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系創(chuàng)業(yè)邦專欄作者新盟財經,創(chuàng)業(yè)邦經授權發(fā)布。
2021年,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可謂最炙手可熱。而汽車行業(yè)作為支撐GDP提升的中堅力量,也在疫情過后的經濟紅利中,成為國民經濟的基本盤之一。而雙碳政策的落地,更是讓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借上了東風,加速前進。與此同時,各大巨頭企業(yè),也紛紛瞄準這個方興未來的萬億大市場。
今年1月底,石頭科技創(chuàng)始人兼CEO昌敬的造車項目洛軻汽車也已在2021年年末完成了1億美元的融資,領投方是騰訊集團,其次是紅杉資本。至此,BAT三巨頭齊聚在新能源造車賽道,或許再次棋逢對手。實際上,相比去年小米高調宣布造車,以及騰訊的“姍姍來遲”,百度、阿里、字節(jié)跳動等互聯網公司早已先知先覺,率先在該賽道“下?!薄⒐砣刖?。
無獨有偶,在2022年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上,索尼集團也宣布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將在今年春季設立負責純電動汽車的部門。而國內的科技巨頭華為,雖然多次辟謠不會直接造車,但是卻與小康股份聯手推出AITO問界M5,通過為其提供技術支持,換一種方式入局。
由此可見,各大巨頭扎堆入局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可謂各有算盤。那么,在這個群雄逐鹿的競技場上,誰會成為最終的大贏家,誰又能笑到最后、笑得最美?這顯然不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
01巨頭爭先恐后,是進攻還是防守?
名企造車風由來已久,自早幾年恒大地產高舉高打入局造車后,跨界造車可謂愈演愈烈。去年9月,小米創(chuàng)始人雷軍,更是宣稱押注全部身家,攜千億現金先進高調進入造車賽道,將造車熱推向高潮。據觀察,同樣是造車,但各自的目的卻不盡相同,最后的結局也未必能殊途同歸。而目前巨頭跨界造車,也隨之分為三大陣營:
其一是無論此前是何種基因,擁有什么現有資源,直接跨界造車。例如恒大原本深耕房地產,后又將觸角伸向物業(yè)與體育等領域,但是隨著掌門人許家印高調宣布造車,也再次跨界。今年初,恒大也宣稱首款量產車下線,但是真正何時實現批量生產交付,消息依然并不確切。
無獨有偶,小米原本是智能手機廠商,也是大跨步跨進新能源汽車賽道,試圖與各大傳統(tǒng)車企、造車新勢力分一杯羹。二者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通過自建工廠,滲透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
其二是以百度、阿里、華為為代表的互聯網及科技巨頭,以或投資或合作的方式,與有一定科技底蘊、研發(fā)能力的企業(yè)共同造車。例如,早在去年1月初,百度發(fā)布公告稱,將聯手吉利,正式組建智能汽車公司集度汽車,以整車制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yè)。據稱,吉利控股集團作為戰(zhàn)略合作伙伴,兩者將基于吉利的浩瀚SEA智能進化體驗架構,共同打造新一代智能汽車。
而阿里則是與上汽集團共同打造了IM智己汽車,瞄準的也是智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存在交集的大市場。這三者的共同點也顯而易見,自己本身有一定的技術基因,但是也需要互補合作才能將造車落地。
其三,直接投資新能源汽車企業(yè),作為資本方入局。實際上,看好造車行業(yè)的企業(yè),用這種方式入局顯得更為普遍,而且基本所有的互聯網巨頭都紛紛涉足,無一缺席。
例如,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奇虎360和寧德時代共同投資了哪吒汽車;而美團與字節(jié)跳動則給理想汽車站臺;B站同樣選了一家車企極氪汽車投資加碼。百度和騰訊除了另有造車計劃外,也是威馬汽車的投資者;造車新勢力蔚來背后則站著京東、騰訊、聯想、小米和百度。小鵬汽車也不例外,背后是阿里巴巴和小米大財團。而愛馳汽車背后,則站著出行巨頭滴滴和電池巨頭寧德時代。
通過各大互聯網巨頭的戰(zhàn)略打法足以看出,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已經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而各大科技企業(yè)、互聯網企業(yè)紛紛入局,卻各有算盤,目的也不盡相同。
例如,有些企業(yè)是因為其原本的主業(yè)務遭遇瓶頸,不得不尋找第二賽道與新的增長曲線,甚至不惜直接投資建廠、下海造車。例如恒大、小米便是典型的代表。實際上,寶能入局新能源汽車賽道的目的,也與恒大的焦慮如出一轍。
也有的企業(yè)是為了發(fā)揮其原本的技術優(yōu)勢,延伸其生態(tài)圈,從而愿意與汽車企業(yè)合作,為造車企業(yè)提供后端技術支持,共同實現汽車產業(yè)鏈的生態(tài)整合。百度、阿里等互聯網巨頭,顯然便是為此而來。
而作為外圍投資者,互聯網巨頭攜資本入局的目的,也顯而易見。一方面,新能源汽車行業(yè)是一塊大蛋糕,更是下一輪的超級流量入口,互聯網巨頭借此滲透,是擔心錯過商業(yè)風口、新的時代紅利。另一方面,作為擁有雄厚資本的互聯網企業(yè),其將資本押注在未來可以帶來豐厚回報的新能源賽道,可以讓其資本有更大的增值空間,也是順勢而為。
與此同時,巨頭企業(yè)投資布局新能源汽車,也可以為其進一步拓展商業(yè)版圖、留下口子。以騰訊為例,盡管其在硬件技術上無過多積累,但是其發(fā)展理念一直是“連接”,而智慧城市與智慧交通就是其重要的戰(zhàn)略領地。未來的新能源汽車,也必然是其該部分戰(zhàn)略的重要連接器。
02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誰會笑到最后?
“一輛車有接近3萬個零件,其復雜程度遠比想象中困難太多?!逼嚬湗I(yè)內人士評論造車的難度時,如此坦言。實際上也是如此,即便是新能源造車,也不等于研發(fā)智能手機、普通的消費電子產品。
至少,需要具備三電系統(tǒng)(電池、電機、電控)的研發(fā)或供應鏈整合能力。要知道,僅決定汽車續(xù)航能力的電池,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家車企的發(fā)展。要知道,目前全球有新能源電池研發(fā)與批量生產能力的企業(yè)也屈指可數。
因此,巨頭同時涌入造車賽道,除了是一場資本的較量外,更是一場供應鏈資源的爭奪戰(zhàn)。而倘若在某方面準備不足,或將面臨諸多重攔路虎。
首先,在資本實力上,雖然人人都有參與的資格,但是注定大多數最終只能成為陪跑者。各大玩家的資本實力莫過于與恒大相當。只不過,恒大卻于2021年突然暴雷,被曝負債逾萬億,新能源造車也同樣砸下近500億卻顆粒無收并成為恒大的負累。
小米雖然宣布造車時十分高調,但是對其自建工廠、整合供應鏈的進度卻諱莫如深。以小米一直以來的風格,倘若順風順水,必定會先聲奪人。因此,業(yè)內人士也紛紛猜測,即便是號稱攜帶千億現金入局的小米造車,也并非像智能手機研發(fā)、制造一樣輕而易舉。
2021年,蔚來創(chuàng)始人李斌甚至改口稱:“造車需要儲備現金400億”,而此前他的預計是,至少得200億。由此可見,新能源汽車賽道變得擁擠的同時,造車的門檻也在水漲船高。
其次,除了資金儲備外,各大入局的互聯網巨頭也紛紛開始網絡各方資源,試圖壯大自己的實力,因此誰能最后誰能取勝,或許取決于資源掌控能力。
例如,恒大早在2019年2月份 ,便收購了NEVS國能汽車整車平臺,獲得造車資質。隨后又收購日本卡耐新能源58.07%的股權,成為這家當時擁有日本知名動力電池技術及業(yè)內前三動力電池產能公司的第一股東,解決了動力電池供應問題。在電機方面,恒大又如法炮制,大手筆收購英國電機Protean,為其造車技術加碼助力。
可即便如此,恒大在燒光數百億現金后,外界對于其造車依然是唱衰聲音居多。無獨有偶,當索尼在2022年CES上宣布正式開啟造車之旅時,質疑之聲也不絕于耳。
再次,隨著賽道越發(fā)擁擠,新能源汽車或將面臨產能過剩,市場是否接受的潛在問題。實際上,早在2018年,就有媒體宣稱,國內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已經初現端倪。彼時,據不完全統(tǒng)計,42家車企投身造車工廠建設,累計規(guī)劃的年產能已超千萬輛,甚至已然超過國家設定的2020年保有量500萬輛的目標。
因此,很多企業(yè)也將新能源汽車加上了一些新概念,試圖進行差異化競爭。以AI巨頭百度為例。據了解,百度聯合吉利的集度新能源汽車量產車型,將在4月份舉辦的2022年北京車展上正式亮相,并于2023年實現量產交付,預計售價在20萬元以上。
值得一提是,這款新能源汽車,被百度視為汽車機器人,不僅融合了百度的人工智能、百度地圖、人機交互和Apollo自動駕駛等技術,而且加上其在汽車智能化方面長達近十年的經驗積累,以及汽車行業(yè)的供應鏈資源,或將有望打破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認知。因此,與其說百度是在布局新能源汽車,不如說是在為其智能汽車的野心鋪路。
反觀索尼。據了解,索尼在今年CES上,高調展示了一款最新的被命名為“VISION-S02”的SUV概念車。大眾質疑的聲音集中在索尼集團CEO吉田憲一郎將這款新能源汽車定義為“車輪上的娛樂中心”。據介紹,駕乘人員甚至可以在VISION-S內玩PlayStation游戲,再搭配360 Reality Audio音響和手勢操控等功能,可以極大地提升車機娛樂功能?!?/p>
實際上,國內定位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高合,也與索尼的設想不謀而合。高合汽車甚至認為,駕乘人員在汽車上喝著從車載冰箱里拿出的7攝氏度的香檳品一品,那才是成功人士的感覺。
盡管看起來,這類品牌與特斯拉純粹的代步、越野功能略有差異,但是從需求場景的角度來分析,很多人認為,為了適應這種長尾場景來造車,或許是一個偽命題。也正因為如此,高合汽車曾被指淪為富人的“玩具”,而其實用性卻華而不實,甚至與其高達50萬的價格并不相稱。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索尼也并沒有公布其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基地、上市計劃等。因此也被大量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嘲笑為“秀肌肉”、“PPT造車”等等。對比之下,似乎百度結合人工智能來打造新能源汽車,才更加適合普羅大眾,有望成為未來的主流。
03棋逢對手、剩者為王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看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是真正躬身入局造車,也具備造車條件的企業(yè)卻屈指可數。而隨著這個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熱門賽道日漸變得擁擠,未來也終有一天是棋逢對手、剩者為王的結局。
而在這個既拼資本、又拼技術、還拼資源的高壁壘賽道,或許唯有同時在多方面都具備優(yōu)勢的企業(yè)才能成為最終的王者。而大多數其它的玩家,或許要么成為陪跑者,要么成為大浪淘沙之中的犧牲品。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