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華商韜略(ID:hstl8888),作者:華商韜略,創(chuàng)業(yè)邦經授權轉載。
1993年,上海車展。
一個年輕的姑娘,站在一輛豐田汽車邊上,她成了中國內地第一個車模。從那天開始,數不清的漂亮姑娘倚車而立,成為車展的另一道風景線。
30年后的北京車展,她們風頭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車企老板們。
但車模和老板,打的是同一份工:爭流量。
01 瘋狂的流量戰(zhàn)爭
2024年的北京車展,很不一樣。
行業(yè)大佬們取代車模,成為全場主角。小米雷軍,所到之處,人潮洶涌,儼然成為行走的流量包。
紅衣大炮周鴻祎,直接爬到車頂上,吸睛無數。
就連過去,很少拋頭露面的魏建軍、尹同躍等,也開啟了相互串門模式。
對于不久前,首次嘗試了直播的汽車老兵尹同躍,周鴻祎還貼心鼓勵道:“只要你肯走出來,走到面前,與他們進行溝通,我覺得大家一定會喜歡你的?!?/p>
大佬們表面上一團和氣,實則暗藏殺機,汽車產業(yè)正掀起一場瘋狂的流量戰(zhàn)爭。
逼得魏建軍這樣,過去一直被認為保守的汽車掌門人,最近也開始學習雷軍,走到臺前,打造個人IP。
魏建軍不但身先士卒,還在內部痛批哈弗H6團隊觀念老舊、營銷不力,以期喚醒他們的戰(zhàn)斗力。
“我在轉變,但不能只有我在轉變?!?/p>
哈弗H6,過去曾是長城汽車的當家產品,如今正面臨來自理想、問界等新勢力,尤其是小米的流量壓力。
2021年,新能源汽車大爆發(fā),傳統車企慌了。
彼時,很多人認為,傳統車企與新勢力最大的差距是電動化、智能化。
經過前者幾年追趕,這方面的差距,已逐漸縮小。但此時,人們驚訝地發(fā)現,雙方更大的差距或許是:
流量!
小米和雷軍,在網上鋪天蓋地的流量,令很多車企膽寒。就連理想這樣的新勢力,在小米造車后,網上的聲量也銳減。
和雷軍在手機行業(yè),一起并肩戰(zhàn)斗了十幾年的余承東坦言:
“我們知道,他們會帶來強大的流量能力……傳統車廠在這方面是根本干不過的,不在一個數量級?!?/p>
汽車,并非最早爆發(fā)流量戰(zhàn)爭的行業(yè)。
過去十年,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最主要的載體,經歷了慘烈的流量競爭,幸存下來的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以至于,當它們殺入汽車行業(yè)時,卷得整個行業(yè)嗷嗷叫。
除了手機、汽車,過去十年,中國制造在家電、消費、日用化工等眾多行業(yè),也都爆發(fā)過激烈的流量競爭,區(qū)別不過在于方式方法的問題。
很多企業(yè),紛紛尋找流量明星代言,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披掛上陣,親自給自己的企業(yè)代言。
就連三一重工這樣,平時很低調的to B企業(yè),也玩起了抖音。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席卷千行百業(yè)的流量戰(zhàn)爭,在給中國制造帶來更高聲量的同時,也在少數企業(yè)萌生了不好的苗頭。
香飄飄因為“硬杠”日本事件,椰樹牌椰汁因為擦邊營銷,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罰款40萬元,還有諸如百度公關等事件,都在展現出流量的另一面。
02 流量是一把雙刃劍!
流量的背后,是營銷。
這在歷史上并不新鮮。早在古代,人們就用手抄廣告來吸引別人關注。
從那以后,商業(yè)世界圍繞人們的眼球,展開激烈爭奪。
1793年,一個叫朱利葉斯的猶太人,為了推銷自己的馬口鐵,手寫60多張宣傳紙,貼在倫敦大街上。
幾天后,憤怒的同行,沖擊了他位于倫敦郊區(qū)的工廠,放火燒毀了他的倉庫。
幾千年來,廣告營銷的載體,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發(fā)生變化,從手抄、報紙、雜志,到廣播、電視,再到PC、移動互聯網。
唯一不變的是:
對流量的爭奪,以及彌漫不散的硝煙味。
上世紀90年代,央視標王之爭,曾在中國商業(yè)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并創(chuàng)造了很多商業(yè)奇跡。
然而,流量是一把雙刃劍。當年叱咤一時的品牌,很多已轟然倒下。
1996年,秦池豪擲3.2億元,勇奪央視標王??恐胍暤牧髁?,這個山東地方小酒廠火箭式崛起。
人們都在調侃:秦池每天開進一輛桑塔納,開出一輛奧迪。
然而,這種沒有根基的潑天富貴,總歸是一場夢。很快,各種產品質量問題,就讓秦池葬身火海。
秦池之后,胡志標和愛多VCD,上演了幾乎同樣的劇情。
秦池、愛多收割流量,靠砸錢。也有不少新崛起的國產潮牌,以文案創(chuàng)意等巧實力來贏得人們的注意力。
2016年,一款名叫江小白的小瓶酒,以一系列走心文案,俘獲了年輕人的心,一時間風頭無兩。
然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江小白的口味一直被人詬病,有人評價:“江小白的文案創(chuàng)意有多好,他家酒的口味就有多糟?!?/p>
眾多的負面評價,讓昔日爆火的江小白,如今艱難求生。
江小白的現象并非偶然。近幾年,以鐘薛高為代表,很多國潮新品牌,以獨特的創(chuàng)意和話題性,賺足了眼球。
但它們在一夜爆紅之后,又迅速隕落。
脆弱的產品力,接不住潑天的流量和富貴,是秦池、愛多、江小白們失敗的原因之一。
但即便寶潔這樣產品力強大的世界頂級品牌,有時也避免不了被流量反噬。
20幾年前,在互聯網還沒普及的年代,寶潔憑借在央視等主流媒體上的巨額投放,成為那個時代的流量之王。
彼時的中國日化品牌,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2012年,移動互聯網的崛起,敲響了傳統媒體的喪鐘。寶潔驚訝地發(fā)現,自己陷入了流量困局中:
昔日,飄柔、海飛絲等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越來越不好使。
今天,寶潔在中國市場上的聲量,已大不如前,很大一個原因是,它的產品創(chuàng)新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度挖掘,已經越來越不敵中國本土企業(yè)的進擊。
流量的反噬,很多時候,出乎企業(yè)和品牌方意料。過去幾年,熱衷于聘請流量明星的企業(yè),也是屢屢遭遇人設坍塌的困境。
從吳亦凡、鄭爽,到李易峰……接二連三的明星“翻車”事件,讓品牌方疲于應對。
流量焦慮,更大的危害還在于,它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短期主義,對中國制造的長期未來不利。
企業(yè)負責人親自下場,打造個人IP,固然可節(jié)省開支,為品牌引流,但它不可避免地會分散負責人的精力。
長此以往,對企業(yè)的研發(fā)、生產經營,甚至是戰(zhàn)略和文化,都可能造成影響。
香飄飄和椰樹,本來有著不錯的定位,尤其后者,擁有得天獨厚的椰樹資源,原本可以靠產品力吃飯,卻熱衷于流量競爭。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03 別讓流量害了中國制造!
日本企業(yè),為何擁有世界上最長的壽命?
日本制造,又為何在很長一個時期,風靡世界,時至今日,依舊擁有不俗的實力?
這在中國,一直是熱門話題。
如果非要總結,原因之一,大概離不開這些日本企業(yè),甘于寂寞,埋頭苦干。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中國人曾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彼時,產品只要能生產出來,就不愁賣不出去。
隨著物質生產的極大豐富,如何把產品賣出去,成為越來越棘手的課題。中國人開始學習西方營銷理論。
追著流量跑,成為不少企業(yè)的選擇。
從央視標王,到今天的網紅經濟……一些企業(yè)對流量的追逐,愈發(fā)瘋狂。到今天,甚至有點走向另一個極端。
這個時候,尤其需要好好想想秦池、愛多、江小白們的故事。
日本金剛組,從公元578年創(chuàng)辦以來,至今已存續(xù)了1446年。
做醬油的龜甲萬,也擁有360多年的歷史。
在日本,像這樣的化石級企業(yè),還有很多。據統計,全世界創(chuàng)辦100年以上的企業(yè),近半數是日本企業(yè)。
它們沒有央視標王,沒有網紅經濟,沒有追著流量跑。但幾百年來,它們從來不缺流量,因為它們掌握了流量的終極密碼:
產品力!
只要產品力足夠強大,流量會追著你跑。
龜甲萬做了幾百年醬油,一直不斷改進工藝,創(chuàng)新原料,獨家培育了龜甲萬菌……最終締造出世界醬油產業(yè)的一個神話。
豐田汽車之所以風靡全球,答案不在電視,不在網絡,而在豐田的生產車間里,在生產線上的看板、精益生產制度,等等。
這是豐田埋頭數十年,在生產一線,一錘子一錘子敲打出來的經驗。
日本半導體產業(yè),在原材料、設備等領域的優(yōu)勢,更是數十年埋頭苦干的結果。
多年前,荷蘭光刻機巨頭ASML在接待中國技術團隊時,曾放出豪言:“就算給你們全套圖紙,你們也做不出來!”
這話雖然有些狂妄,卻也道出了制造業(yè)的真諦:
埋頭實干!
事實上,中國并不缺埋頭實干的企業(yè)和個人。
2010年,大學畢業(yè)后的張帥坤,加入了中國鐵建重工,負責盾構機研發(fā)。
彼時,我國盾構機依賴進口,外國設備故障頻發(fā),以及維修人員的傲慢,激起了張帥坤的斗志。
“必須做中國人自己的盾構機!”張帥坤鐵了心,和盾構機硬杠。
為此,他十幾年奮戰(zhàn)在一線,最忙的時候,一天之中,有12個小時要在地下度過,封閉的隧道里,氣溫有時高達40多度。
固體燃料發(fā)動機,是發(fā)射載人飛船火箭的關鍵部件,被稱為導彈的心臟。
19歲就參加工作的徐立平,一輩子用心做一件事——馴服超高能量的烈性炸藥,為固體火箭發(fā)動機推進劑藥面進行微整形。
數十年來,他整天在炸藥堆里,干著難度大,也最危險的工作之一。
在中國,像鐵建重工這樣的企業(yè),以及張帥坤、徐立平這樣的個人,還有很多。千千萬萬埋頭苦干的企業(yè)和個人,共同筑起了中國制造在世界的一張張名片。
然而,與那些流量明星相比,他們卻鮮有人關注。
汽車產業(yè),作為全球最大的產業(yè)之一,擁有制造業(yè)最典型的特征。
眾多造車新勢力,在過去幾年,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流量神話。尤其小米造車,更是掀起一陣流量狂潮。
然而,這些流量能否接住潑天的富貴,最終還要靠產品力來檢驗。
二十幾年前,央視標王之爭,讓很多企業(yè)渾身充滿了荷爾蒙。今天,在中國車廠瘋狂的流量戰(zhàn)爭中,我們依稀嗅到了當年的火藥味。
流量是重要的,但對當下的汽車產業(yè)乃至中國制造而言,更需要的或許是:
干出更吸引流量的產品,而不是靠人來吸引流量!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