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兩對相同的耳朵,卻有無數人在使用同樣的耳機。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耳機也順帶榮升為日常使用頻率最高的電子產品之一。因為人耳的構造具有特異性,我們本應該像買鞋子一樣購買適合自己耳朵尺寸的耳機,但鑒于耳朵沒有“尺碼表”,定制耳機的價格又動輒上萬,我們就只能在耳朵與錢包的“不適”中,選擇委屈前者。
具有多年定制耳機生產經驗的慕聲科技希望打造一款大眾消費者買得起的定制耳機——“hello ear”,將定制耳機的價格從上萬元降到幾百塊,且定制過程和淘寶購物一樣便捷。在此之前,他們曾為400多位音樂人(如譚維維、郝云、李志等)、10000多場舞臺演出提供過專業(yè)定制耳機服務。
收集18000份樣本,打造“人耳數據庫”
慕聲科技聯合創(chuàng)始人周威告訴創(chuàng)業(yè)邦(微信搜索關注:ichuangyebang),在“千篇一律的流水線生產”和“一對一的高端定制”這兩種方式之間,其實存在一種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提高耳機佩戴舒適度的方法,就是讓人們大概按照自己耳朵的尺寸購買“相對定制”的耳機。
而要實現這一點,必須要攻克的難關有三個:
其一,是搭建一套算法,專門針對人耳圖像進行識別與數據分析。
其二,是建立一個樣本容量足夠大、有效提取關鍵數據的“人耳數據庫”;
其三,是確定人耳尺寸的測量標準,定義出哪些因素決定了耳機的佩戴舒適度與穩(wěn)定性。
周威表示,耳朵是類似于指紋的存在,有耳屏、耳輪角等極不規(guī)則的構造,測量維度比身高、鞋碼等人體特征要復雜的多。慕聲科技打造消費級定制耳機的邏輯,主要是從數據層面建立一套標準,進而實現定制成本大幅壓縮的目的。
目前,慕聲確定采用的特征參數有20多個(如耳甲腔容積),已經獲得的樣本數量為18000份(采集地點為校園、街頭、社區(qū)等處,人群涵蓋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國籍),擁有定制耳機相關專利30余個。
從算法搭建到樣本的采集、分析、統(tǒng)計,共計花費了2年多的時間。而產品上線之后,數據庫也會隨著用戶提供數據的增多而不斷擴充。
“用這么多時間去建立標準,對創(chuàng)業(yè)公司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不過測量體系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定制耳機方面,更有機會應用于助聽器領域。當前助聽器價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耳模的定制。有了人耳尺寸表,未來也能幫助助聽器成本大幅降低。”
從下單到出貨只需要幾小時
不同于傳統(tǒng)定制耳機需要一個月左右的等待時間,hello ear的定制過程從下單到發(fā)貨,只需要幾個小時,甚至更少。用戶的等待時間,基本上只是快遞運輸的時間。
用戶只需拍一張照片或錄一段視頻展示自己的耳部特征上傳至銷售平臺(暫定官網或眾籌平臺),后臺算法會自動識別圖像,提取數據,自動為用戶匹配最佳尺寸的定制耳機。
需要強調的是:節(jié)省的時間并非通過簡化耳機的制作工藝或縮短時長,而是因為生產方可以根據尺寸表進行部分量產備貨,保證不會影響音質體驗。同時,根據不同尺寸進行定制和完全的一對一量身定制仍然是有區(qū)別的。
為了創(chuàng)業(yè)霸占合伙人婚房
智能硬件領域的創(chuàng)業(yè)大多是“資金”和“技術”的雙重較量,從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者出身的慕聲團隊在獲得融資前著實挨過一段艱苦歲月。
“當時還在上學,白天在實驗室,晚上就沒日沒夜地忙耳機研究。開始沒有辦公場所,我們就說服另一個合伙人暫時貢獻出為結婚準備的婚房當辦公室。當時房子還沒來得及裝修,我們鋪幾個沙發(fā)墊就打地鋪,吃、住、工作都在一起。”周威說。
目前,慕聲科技已經于2015年完成了千萬人民幣級別的Pre-A輪融資。消費級的hello ear定制耳機現已進入最后的“試大模”階段,計劃將于今年8、9月份上線。