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成人小说,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久久妇女,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

供應鏈木桶:從「波音囚籠」看國產大飛機

不被卡脖子的根本,是有隨時應對最壞局面的能力。

編者按:本文轉自鈦禾產業(yè)觀察,作者李富強,編輯劉愛國,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變革者

北京時間2月18日深夜,特朗普連發(fā)四條推特,一方面怒懟美國部分機構為正常貿易制造障礙,另一方面希望中國繼續(xù)購買美國制造的發(fā)動機。

「我希望中國買我們的噴氣式發(fā)動機,這是世界上最好的?!?/p>

「斷供危機」看似解除,吃瓜群眾所擔心的國產大飛機「心臟」問題暫時解決,但其實事情遠遠沒有結束。

這場美國人自己「烏龍不斷」的肥皂劇,背后的種種跡象,都與C919未來對標的主要機型——波音737MAX的停產事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對于力主「斷供」的一部分利益群體來說,擔心「逆向工程」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他們的真實意圖,或許只是為了打亂潛在對手的發(fā)展節(jié)奏,以給近年麻煩不斷的波音公司贏得一線喘息之機。

但對于另一部分利益群體來說,「斷供」將可能導致Leap-1X型發(fā)動機銷量瞬間腰斬,讓原本就因737MAX停產損失巨大的通用電氣雪上加霜。

這種「美國特色」政治博弈所折射的,實際上是飛機制造和航發(fā)供應兩大巨頭的「神仙打架」。不管事件后續(xù)走勢如何,對于正期待國產大飛機鳳凰展翅的中國人來說,這次事件向我們發(fā)出的信號是:國產型號的供應鏈危機意識亟待加強。

1

波音怎么了?

2月5日,土耳其飛馬航空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機在降落時滑出跑道,機身斷成三截。這是短短一年多時間里,繼「獅航」、「埃航」兩場空難后,波音機型再一次成為事故主角。

雖然此次事故責任更多在航司,但無疑也給正在走「背運」的波音公司帶來再度打擊。僅僅十天前,波音的新型寬體客機777X剛剛首飛。

美國人對這次首飛寄予厚望,希望一舉為波音「挽回聲譽」。而就在不久前,波音公司剛剛對自己動了一系列大手術——2019年圣誕節(jié)前2天,掌舵波音4年的CEO丹尼斯·米倫伯格宣布離職。幾乎同時,波音也終于斷腕,宣告737MAX,這一窄體機家族最年輕的成員全面停產。

2019年12月17日,

波音宣布將在2020年1月暫停737MAX生產線,

此時距737MAX停飛已歷時9個月

米倫伯格的離任,似乎并沒有多少人感到惋惜。媒體提及他的辭職,幾乎也都加上了「引咎」二字。原本占盡天時地利的這位老兄,上任時適逢航空業(yè)銷售最為火爆的時期,卻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這位技術工程師背景出身的CEO,在任期內癡迷于推進一項名為「PFS計劃」的成本控制措施。PFS,本意是「合作共贏計劃」(Partnering for Success),但卻帶來了并不「共贏」的后果——由于一直被波音公司要求降價,還要承攬最盈利的維修保養(yǎng)任務,這個計劃被一部分供應商解釋為「供應商盤剝計劃」(Pilfering from Suppliers)。

通過苛待供應商實現的利潤增長并不能為波音高筑堡壘,反而讓雙方陷入「囚徒困境」。

其實,早在米倫伯格任前,從787項目的研發(fā)就可以看出,波音供應商管理的問題已現端倪。

或許是因為被稱為Dreamliner(夢想客機),波音公司在787上進行了許多天馬行空的嘗試,例如設計上提出「發(fā)動機互換」的概念,材料上大比例替換復合材料。在供應鏈管理上,波音公司也進行了一場豪賭——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模式推進項目,不僅讓供應商為其生產制造零部件,甚至大膽放手,讓供應商參與設計工作,將項目風險和責任轉移到50余家一級供應商。

一時間,全世界都在為波音造飛機。

這一打破常規(guī)的底氣在于,波音認為,基于長期的理論研究和對供應商實踐的指導,下游供應商或許已經有足夠的能力支撐整個項目。但「夢想」最終被現實擊碎,離開了波音這輛學步車,供應商們發(fā)現自己的能力,遠遠無法支撐這一高度集成的龐大系統(tǒng)。

波音787全球供應鏈協作圖

2008年3月,波音787客機在埃弗雷特組裝廠正式開始組裝,這時工程師們發(fā)現,來自世界各地的部件經常出現尺寸誤差超標的問題,導致各部分機體無法接合。所幸,以波音的成熟老練,787最終還是得以被推向市場,但該系列直到交付500架時,仍然處于虧損狀態(tài),從商業(yè)角度實在算不上一個成功的型號。

霸氣十足的波音,理所當然地認為:主制造商的責任會隨著分包而分散到供應商頭上。到頭來卻發(fā)現,供應商的責任最終仍然要由主制造商來買單。

寬體機一波三折,窄體機頻頻出事。波音這只稱霸全球民用航空市場半個多世紀的巨獸,如今也陷入深淵中掙扎。(詳見前文《墜機幕后:波音與空客的龜兔賽跑》)

737MAX的停產,給全球窄體機市場帶來巨大真空。在歐洲空客成熟機型產能趨于飽和的情況下,以前并未將中國C919放在眼里的波音公司,這一次也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對手。

全球航空客運周轉量預測

而對于一直希望與空客(Airbus)、波音(Boeing)三分天下的中國人來說,未來幾年將是重新劃分窄體干線機市場份額的關鍵時期。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在全球的航空制造技術已趨完善,技術革新的邊際效益逐減的背景下,提效供應鏈,壓縮成本,加快試驗、制造進度,將是此役決勝的關鍵。

全球干線客機機隊規(guī)模預測

簡單點說就是,誰能先降低成本、提升產量,誰就能率先被737MAX停產而形成的市場真空吸入。

即使如波音這樣的巨獸,也在全球協作的變革中,屢屢受困于供應鏈的囚籠。而對于正在摸索搭建的中國大飛機供應鏈來說,遠遠不是一個「卡脖子」問題那么簡單。

2

一枚螺栓的價值

最近剛復工的某飛機裝配車間里,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插曲。

干了大半輩子飛機裝配工人的老王,開工前照常到庫房領用器材,卻被新來的庫房保管員反復叮囑:

「注意點,這幾個螺栓能頂你干這幾十年?!?/p>

「唬誰呢?」老王不服氣。

「這玩意兒我一個月能買二斤?!?/p>

老王不知道的是,由于疫情原因,這幾枚螺栓庫存儲備不足,沒能及時補貨;螺栓的唯一供應商年前就完成了本季度這個件號的生產,重開生產線意味著一大筆加急費;不計成本的緊急運輸、生產周期的延誤、后續(xù)環(huán)節(jié)工人趕工的加班費……這些費用會全部花在他手里這幾枚實際只值「幾百塊錢」的螺栓上。

供應環(huán)節(jié)的微小問題,帶來的損失要按部件甚至整機級別的價值來衡量。

再例如,鋁合金作為飛機結構上用量最大的金屬,主機廠幾乎每年都以數萬噸的數量級采購。2018年的鋁價跌宕起伏,經歷年初短暫的震蕩下行后,一個月內LME鋁價就從1900攀升到2700點(美元/噸)。假設一個訂單內需買入1000噸進口鋁材,若提前一個月下單鎖定原鋁價格,就能為主機廠節(jié)省約500萬人民幣支出。

LME鋁價指數:2018.01-2019.12

這條如同人體經脈的供應鏈,是關系型號成敗的「生死鏈」。經絡運行暢通,可以保障材料、零組件、機載設備、機體結構各個環(huán)節(jié)供應充足、及時;經脈不暢,或者被人點了穴道,會使整個生產流程推遲或停滯;而科學、高效的管理,則如同打通任督二脈,會成為價值創(chuàng)造的關鍵鑰匙。

然而,負責這條「經脈」運轉的采購供應部門,卻常常處在航空制造企業(yè)鄙視鏈的最底端。

在傳統(tǒng)的考評機制下,采購節(jié)省的成本、協調供應商壓縮的周期、時機的把握,這些對公司利潤的貢獻都是隱形的。一旦供應不及時影響了項目節(jié)點、庫存積壓導致了資源浪費、成本上漲影響了利潤,層層問題通過「牛鞭效應」逐漸放大,采供部門往往成為被問責的第一人。

這種考評機制帶來的弊端,是供應鏈管理相對型號研制的被動應對。拿著平均工資的一線采購或供應管理人員,工作重心永遠都在解決有無、快慢問題,被內部需求牽引著走——既難騰出精力來主動尋找隱患,也沒有動力像科研人員積累客觀數據和試驗結論一樣,將經驗歸納升華,形成能夠傳承的知識財富。

相對于軍用飛機更側重于某些先進性能指標和國產化率,對部分環(huán)節(jié)的投入和試錯可以「不計成本」。民用客機最終要靠技術與經濟的綜合效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大量從軍工系統(tǒng)轉向民機研制的從業(yè)者,需要重新建立關于供應鏈管理的思維模型。

鏈條更長的航空工業(yè),會比汽車和3C等批量更大、研發(fā)周期更短的行業(yè)更難管理。一架飛機動輒幾十甚至上百萬零部件,且在新型號立項研發(fā)的10年之內,都無法形成有力的批量優(yōu)勢。在此背景下,供應管理的早期介入顯得更加重要。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航空工業(yè)管理者已經意識到,要想扭轉供應管理被動的局面,僅靠增加人力投入無法解決。近年來,各主機廠都開始將關注重點放在如何升級物資管理系統(tǒng)、優(yōu)化工作流程、加強項目團隊協同上。通過技術手段解決規(guī)律性問題,機制建設解決模式、思路和溝通等差別性問題,將會是未來航空工業(yè)供應管理的主要努力方向。

3

「洋和尚」也要能念中國經

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同時,中國人并未忘記向外取經。不少國外的項目管理專家被請來「顧問」,這些在各大航空制造巨頭供職多年的外國專家,為中國大飛機制造帶來了大量的經驗、方法和工具。

例如,空客管理供應商的兩大寶典,針對結構件和原材料供應商的通用要求GRAMS(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Aerostructure and Material Suppliers),以及適用設備、軟件、系統(tǒng)供應商管控的GRESS(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Equipment andSystem Suppliers),對選商、研發(fā)、批產整個產品全壽命周期包含的各里程碑提出詳細的階段性要求。

但是當這些「洋專家」進入到中國的車間后,卻發(fā)現實際情況和自己原來想象的不太一樣。

首先是溝通不在一個頻道上。例如,需求如何定義?成熟度如何劃分?節(jié)點如何設置?索賠如何應對?最初中方人員在提出上述問題時,老外幾乎都是一頭霧水——這些在西方企業(yè)已經相當成熟的方法論,對于外國專家來說已經形成工作中的潛意識。而在中方人員這邊,大多還處于概念理解的初期。

遠渡重洋而來的「洋專家」,發(fā)現需要從基礎理論開始教起,再逐步梳理成應用的方法。

其次是思維方式的差異。長期以來,各主機廠獨自負責整機制造,和國內供應商溝通的時候,界面也沒有清晰的定義。從ARJ21開始,航空工業(yè)開始采用國際主流的「主制造商-供應商」模式,探索跟國際供應商深度合作,但是國際化的新思路,對于已經形成思維慣性的體系來說,并不是短時間內能適應轉變的。

當國內的航空制造企業(yè)在經歷長時間的理論學習后,開始嘗試用這些思路解決具體問題。這些規(guī)范化管理的先進經驗,無疑給中國企業(yè)帶來巨大益處。但在很多領域,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常常也讓外國專家感到「水土不服」。

例如,在與西方供應商最初幾輪的交鋒中,中國主機廠往往是輸多贏少。很多在外籍顧問看來原本能贏的官司,大多由于證據收集單薄而吃了虧。當這些外籍顧問在回顧此前與國內供應商的糾紛案例時發(fā)現,供需雙方幾乎極少將分歧訴諸法律:

「都是兄弟單位,通過友好協商總能解決問題,打官司傷感情,也傷錢?!?/p>

對于主機廠來說,也有自己的道理——規(guī)范化的溝通管理、所有的交流記錄留痕,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僅僅為了應對出現概率極低的糾紛案件,顯然并不劃算。

遠道而來的「洋和尚」,也常常困惑于中國的「人情經」。

這僅僅只是雙方理念沖突在具體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一個方面。事實上,每天與中方人員泡在一起的「洋專家」,也在逐步理解吸收中國人的思考方式。畢竟,橘生淮北則為枳,國產型號的供應管理始終還是要植根中國的土壤,才能生根發(fā)芽。

「洋專家」只能提供經驗和工具,中國大飛機的供應鏈木桶,最終還是要由中國人自己來打造。同樣,這只木桶的短板,仍然需要我們自己來補。

4

全球化下的中國供應商

任何一個產業(yè)格局的形成,都要以特定的時空環(huán)境為幕布。國內的航空供應商資源經歷半個多世紀的變遷,已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分布。

建國初期,中國的航空制造能力雖然落后,但基本全面。由于當時飛機結構簡單,全機從零部件到總裝集成,大部分都可由主機廠完成,只有材料和機載設備需要由供應商提供。那段時期,90%以上的機載設備均為國產。1968年3月,運7飛機原型機的全部設計圖紙完成,共有51900標準頁、473份技術條件和計算報告,機載設備全部立足國內,全國16個省市、380個廠所參加研制。

1970年12月25日,首架運7試飛成功

航材方面,由于受交通運輸條件限制,各大主機廠周邊區(qū)域皆建有航空材料廠,以保障航材供應及時——例如與西飛一區(qū)之隔的148廠(現陜西宏遠鍛造)、與成飛鄰近的112廠(現重慶西南鋁業(yè))、哈飛周邊的東輕101廠(現東北輕合金)等。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磨礪、蛻變、革新,這些老牌國企至今還活躍在航空制造的前線。

C919研制落戶上海之時,圍繞著黃浦江邊的這個新興航空基地,也同樣吸引了一大批供應商扎根入駐。

目前,中國「土生土長」的供應商中,國家隊仍然是「主力軍」,而作為「生力軍」的民營企業(yè)也越來越多參與其中,成為材料、緊固件以及成品供應商,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原有供應商的種類和產能不足,也讓市場規(guī)則發(fā)生著悄然的變化。

在中國的航工工業(yè)版圖上,「主力軍」大多集中在系統(tǒng)級的工程建設,或者冷門、偏門的領域里,十年如一日,寂寞卻頑強的堅持。而「生力軍」則充分發(fā)揮其慣性小、速度快、效率高的優(yōu)勢,更多聚焦于器件級、裝置級、子系統(tǒng)級的創(chuàng)新突破上。

這些「主力軍」和「生力軍」,與主機廠之間也形成一種特殊的血脈,在「百年航空」的夢想驅動中擰成一股繩,為中國的航空工業(yè)版圖開疆擴土。

如今的民用大飛機,無論從系統(tǒng)復雜度還是零部件數量上,與上世紀的飛機都不可同日而語,僅僅是擁有國內的供應商和貨源遠遠不夠。而供應鏈全球化給中國大飛機帶來的第一個尖銳問題是:

一定要什么都自己造嗎?

前幾年那個關于「中國的工業(yè)水平,甚至都不能自己生產圓珠筆芯」的話題,曾在網絡持續(xù)發(fā)酵。據說后來被某高層人士看到,直接下令讓央企搞了幾百噸出來,一舉將日本人趕出了市場。

另一個可以舉例的產品是糧食。歷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內容基本都是關于「農業(yè)問題」,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戰(zhàn)略底線。

從事供應鏈管理的人員,大多知道經典的「卡拉杰克矩陣」。在整個國民經濟的大矩陣中,圓珠筆屬于矩陣中的非關鍵產品,最佳的解決途徑是外包;而糧食屬于杠桿類產品,單位數量內價值看似不高,但是單價的微小浮動,也會帶來整個經濟的連鎖反應,因此我們才要提出,「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而大飛機是戰(zhàn)略產品,不僅關系數億國人的出行,對于一個國家工業(yè)來說,更是抬升整個技術體系進步的重要千斤頂。

卡拉杰克矩陣

一架大飛機的各個系統(tǒng),是由一層層分系統(tǒng)組合而成,再各自往下分解,又交叉關聯著無數學科。被譽為「皇冠上明珠」的航空發(fā)動機,是這個系統(tǒng)中技術密度最高、集成難度最大的部分。

我們并不是沒有制造航空發(fā)動機的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Leap-1作為A320neo和737MAX共同選擇的發(fā)動機系列,顯然在可靠性和經濟性上,都有難以替代的優(yōu)勢。突然「斷供」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即使有備選型號,重新更換關鍵設備所需要的論證、生產、飛行試驗的高昂費用和時間成本也是我們不愿承受的。

未來C919的「國產心臟」CJ-1000發(fā)動機,

由近35000個零部件組成

不被別人「卡脖子」的辦法唯有一個——「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但這需要一個規(guī)律和過程,一款市場化型號的成敗,很可能就決定在這個時間差上。

鈦禾前文《中國造車能力進化史》中,曾提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對于行業(yè)競爭對手來說,「核心技術」這個概念內涵是在不斷變化的——當你不會造發(fā)動機的時候,發(fā)動機是核心技術,而當你會造發(fā)動機的時候,可能發(fā)動機上的某一個零部件,就成了對手眼里的「核心技術」。

即使我們補上了木桶的短板,也需要保證木板之間完美咬合——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頑強的中國人,就是在這么屢屢被人「卡脖子」的過程中,倒逼出了一套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yè)體系。

5

明天:怎樣不被卡脖子?

我們需要思考的終極問題是:靠「抄作業(yè)」的方式搞研制,已經越來越行不通。如何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又能跑贏世界的「科研+供應鏈管理」協作模式?

畢竟現在已經不是建國初期,依靠仿制解決「有無問題」的時代。大量的型號研制步入深水區(qū),對系統(tǒng)效率、經濟效率要求越來越高。甚至部分技術研發(fā)和項目管理進入無人區(qū),再無先例可循。

不被「卡脖子」的根本,是有隨時應對最壞局面的能力。

我國著名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專家、聯合國大學新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顧淑林女士曾經對「鈦禾智庫」談及一個現實問題:

「我們的航空航天領域,長期習慣于做逆向開發(fā),而不善于正向開發(fā)?!?/p>

顧淑林認為,逆向開發(fā)的邏輯過程是「拆卸——測繪——制造」,通過解剖引進樣件,研究別人的技術結構,甚至包括功能調試等方面使用的都是國外的軟件。但隨著技術越來越復雜,逆向開發(fā)已經無法學習到最關鍵的技術訣竅。

這個思維瓶頸,需要中國式智慧來打破——我們或許并不缺少聰明勤奮的技術工程師,也不乏各學科領域的研究專家。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在項目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應用實踐等諸多領域,仍然稀缺思維先進、視野寬闊的綜合型人才。

雖然「襯衫換飛機」的時代已逐漸成為過去。在軍用飛機領域,我們也已經開發(fā)出「運20」這樣的國之重器。但是即將拉上同一平面,與世界巨頭同臺競技的國產民用大飛機,仍然讓我們看到現實存在的巨大差距。

技術進步的背后,是思維方式的革新。除了研發(fā)思維轉變、技術工具創(chuàng)新之外,維持供應鏈生態(tài)的健康,實現上下游的高效協同與共生共榮,是「波音囚籠」帶給未來國產大飛機的深刻啟示。

對于需要寂寞堅持的航空事業(yè),中國人歷來不缺乏「夢想驅動」。春秋時期公輸班放飛的木鳶、1000多年前敦煌壁畫上飄逸流暢的描摹、20世紀初馮如團隊「茍無成,毋寧死!」的信念,都在講述著一個民族對藍天的向往與探索。

但是夢想需要靠實踐來佐證。如今的市場突變,是國產型號走向世界、證明自己的絕佳機會,但也是整個中國航空產業(yè)全面突圍的最關鍵時刻。全球化大生態(tài),也意味著群狼環(huán)伺。國產型號只能靠自己的日子或許永遠不會來,也或許,就在明天。

參考文獻:

[1] 商業(yè)周刊/中文版《波音如何在商業(yè)的藍天里翱翔》,2018

[2] 國際金融報《制造商暗戰(zhàn)夢想客機》,2013

[3] 中國航空工業(yè)發(fā)展研究中心《民用飛機中國市場預測年報2019-2038》,2019

[4] 后沙《「造不如買」又一記耳光:美國準備斷供C919發(fā)動機》,2020

[5] 劉寶紅《夢想787:波音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上的新嘗試》,2013

[6] 姚雄華《基于「主-供」模式的我國民機產業(yè)發(fā)展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2010

[7] Peter Kraljic 《Purchasing?must?becomesupply?management》,1983

[8] 龍陽《中國航空發(fā)動機之困局分析》,2013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chuàng)業(yè)邦發(fā)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chuàng)業(yè)邦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


反饋
聯系我們
推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