀一秀價值觀,粉絲就來了對不對。
但如果你要是說希望靠內容分享給自己的職場之路拓寬一些,能夠讓自己增加職場機會,這就完全不同了,你要影響那些可能幫助你的人,比如,寫一篇諸如”有些老板為什么高薪挖不到真正的人才?”這種就可以吸引很多老板去看,以及,“曾經(jīng)耗資3000萬搞不定的某某技術問題,現(xiàn)在只需要5萬即可搞定?!狈窒硪幌伦钚录夹g及解決方案,而且體現(xiàn)了你的成本觀和大局觀,這種文章就容易讓自己更好的遇到伯樂。而這種分享,就不能總是追熱點,花邊,以及鼓吹副業(yè)剛需什么的。否則用人單位也會認為你可能無法專心做事,對職場拓展反而是負面的。
目標不同,同一件事的選擇截然不同。
想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么,很多時候,很多人以為知道自己的目標,但其實他們以為的目標并不是真正的目標,就好比前面說的,想提升影響力,想提升人脈,這有錯么,想提升技能,想學習,這肯定是對的啊,但回到本質,這些其實都是途徑,真正的目標是什么?
比如,就從技術領域來說,成為資深技術專家;成為成熟的技術管理者;成為技術布道者;你說,能不能兼顧,比如誰誰誰?不是不能,但你要先明確,你優(yōu)先的目標是什么。(說個題外話,資深技術專家其實經(jīng)常瞧不上技術布道者,而技術布道者常被外行誤以為是資深技術專家,但我覺得各有所長,沒必要各種傲嬌。)
還有,你在確立目標的時候,究竟做了多少功課,對目標,對自己有多少了解,很多人說我去轉行做這個好不好,做那個好不好,看了幾篇八卦報道,對很多東西完全沒概念,連個正經(jīng)問題都提不出來,這種多半都堪憂。
凡是沒做功課,跑來問,我去轉型做什么什么好不好,我覺得可以一概回答不好,為什么,你連這個目標的功課都懶得做,你能做好才怪嘞。
怎么做功課,至少投入幾百個小時研究一下相關領域的知識體系,看看自己能不能學進去,能學進去多少,能不能快速掌握一些入門的技能和知識儲備,如果能,你去轉型,我支持你;如果不能,今天聽說搞這個不錯,明天聽說搞那個不錯,搞啥都不行。
前段時間有個詞在業(yè)內特別火,所謂的第一性原理,其實說白了,就是明晰本質目標,然后努力尋求通往本質目標的路線。說起來很簡單,但人們做出判斷,決策的時候,往往會被各種七七八八的事情,情緒,意外,誘惑所干擾,從而偏離自己曾經(jīng)的目標。
前幾天有個創(chuàng)業(yè)者好朋友也是來找我咨詢,他們做了很多事情,大家都很努力,但總覺得得不到好的反饋,投資人問一些尖銳問題,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那也是回歸到這個問題,團隊有沒有確立共同目標,共同目標是不是足夠清晰,大家認知一致,如果不是,各有各的想法,后面就很麻煩。
而整體目標確立后,就是所謂目標分解,做出實現(xiàn)目標的路線圖,和不同階段性的里程碑目標,然后繼續(xù)分解到每個產(chǎn)品設計,每個交互視圖,每個市場素材。大家都清楚自己做的事情是為了什么,在大目標中明確各自的小目標,一點點反饋迭代,逐步優(yōu)化前進。如果沒有目標,今天一個點子,明天一個主意,看上去都不錯,但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離真正的目標是越來越近?還是越來越遠?
1、明確核心目標和追求
無論你想兼顧多少目標,或者有多少想法,要明確自己最核心的目標是什么。
比如你找一份工作,你不是只看今年,明年的收益回報,要想象自己未來十五年,二十年會做什么,會站在哪里。
這里強調一下,不要把方案當作目標,這是很多人的誤區(qū),我有一個計劃,我要這樣這樣做一個什么什么產(chǎn)品,這是方案,你說這是我的目標,不,這是你的方案,你的目標是解決什么問題。
所以很多人以為自己知道自己的目標,他其實只是找了一個據(jù)說看上去不錯的方案。比如,考研,比如,進大廠做產(chǎn)品。這些都不是你應該確立的終極目標。當你確立目標后,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可選的方案很多,當然你可以繼續(xù)選擇你認定的方案,但你要更清楚你需要什么,以及不排斥其他可行的方案。
2、長遠優(yōu)先,兼顧當下
創(chuàng)業(yè)者需要先活下來,有時候要做一些彎腰撿錢的事情,你說我志向高遠,但至少活下來才有高遠。
但不能總是被短期誘惑牽著鼻子走,短期收益和長期理想,要放在一起考慮。
3、從終極目標出發(fā),逐級分解目標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你總要有階段的目標和反饋,但你要確認這些階段目標,是終極目標中的一部分。
比如,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如何如何的商業(yè)模型,但分解出來,依然會存在諸如流量獲取的目標,落地頁優(yōu)化提升轉化率的目標,客單價提升的目標,復購率提升的目標,等等,然后當這些目標帶入公式,最終得到一個LTVP>獲客成本的時候,這個模型算是走通了,對,其實商業(yè)底層思維就是這么簡單。
4、不要求全責備,世間沒有十全十美。
我常說的,不能總是想著“既要,又要”,有所得,必然有所失,你會受限于能力,資源和各種制約,在一定范圍內實現(xiàn)最佳選擇,就必須放棄某些欲望和訴求。
比如買房,當然很多人希望兼顧更多目標,子女學區(qū),增值空間,空間及戶型,周邊配套,鄰里素質,持有及維護成本,租金回報率,等等。但你會有一個很重要的制約,資金預算。所以選擇的時候,要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做出一定的取舍,以及佐以不同的權重,什么是優(yōu)先的,什么不是。
5、停在某個舒適區(qū)的時候,別忘了自己的目標。
有老熟人跟我抱怨,當年進了一個二線城市的某個知名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他同學去了大城市打拼,多年之后,收入差別很大,覺得自己當時選擇不合適,我說其實他錯了,當時選擇沒問題,因為那個公司是個很好的跳板企業(yè),簡歷在大公司里很被認可,很多背景普通的年輕人通過這個公司跳到巨頭收入都漲了好幾倍,作為應屆生,這個選擇一點問題都沒有,問題在于,他該跳出去的時候,沒有跳出去啊,呆著太舒服了唄。等到35歲危機了再想這個事,真的就有點晚了。
6、讓能夠幫助你的人,知道你的目標。
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你提問的時候,要說清自己的目標,你需要關鍵決策建議的時候,要說清自己的目標,你設計產(chǎn)品的時候,要讓團隊知道你的目標,你談商務溝通的時候,讓對方知道你的目標,不要以為他們肯定知道。很多人會默認為這不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么?現(xiàn)實往往并不是。
作為創(chuàng)業(yè)者也是如此,你要讓團隊能夠明確共同目標,而不是只有你清楚目標是什么,那樣溝通成本就會高很多,而且會有很多無用功和不必要的消耗。
如果別人不知道你的目標,給出的建議,往往是基于他們的認知和目標,對你來說,一個誠懇認真的建議往往也是錯的離譜。
就醬吧。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