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專欄作者科技唆麻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前幾天一篇關于騰訊組織架構升級的文章在瘋傳,標題叫《揭秘騰訊第四次戰(zhàn)略升級》,說的是4月19日,騰訊將“推動可持續(xù)社會價值創(chuàng)新”作為新的核心戰(zhàn)略。
這也是歷史上騰訊第一次不是因為商業(yè)而是因為社會價值而進行的戰(zhàn)略升級。
如果說做做樣子也就算了,但把社會價值放到核心戰(zhàn)略,騰訊是第一個。
無獨有偶,在4月21日國家信息中心發(fā)布的《2020中國網絡媒體發(fā)展報告》中,也提取了20家網絡媒體,做出了一個綜合發(fā)展指數排名,不僅衡量媒體的發(fā)展力,也界定了媒體的新責任,大家可以看看。
因為這是針對網絡媒體的一次報告,所以“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傳統(tǒng)紙媒就沒有放進來,我們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頭部的老牌媒體和央媒黨媒居多,讓我比較意外的是,除了人民網和新華網這兩大巨頭媒體之外,騰訊網居然能夠力壓澎湃和央視網進入到前三,其次是今日頭條居然也上榜了,并且排名還超過新浪,可憐新浪還是最早的門戶網站。
簡單說一下這個報告,事實上,國家信息中心20年就發(fā)布了《2019中國網絡媒體社會價值白皮書》,定期給主流的網絡媒體進行整體評估,并推出了系列分榜單,比方說,在今年的報告中設定了多大30個指標,綜合運用了大數據分析、問卷調查、案例研究等多種形式,然后進行評比,并且在六大維度指標里,還進行了更為細致的排名和評估。
可以這么說,如果把網絡媒體比喻成不同軍種,這次報告就算是一次大閱兵了。
我們也可以從中窺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比方說,人民網和新華網憑借巨大的輿論優(yōu)勢,牢牢占據了第一和第二的位置,但與此同時,商業(yè)媒體也并非毫無建樹,以騰訊網為例,騰訊網是唯一一家入選前五的商業(yè)媒體,并且在最佳公益和最佳平臺建設這兩項上,力壓其他媒體,獲得排名第一。
過去我們總說媒體需要引導輿論,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放到商業(yè)環(huán)境中,動作總是會或多或少變形,沒辦法,大家總是要“恰飯”的嘛,而且隨著網絡環(huán)境的變化,用戶習慣的遷移,以及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新的內容形態(tài)的出現,抱殘守缺的時代已經土崩瓦解了,而在擁抱變化的過程中,伴隨著虛假新聞、明星炒作、刷量等亂象,網絡媒體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單純追求流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網絡媒體該思考的是,除了做更多深度爆款的文章,如何讓自己的平臺更具社會價值。
在報告中,以視頻布局、智能發(fā)展、平臺建設、品牌影響、大事引領、公益發(fā)展六大維度的形式對網絡媒體進行了全方位的評估,這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參考的范本。
過去我在媒體做記者時,大家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做好文章,所以大家每天的工作就是寫一篇篇爆款文章,但僅僅靠文章是不足以形成合力,更沒辦法形成平臺建設和智能發(fā)展,故步自封的結果就是導致自己的戲路只會越走越窄。
事實上,不論是商業(yè)媒體還是央媒,都在探索新的新聞形態(tài)。從最早的澎湃開始,再到光明網、騰訊新聞,都開始把目光放到了短視頻、5G、人工智能等技術上,尤其是5G超高性能的無線傳輸技術和高密度無線網絡技術正在推動短視頻打開一個新的想象空間。
所以在這次的評比中我們看到,比方說去年央視網、人民網等多家媒體在疫情期間就推出了“云旅游”“慢直播”等新形式,給不能外出的用戶提供全新的內容服務,而光明網則打造了一個“鋼鐵俠”的全媒體單兵設備,僅一名記者就可以完成視頻、全景、VR的同步直播和錄制,并且能夠同步在PC端、新聞客戶端以及H5等多個終端實時傳播。
再以內容建設為例,這是一個很虛的詞,什么是內容建設?做好內容不就是內容建設嗎?事實上并不是。內容建設是說你的平臺是如何理解的內容生態(tài),具體來說,如何平衡算法和內容的關系,如何洞察用戶的真正需求,如何提供真正有價值的內容而不是僅僅以點擊量和十萬加“論英雄”?
舉個簡單的例子。以騰訊新聞為例,早在幾年前,騰訊新聞就提出了ConTech機制,也就是人機協(xié)同,內容共生的理念。尤其是在目前算法橫行的內容生態(tài)下,用戶的好奇心并沒有得到滿足,反而是因為信息繭房讓自己變的更加空虛。
ConTech的核心理念,是把人當成用戶,而不是投喂的用戶,用戶DAU和流量固然重要,但絕不是唯一和核心,這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騰訊提出了ConTech,提出了算法要和人工協(xié)同,而不是誰領導誰的問題,再在這樣的基礎上,騰訊新聞又提出了較真、知識官、謠言追溯和剔除系統(tǒng)等一系列貼合現在需求新產品。
以疫情為例,多少人聽信網絡上的謠言,一會兒是雙黃連可以預防新冠,一會兒是吃大蒜可以殺死病毒,多少謠言在網絡上四處飄蕩,自媒體賬號為了流量和眼球經濟,更是肆無忌憚的傳播這些謠言,那作為平臺,到底如何作為?
這也是社會價值的一部分,如果一個平臺一方面生產優(yōu)質的內容,但是卻對網上泛濫的虛假新聞、謠言毫無作為,那其實也是一種失職,更好的方法是,在謠言開始流傳之前,比他先一步抵達用戶。
再比如說公益。公益和媒體看似毫無關聯,但媒體能夠放大公益的影響力,從而在整個輿論范圍形成共識和合力。
事實上,很多上市公司都開始推行ESG模式,也就是環(huán)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ESG的概念在國外比較流行,歐洲資管市場以及有近一半采納了ESG投資,他強調的是一家優(yōu)秀的公司不僅僅是只有良好的業(yè)務增長數據、要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光和強力。
對于媒體來說,亦是如此,公益并不是捐款募資做做樣子,而是是不是真的在用心推動社會進步和提升社會價值來做事情。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最佳公益的評比中,騰訊新聞排名第一。這其實也證明了,商業(yè)媒體在公益上更加熱心和積極。
最典型的就是疫情期間的疫情地圖、最新進展、醫(yī)療預防、同程查詢、病患軌跡。這些工具和服務的推出,極大的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也增強了平臺的公信力。
這些事情如果從純經濟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吃力不討好”的一件事,搜集數據非常麻煩,更新量巨大,并且需要承載數十萬數百萬的同時并發(fā),對服務器帶寬要求非常高,并且還不能打廣告收費。
謠言亦是如此,網絡上那么多的謠言,說直接說,如果不是通過自己平臺流出,與我何干?大家各自掃好門前雪罷了,但騰訊新聞不一樣,在疫情期間,騰訊新聞在業(yè)內首創(chuàng)了線索發(fā)現—專家+人工智能線索查證—自動謠言攔截—事實分發(fā)的較真技術流程,從整個傳播鏈上去切斷謠言的生存空間。
但切斷謠言有收益嗎?并沒有,這就是所謂的公益力量和社會價值。
有些時候,不是看你做了什么,而是看你沒做什么。不作為在某種情況下,也是一種惡。
其實報告的發(fā)布,并不是要給大家評個孰高孰低,而是指明了一條明路,那就是拒絕流量效應,拒絕低俗和虛假新聞,網絡媒體如果僅僅依靠追求經濟利益,那么一定會走偏,最終走上一條不歸路,只有在這幾個維度上持續(xù)發(fā)力,才能基業(yè)長青,技術、內容、媒介都在變化,而不變的是社會價值本身。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